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5

  

我国启动SKA望远镜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


  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专项的支持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相关科学预研于9月12日在上海正式启动。
  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是由全球十多个国家计划合资建造、世界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SKA以大量的小单元天线汇聚实现综合孔径射电干涉成像,总接收面积达1平方公里,由130万个对数周期天线组成的低频阵列(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的无线电宁静区域)和2500面蝶形天线组成的中频阵列(位于南非及南部非洲8个国家)两部分组成,第一阶段(SKA1)预计于2020年开建。
  SKA前期数据处理系统建设和相关科学预研共分为3个大课题。将以我国低频望远镜阵列21CMA和澳大利亚低频望远镜阵列MWA的实测数据为基础,为SKA的宇宙再电离直接成像观测做准备;将完成低频射电干涉大视场、高动态、多波束的成像处理软件;同时建设中国SKA区域中心数据处理系统的原型机。
  作为下一代担当引领作用的射电天文观测设施,SKA不仅承载着孕育世界级科研成果的使命,还将产生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超大数据量。据估计,仅按照全部规模10%来建造的第一阶段,科学处理器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就相当于我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8倍、“神威·太湖之光”的3倍。如此庞大的数据还需要深度分析和加工后才能被科学家使用,这些工作要由分布于几大洲的区域数据中心合作完成。
  

“天河二号”算出量子霸权标准


  随着量子物理装置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实现量子霸权似乎日益临近,称霸标准已成为量子计算领域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最先开启了称霸标准的研究。9月11日,《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报道了玻色采样案例的称霸标准。
  量子计算拥有的超越所有经典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被称为量子霸权,但在物理实验上,迄今还没有任何一台量子装置在实际实验中展现出这种能力。实现量子霸权,将代表超越经典的量子计算能力从理论走进实验,这标志着一个新的计算能力飞跃时代的开始。
  玻色采样问题是一种针对光子(玻色子)系统的量子霸权测试案例。理论上,经典计算机求解玻色采样需要指数量级计算时间,而量子计算只需要多项式量级计算时间。与此同时,相比通用量子计算,玻色采样更容易实现。该项研究中,中国科研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完成了玻色采样问题的核心难题——积和式的求解,实际测试的问题规模达到48个光子,并推断出“天河二号”模拟50个光子的玻色采样需要约100分钟。也就是说,一旦实际的量子物理装置实现了每组样本100分钟以内50光子的玻色采样,就在求解这个问题上超过了“天河二号”,实现了量子霸权。
  

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在沪下水


  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沪下水,并正式命名为“雪龙2”号,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突破。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节~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船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采用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并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
  “雪龙2”号船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科研人员可在船上开展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基础综合调查观测,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海底地形、生物资源调查。新船基本具备“摸边探底、潜力评估”的调查能力。此次新船下水后还将进行系泊试验和内部装修等,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执行我国极地考察任务。
  

我国首批聚变堆结构材料标准发布


  由中国科研团队负责编制的抗中子辐照钢标准《聚变堆用抗辐照低活化马氏体结构钢板》(HJB 1016-2018)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发布的首批聚变堆结构材料标准,自2018年9月9日起施行。
  抗中子辐照钢具有抗辐照脆化和肿胀、低活化、耐高温等优点,是聚变堆、聚变裂变混合堆和裂变铅基堆等先进核能系统的首选结构材料,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核能强国都将其纳入核心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材料标准的建立是一种材料发展成熟的标志,直接决定着材料能否进行工程应用,因此各国均开展了抗中子辐照钢的标准化工作。
  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研团队自2001年起主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抗中子辐照钢CLAM,其主要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先进水平,可满足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科技合作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团队于2017年初率先向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提出抗中子辐照钢的标准化申请并获批立项,启动了我国抗中子辐照钢标准的编制工作,围绕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在冶炼制备和性能测试中的技术规范和参数要求。
  该标准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抗中子辐照钢的工程化应用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为该材料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对推动我国先进核能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达8.47%


  9月6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科协透露了我国最新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提高了近2.3%,其中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科学素质差距正在减少。
  “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系统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方法和路径是可行的、见效的。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2%提高到今年的8.47%,这对于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是巨大的进步。”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徐延豪说。
  据介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稳步提升,正接近2020年底10%的目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至少10%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是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节点。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很重要,让更多人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很有挑战性,中国科协有信心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启动


  9月8日,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正式在京启动。
  据悉,英国、美国的学术机构已分别于2015年、2016年部署研究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公共政策问题。而我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学术力量之一,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贡献,我国应当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参与相关国际管理政策的制定,把握科技发展话语权,在最具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科技力量中占据发展的制高点。
  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将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梳理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沟通机制,并提出应对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建议。在正式启动前,项目组已经通过资料搜集与梳理、专题研讨等方式,形成了调研初步结果并拟定了研究提纲。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