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6

  

琥珀中发现亿年“旅行青蛙”


  中美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4只特别的“旅行青蛙”。与手游中周游四方的“呱儿子”们不同,这些蛙是穿越时光的旅行者——它们来自1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6月14日,这一科学发现发表在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2015—2016年间,科学家们在缅甸陆续发现了4件蛙类琥珀化石,并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对这些化石的分析鉴定,证实这是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琥珀化石。在此之前,人们仅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两地发现过蛙类琥珀化石,且均来自约2000万至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4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1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1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他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根据化石提供的细节,科学家推断,这些化石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盘舌蟾超科蛙类非常相似,但分析其综合特征,又有别于以往发现的该科中其它蛙类。因此,科学家将其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这一新属在琥珀中发现,同时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此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
  

八百专业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6月13日,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截至2017年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这标志着这些专业的教学质量与国际实质等效,我国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覆盖21个专业类,计划2020年将实现所有专业大类的全覆盖。据悉,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已得到其他18个成员国的认可。
  作为全国1.9万多个工科专业的代表,此次公布的相关专业在参与认证的过程中,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修订培养目标、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着力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我国每年有约120余万工科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华盛顿协议》相关国家和地区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或申请研究生学位时,将享有当地毕业生同等待遇,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国际统一的“通行证”。
  

科学家为生物材料学科列“定义清单”


  6月11日至12日,由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办的“2018生物材料定义会”上,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生物材料领域领军专家齐聚成都,对包括“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基因组”等在内的生物材料术语进行了定义。这是继1986年在英国召开首次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后,第二次举办国际性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
  生物材料科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重要学科。1986年召开的首次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规范了生物材料术语、学科内涵,标志着生物材料学科的形成。会上设立了通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再生医学、新兴生物材料等6个专题。各专题提出的术语及定义经全体参会代表充分讨论后提交大会表决,表决通过的术语汇总后再提交大会确认,术语获得认可的条件为赞成票不少于75%。
  美国工程院院士詹姆斯·安德森表示,首次生物材料定义共识会召开时生物材料学科刚起步不久,30多年后再次把专家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生物材料领域出现的新热点、难点问题,对厘清生物材料术语概念、推动生物材料学科基础研究以及人类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据悉,“2018生物材料定义会”成果将以专著形式公开出版发行。
  

四价流感疫苗在我国首次获批上市


  6月11日,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预防3岁及以上人群流感病毒的感染。这是我国首个上市的四价流感疫苗,此前我国市场上的流感疫苗均为三价流感疫苗。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获批上市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除包含普通三价流感疫苗的A1、A3、BV型病毒外,还包含BY型流感病毒。这也是2017年至2018年我国流感季流行的主要病毒株。该疫苗通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流行毒株,经过鸡胚孵化培养收获病毒,结合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制备而成。
  为全面评估该疫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各相关单位通过采取全程跟进、开放审评、前瞻指导、程序联动等方式,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创新药品研发、评价经验基础上,严格把关,确保了注册工作的科学、客观、高效。
  流感主要由甲(A)型和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由于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特别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毒可能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重症或死亡。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疾病暴发的最有效措施。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会根据全球流感流行情况,预测流感流行趋势,从而推荐适合本年度流感疫苗生产的毒株。
  

我国成功模拟病毒感染人类呼吸道方式


  为预测新发流感病毒会否感染人类的问题,我国科学家最近通过建立成熟的呼吸道类器官,成功模拟了自然情况下病毒对人类呼吸道的感染方式,为人类呼吸系统生理及疾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平台。该研究成果目前已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
  流感病毒在基因突变和基因洗牌中频繁产生,常常引发从动物到人的跨物种传播,导致人类感染甚至暴发流行。据了解,由于人体体外细胞难以培养,此前还没有一种满意的检测方法可以预测相关病毒对人类的感染性。针对此问题,我国科学家利用少量的肺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建立了成熟的呼吸道类器官,经过诱导分化后可模拟人类呼吸道上皮中细胞的组成、蛋白酶的生成以及纤毛的运动,使得科学家能直接在类器官上皮细胞顶端进行病毒感染实验,成功实现了在自然模拟状况下对人体呼吸道疾病的研究。
  “呼吸道类器官可以仿真呈现已知病毒的感染性,并可以用来预测新发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感染能力,这一研究发现对推进人类疾病研究有重大意义。”相关研究人员表示。类器官技术是近年来人类生命科学领域内的重要突破,此类技术促进了人体的很多生物学过程在体外培养皿中的实现。
  

我国科普产业产值规模约1000亿元


  近日,从在京召开的“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首批学术成果发布会上获悉,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区的科普产业进行初步调查,目前我国科普产业的产值规模约1000亿元。
  发布会上,首批发布的学术成果共有4项,分别是《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科学·平行2018》《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和《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主营科普的企业数量有375个,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以及广东和安徽等省区,主要从事科普内容服务、科普出版、影视广播、会展、科普活动体验、科学教育教具产品生产等。
  同时,《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显示,当前的网络科普受众具有移动化、年轻化和不断细分的特点,网民主要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科普信息,18岁~40岁的青年人群是科普的主要受众,占比超过70%。
  报告还同时对2万家新闻网站、近1000家纸媒、70个主流新闻APP、10大主流博客、3万多个论坛、100万个微博账号、近10万个微信公众账号和25家国内主流视频网站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新闻网站、论坛和微博平台是3个最主要的科技信息发布和传播阵地,博客和微博上的网民讨论也是科技传播的重要助力,纸媒和资讯手机应用在科普方面的影响力相对较低。在媒体传播的话题性上,健康医疗、生态环境、应急避险类的新闻报道最为热门。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