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院士发言集锦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9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作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科技工作者如果只是追求个人的生活享受和待遇,这是鼠目寸光。等到将来老了再回过头看看,在中国科技发展最辉煌的年代没有做贡献,这将是最大的遗憾。如同一场演出在最精彩的时候你却在外面吃蛋糕、喝咖啡,等到你吃完蛋糕再进去,最精彩的已经错过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年轻人曾被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激励,现在仍未过时,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自2015年9月25日落成后的两年调试期,FAST先后发现50多颗脉冲星候选者,并证认一颗毫秒脉冲星,取得了在中国大地上发现脉冲星零的突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FAST保持领先地位,大概只有10年时间。一旦SKA建成,不管我们愿不愿意,FAST的领先优势终将被其所取代,留给FAST领跑的时间不多了。SKA则是迄今为止国际天文学领域建造的最庞大和最先进的设备,汇集了人类在天文学、无线电、信息、通讯、计算机、机械制造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它将承载射电天文学未来50年的发展命脉,有望克服包括FAST在内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缺陷和不足,希望同时获得更高的灵敏度、更大的视场、更高的频率和空间分辨率、更高效的巡天能力等。我国是SKA的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将以大国的风范和责任,以及对卓越科学目标势在必得的追求,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获得丰厚的科学回报。参与SKA是中国基础科学领域和高科技产业走向国际舞台的最佳机遇。


  谭铁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主任):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可谓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才无通才。当前人工智能处于从“不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拐点,但是距离“很好用”还有诸多瓶颈,理论创新和产业应用发展空间巨大。高科技本身没有天使和魔鬼之分,人工智能这把双刃剑是天使还是魔鬼取决于人类自身。人们应未雨绸缪,形成合力,确保人工智能的正面效应,确保人工智能造福于人类。


  林惠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科研也要赶上去,大家想尽快出成果,这个愿望是很好的,但是科研有它的规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数论文”“数帽子”这些人为因素会给青年科学家带来不利影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环境的多元化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更要求年轻的科研人员要有自控能力,抓住大势,走正确的方向,勇于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勇往无前。


  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乡村并不是单指农村。事实上,乡村是一个地域系统,它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乡村空间体系,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相对于“城”而言,“乡”是一个区域,包括城市建成区之外的广大乡土区域。乡土是乡村的本质特征,乡村孕育了城市、支撑了城镇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组织和发展的地域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农村人口离乡进城,耕地非农化、村庄空心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现象早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实际上,回顾我国现代化进程,如何处理工农城乡关系,一直都是贯穿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线。


  王家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在科研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踏踏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走过了一定的路程,自然就能有所创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创新工作也是这样。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亲历了中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开始领跑的过程。过去做研究,一会儿原材料不行了,一会儿核心元器件出现问题,有了想法也实现不了。现在很多原材料、核心元器件,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日本出差,当地人很自豪地邀我去坐新干线。现在,我国的高铁,不仅技术引领全球,还出口很多国家。这表明,我国正在从科技创新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科研工作做下去,为创新性国家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


  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健康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原始创新来自于需求,我们如果把需求背后的规律搞清楚了,原始创新成果就会涌现。需求背后的规律是根本,本身就蕴含着重大发现。而我国的很多所谓“创新”工作是追随西方的,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导致我们的很多工作是在别人设计好的圈圈里做来做去。需求指的是当前最需要的东西,代表着当前没有被解决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需求的解决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探讨需求背后的规律。企业创新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目光短浅,常常只看到眼前。需求背后的创新常常不是孤立的,可以举一反三。解决这些需求的过程就是原始创新的过程,一定要按照科研规律安排科研工作。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作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责任与使命,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利用科研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作出更多更前沿的成果。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自身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在关注基础科研问题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当关注与自己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以科技手段推动行业进步。在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入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中。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基础科学研究取得的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在国际竞争中,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首先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把握时代脉搏。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抢占未来科技发展的先机,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强大的号召。这需要科技工作者树立勇攀高峰的信心,不畏惧科学探索的艰难险阻,勇于挑战世界科技前沿,力争在科技竞争的赛场上独领风骚、拔得头筹;需要国家不断深化科技改革,形成契合发展要求的科学管理与运行体制,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系统”;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培育出一支符合科学创新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科学队伍,真正落实科技创新的要求,从而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美好愿景。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