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28
——记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彭国超
□ 于晓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小到公司业务,大到城市运行,都可以借由信息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人们致力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另外,随着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出现,世界各国越发意识到强大的工业对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德国与美国先后提出了“工业4.0”及“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力求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工厂无人化及制造业的智能升级。我国也适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旨在推动我国工业技术变革及产能提升,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
“智慧城市”和“智能制造”都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学者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比如说,电子工程专业的学者可以研究智慧城市或智能工厂中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的布设情况,计算机学院的研究人员可以从大数据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开发入手,管理或公共管理学院的学者则可以从制造管理、城市管理、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展开研究......
那么,情报学及信息系统专业呢?这个专业的学者们就没办法参与智慧城市及智能制造的研究了吗?对这个问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彭国超的答案是“不”。“在我看来,‘智慧城市’及‘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或工厂中,而每个城市及制造企业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就决定了技术落地时必然会遇到应用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情报学和信息系统的原理,去研究具体的技术实施与应用问题。所以说,在智慧城市及智慧工厂的建设方面,情报学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其实具有绝佳的研究角度。”
企业信息化与独特性
彭国超之所以能这么敏锐地发现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及“智能制造”等研究领域的可为之处,离不开他之前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所做的积累。
早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就读本科时,彭国超就对企业信息系统及相关的系统实施应用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指出:“企业信息化不单单是办公自动化,更不只是一套软件,事实上,它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必然过程。在外行人看来,所谓企业信息化不过是购入一套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然后就可以等它自行运行了。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企业都具有独特性,同一套系统在不同企业的实施效果会很不一样。如果一味套用软件,轻则导致企业资金损失,重则引起企业倒闭。”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信息化失败而损失惨重的案例绝不鲜见,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世界500强企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如果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而盲目信息化,就很有可能走向失败。
举例而言,1998年,北京市三露厂为了整合相关数据,与联想集成签订了ERP实施合同。但是,由于当时使用的ERP软件是汉化不彻底的、联想集成独家代理瑞典Intentia公司的MOVEX,从而产生了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表单无法正确生成、后台报表和数据采集方式不符合国内财务制度和需求习惯等。最终,合作宣告失败,三露将联想告上法庭,被称为“中国ERP第一案”。
“这次失败的合作并不表示两家公司有多大的缺陷,事实上,Intentia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而三露后来和合佳的配合,也证明了三露是一个对信息化有认识且有能力的企业。”彭国超总结道,“当时三露信息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套用尚未足够本土化的产品,而没有考虑具体的实施环境。”
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性和可塑性很高,极具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在本科毕业之后,作为学院该专业第一个拿到一级荣誉学位的学生,彭国超选择继续深造,拿到全额奖学金直接跳读到博士。他专门从事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立意运用情报学和信息系统学科的原理,去研究信息系统在不同国家、产业、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问题,重点分析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索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2009年,已发表3篇SSCI论文的彭国超顺利博士毕业,并得以留校任教。
城市智慧化与实用性
就在彭国超顺利在谢菲尔德大学执教之际,国际社会掀起了一场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他渐渐转向智慧城市的相关领域。有朋友问他怎么会做出从企业信息化领域到智慧城市领域这么大跨度的方向转变?彭国超解释道:“表面看来,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中信息系统的应用,而智慧城市则是城市的智慧化,似乎相距甚远。但如果从情报学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很多理论都是共通的。相对于在一个企业中的应用,智慧城市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的方方面面,其实就是将应用范围从企业扩大到城市。既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都会遇到那么多问题,那么复杂得多了的城市肯定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而我要做的,就是将科研方向从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拓展到智慧城市,将信息系统的许多科研成果迁移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2013年,彭国超获得英国自然科学基金EPSRC青年学者项目的支持,开展“智慧城市民众参与度测评及调查”,在该领域内极早地关注智慧城市的服务如何落地的问题。他指出,自从“智慧城市”理念提出后,许多国家积极响应,纷纷将其纳入战略性规划。在包括伦敦在内的全球很多城市中,有许多智慧城市的相关应用及服务,但市民的实际参与度及使用率却并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市民的参与度这么低?市民的低参与度又会对智慧城市相关应用的推广造成怎样的影响?
利用情报学及信息系统的原理,彭国超从用户信息行为、用户参与度等理论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他以英国伦敦的智慧停车服务为例,专门针对市民参与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且取得了很有意义的成果。
据了解,项目组选择的智慧停车服务可以帮助车主免于盲目地寻找车位,而是通过App搜索来有目的地寻找。经过测算,团队发现,当车主使用该服务时,平均每次能节省约7.48分钟的车位寻找时间,这相当于为每名车主每年节省约68英镑的汽油费并减少约238.14千克的CO2排放量。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彭国超得出下一项数据:如果能被广泛应用,该服务预计能为伦敦市每年节省约1.68亿升的燃油使用量,等于每年为该城市减少约1.84亿英镑的汽油费及64万吨的CO2排放量。
然而,与这项数据相对的,却是市民们极低的参与度,包括认知度低及使用率低——约80%的伦敦受访车主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或使用过该智慧服务。因而,实际上,伦敦智慧停车服务目前所能实现的经济及环保效益不足预计值的18%!这一组反差极大的数据令彭国超大感诧异,他决心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在经过定量及定性分析之后,他发现,不适当的市场宣传手段、交通服务部门过度自信且认知不足、重硬件而轻软件、缺乏对市民用户需求的了解、市民手机应用程式设计不合理、在系统导入后阶段缺乏有效的维护与升级、缺乏对用户技术投诉的有效处理等,是导致市民参与度低的主要原因。
“每一个智慧城市的服务都需要政府投入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然而资金投入之后,大多数市民却不知道该服务的存在,而使用过该服务的人对其评价及满意度都非常低,例如伦敦智慧停车服务App的评分只有1.5星(满分为5星)。”彭国超认为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或许智慧城市服务的提供者们认为硬件建设更为重要,但对于市民来说,他们直接接触的是App这样的软件,他们更关心这个App能够提供哪些服务。”
彭国超的项目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理据来论证信息系统学科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影响智慧城市民众参与度的很多因素,其实都是信息技术推广及企业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常见用户问题,并可以运用信息系统学科的已有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相关解决办法在过往大量的信息系统文献中亦已有广泛记载。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更多情报学及信息系统学科的学者加入。”彭国超呼吁,“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加入到智慧城市及智慧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很多信息系统的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对于智慧技术在城市及工厂中的实施、推广与应用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与科学意义。”并且,他注意到,在情报学信息系统领域,这一转变也越来越明显。他说:“早几年,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国际顶级研讨会上,很少有‘智慧城市’的相关主题。但是从2015年开始,在该领域最权威的主流国际会议上,‘智慧城市’的出场率越来越高。”而彭国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理论依据与学科观点就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中。
制造智能化与融合性
虽然在英国的科研事业渐入佳境,但彭国超始终放心不下国内的双亲。因此,当2016年中山大学递过橄榄枝,他就果断接受“百人计划”项目邀请回国发展。在“百人计划”项目“工业大数据及智慧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技术方案及应用问题探究”中,彭国超把以往在企业信息化及智慧城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结合与延伸,从而把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到了智能制造领域。
彭国超表示,智能制造是我国的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而在国际上,也与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分不开。他认为,我国的制造业要想成功转型,就必须要进行升级,而这其中就涉及很多智慧技术,包括将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深入融入到机械设备中,从而实现机械设备的改良设计,进一步提高它们的智慧化程度。进一步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智慧工厂、无人工厂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还有数据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以及与企业文化等之间的磨合。“这就为情报学及信息系统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彭国超总结道。
对于彭国超来说,交叉学科具有无穷的魅力,就像企业信息化与智慧城市衍生出智能制造的方向一样,他认为削弱学科间的界限更有利于激发学者的创新性,某些新颖的学科组合可能会引出前沿的学术工作。
目前,彭国超在智慧城市领域与国内外公共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进行了许多项目合作并提供战略性咨询服务,其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项目成果多次被Financial Express、Science Daily、Electronic Weekly等国际知名媒体报道并引起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而在智能制造方面,他则更多地通过横向项目形式与企业(如广东华诺勤耕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共同围绕智慧管理系统开展研究。
回国已经一年多了,彭国超渐渐建起了新的团队,目前包括4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别看团队规模较小,但彭国超却是满意的:“其实我是有意地控制团队规模的增长,因为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来说,团结是第一位的,我的理念是贵精不贵多。一个小而精的团队更有利于我的管理,也更容易出成绩。”
在彭国超的心里,他虽然回国了,但却不希望自己发展的舞台只局限在国内。恰恰相反,他希望可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中国人的身份递出自己的科研名片,做出让世界认可的科研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