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李立功:领航电子未来 创造测量梦想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电子测量,不是一般的技术与产品,更重要是一种了解未知的科学工具和计量手段,这么多年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两点:打破国外高端测量领域的技术封锁;打破国外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做到了一点,也是很了不起的突破。”    ——李立功
  

领航电子未来 创造测量梦想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所长李立功

本刊记者 吴应清


  
  他是我国电子测量领域的继承者,继承了41所根植于基因中的使命感与创业激情;
  他是我国电子测量领域的坚守者,坚守着国防电子科工人内心的责任与科研的阵地;
  他是我国电子测量领域的开创者,担当起中兴大任,带领41所取得了40多项“中国第一”。
  他就是中国电子测量领域的新一代领航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所长李立功。他带领着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和科研团队,将41所的建所本意发扬光大,在西方的禁运和封锁领域里,一点点建立起自主创新的庞大研发体系,一步步走向不断攀高的产业龙头。李立功执着而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也带领“国家队”的队员们走上了一条奋进之路,并时刻感染给大家一种充满激情、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
  
传承:根植于基因的创业激情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这样说。最初作为测量器具的仪器在当今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军事上的“战斗力”,以及国民活动中的“物化法官”。
  中国的测量仪器事业是从秦岭腹地的大山深处开始的。1968年3月,在陕西凤县兴建第1406研究所(超高频电子器件测试设备研究所),主要负责研制测试超高频电真空和微波半导体器件所需的测试设备、仪器、微波元件等,41所由此诞生了。
  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41所的基因里便融入了艰苦卓绝的求索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创业勇气,四十多年来,无论是地处闭塞的老三线,还是搬迁到淮河岸边的珠城蚌埠,抑或是重心转移至黄海之滨的青岛,这一基因都始终不曾淡去,在一代又一代41所人手中薪火相传,代代延续。他们以振兴中国电子仪器事业为己任,克服重重困难,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自力自强、开拓进取的振兴中国电子仪器之路,谱写出一曲曲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壮丽凯歌。
  1989年,从合肥工业大学光电子专业毕业来到41所的李立功,一进所就感受到了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年轻的李立功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个优秀的集体,同时也很快地融入了这个集体,成为一个地道的41所人,为自己找到了传承和发展的支点。当时,我国的光通信事业方兴未艾,但测量方面的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却受到了国外的封锁和禁运。面对朝阳的前景,踌躇满志的李立功把困难当机遇,以自己所学专业为基础,一头扎进了光通信仪器的研究和开发。
  俗称“光纤雷达”的光时域反射计是他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的环境下,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科研工作能力,李立功参与并成功研制AV3661型智能光时域反射计,获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并自主研制成功新一代的AV3662系列高性能光时域反射计,首次采用嵌入式计算机平台和高灵敏度光电接收等技术并突破多项技术难点,实现了产品动态范围的显著提升和智能化的进一步跨越,从硬件到软件均是自行设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列为向欧盟市场推荐产品;主持研制的红外光谱信号分析仪项目,也同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电子测量仪器研究及科研管理等基础工作开始,李立功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工、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振兴中国电子测量仪器的责任感也越来越强。在主持光电仪器研究期间,他带领广大科研人员努力攻关,使得我国的光电测试技术和仪器产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分辨率光时域反射计、系列化光纤熔接机、回波损耗测试仪、可编程光衰减器等一系列科技成果替代了进口,解决了国家“八纵八横”光缆干线和跨洋海缆工程建设的急需,为国防军工和民用光纤通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李立功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奖;1999年,获第四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经过12年的摸爬追寻、近身求索,李立功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成长为一个高瞻远瞩、目光如炬的领导者。载着辉煌战绩驶入新世纪的41所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这是落在李立功这位新一代掌舵人肩上的重任。
  
使命:锻造电子测试“国家队”
  
  “我们41所有个值得自豪的贡献,就是替国家保留了一支装备制造测量领域高精尖的科技队伍。”李立功自豪地说,在国外的冲击和竞争下,41所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硕果仅存的专业电子测量仪器研究所。
  在21世纪初的体制改革大潮中,科研体制改革成为主流。对于研究院所而言,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比之其他国有企业更为不易。在这个历史性的转身中,41所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快速完成体制与机制变革,去除沉疴,又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更替浪潮如狂飙突进的全业务竞争时代,41所如何搏击市场,拓展辉煌?
  12年前,立于改革潮头的李立功就带领41所迈出了坚定的步子。2001年,李立功开始担任第41研究所所长职务,并兼任电子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电子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光电子一级计量站站长。审视行业风云,从破冰启航之日起,李立功从容应对,调动起自己全部的人生智慧和积累,为41所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培养建设好一支科研队伍,以市场为中心,科技为主线,不断开发新产品,大胆探索新领域。
  以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意识,李立功首先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而又宽松的科研环境。面对仪器规模较小、技术研仿比重较大的局面,上任之初,李立功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确立了“创中国仪器第一,树国际知名品牌”的奋斗目标,并以“优化仪器产业,强化系统集成,突出部件组件,改革管理机制”为战略突破口,以“市场是龙头、质量是生命、创新是源泉、能力是保障、执行是关键”为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加快发展。
  在市场方面,大力加强营销人才队伍建设,扩充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和内勤服务人员,完善营销网络,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设立办事处,调整经营政策,使41所仪器销售取得历史性突破;在质量方面,强调设计是源头、采购是保障,工艺是关键、责任心是基础,狠抓具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在科研方面,强调自主创新,向测试领域的尖端技术迈进;在能力建设方面,不断改善科研、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研究所的综合能力;在内部管理方面,加强执行力建设,规范制度化管理,组织新建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一百多项,使该所的科研生产和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几年间,41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数量逐年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仪器整机产能大大提高,科研成果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同时在武器装备测试系统集成、微波部件设计制造、电路设计开发、嵌入式仪器应用软件开发、结构工艺设计、精密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开发、生产、工艺、制造能力和水平都有着大幅度提升,仪器门类、技术水平、生产销售规模和影响力都在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中名列前茅。2005年10月,李立功被推选为“中国电子仪器行业协会”理事长。
  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李所长及时提出了“周清周高”的工作模式,即“量化到人,计划到天、检查到周,周清周高”,并在全所范围内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号召全体员工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周清周高”是根据“PDCA(策划、实施、监测、处理)”管理的基本原理提出的,既加强了执行力,又使研究所迈出了细节管理的重要一步。
  “作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是核心力量。”为了适应科研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李立功把“培养造就人才,实现技术突破”置之于科研机构核心竞争力的落脚点。他十分重视研究所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在职培养工程硕士、专项培训、内部办班等形式,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涌现出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和拔尖人才。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展开全方位合作,选派技术带头人攻读博士学位。在提拔任用、职称评定等方面杜绝论资排辈,凡事论成绩、比贡献,为想干事、能干事者提供了广阔舞台,从2004年开始,每年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奖励资金超过百万元。
  在领导班子建设上,李立功重视“领头雁”的示范效应,他始终相信,班子作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单位的风气。41所领导班子都是相关科研领域的专家,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使他们更加注重带头作用,在科研攻关、市场拓展、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表率作用。多年来,所班子成员正确处理所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的关系,不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协调,还修订、新增了200多项管理制度,做到在制度框架下明确分工、充分授权,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个人特长和能力,形成团结和谐的战斗集体,对重大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一律由党政领导班子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决定。在每年的职代会上,所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优秀率均达到90%以上,称职以上100%。
  “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较个人得失,是所领导班子最鲜明的特色。”这是41所职工的评价。由于单位的性质决定,41所的科研、生产常常遇到时间紧、困难多的“硬骨头”,每一次都是领导亲自挂帅,调度多部门协调作战,主持技术研讨,直到顺利解决研制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确保按时完成攻关任务。就是在所领导的一次次身先士卒中,41所先后完成了4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5项获得国家奖,100多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确立了41所在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的龙头地位。
  2006年12月,41所被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联合授予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是从2万多家国有企业中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因为最后只有117家企业获得这个荣誉。
  如今,作为国内唯一的专业从事电子测试技术的研究所,41所拥有一支一千多人的科研队伍,电子测试科研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成为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和敢当重任的“国家队”。
  
创新:打破西方技术封锁
  
  “作为电子测量仪器国家队,我们存在的价值就是要解决国防武器装备的电子测试瓶颈问题,使我国的现代装备测试手段不受制于人。”李立功自豪地说。
  李立功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初41所面对基础薄弱和国外技术封锁、产品禁运的不利局面,是如何迎难而上,找到和坚持一条发展捷径的。从引进仿研,到消化吸收,到自主设计,再到自主创新,他是这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
  作为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被誉为“光纤医生”的光时域反射计和光纤熔接机,正是41所“创新驱动”战略和科研人员智慧迸发的结晶。在41所通信仪器工程中心生产现场,一排排外形类似“大哥大”的手持式仪器,整齐摆放。李立功介绍说:“这就是光时域反射计,俗称‘光纤医生’,深埋地下的光纤无论哪里出现损伤或断裂,只要通过它的检测,便可立刻‘诊断’出故障位置,检测范围最高可达上百公里。”
  这个在光纤通信工程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缺一不可的精密测量仪器,当初国外公司在中国标价为人民币36万的天价,而如今,经过41所多年的科研攻关,光时域反射计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目前该产品市场定价为2万人民币,从天价降至了市场价。这个成果的取得凝聚了李立功和41所人无数的心血和付出。
  为解决我国光纤通信建设急需,41所从1986年开始承接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智能光时域反射计”的研制并自行研制光纤熔接机,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圆满完成任务并填补国内空白。20多年来,41所不断创新,从智能光时域反射计到高分辨率微型光时域反射计、从全自动光纤熔接机到智能化光纤熔接机,收获着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并使我国的光纤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奖、科技部科技进步奖、省优秀新产品奖等2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光时域反射计,作为我国“七五”攻关项目的重大突破,至今已发展到第五代,从当初的“八纵八横”光缆干线,到后来的跨洋海缆工程,再到今天的“三网融合”和光纤到户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全面保障,直接服务百姓生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不仅是我们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李立功感慨地说。
  多年来,在李立功的带领下,41所研发团队迎难而上,不断加强核心电子测试技术开发,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建立起自主创新的技术开发体系,收获一批又一批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良、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创造出数十项“中国第一”或“世界第一”,填补了许多重要测试领域的空白,有力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中国电子测试技术从此不再受制于人。41所实现了从跟踪研仿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研发到系统集成、从技术推动到需求牵引、从科研试制到产业化的跨越,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基础等测试技术已全面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微波毫米波整机测试频率达170GHz、微波部件组件测试频率达325GHz。上百个型号、上万台套的系列化产品在我国载人航天、光纤通信、探月、大飞机等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研制测控保障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中央和部队高层领导的高度称赞。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实况转播的荧屏前,41所科技人员看到成功发射的场景,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在“神六”飞天中也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由他们提供了微波频谱分析仪等多种精密电子测试仪器应用于发射基地、测控站和位于大洋中的“远望号”测控船上。“在我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中,以及全国光纤通信干线工程、卫星工程中,都能见到41所技术人员和设备的身影。”李立功自豪地说。
  如今,奋进的时代赋予了他更为艰巨的责任。2011年,李立功被聘为安徽省第三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在重大项目的研究中,他作为项目总体设计和负责人亲自挂帅,主持承担了科技部科学仪器重大专项“高性能微波频谱分析仪研制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完成国家某型863项目的技术攻关,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甚至是世界首创,填补国内空白。在全新的“十二五”时期,李立功将继续以技术创新为强大动力,创造出更多令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
  
产业:在国际化战略中扬帆起航
  
  “技术的生命力首先来自市场。41所自始至终抓住市场这个导向,以满足军工需求为宗旨,把电子测试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先进的仪器产品,使科研和生产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开辟一条电子测试仪器良性发展的路子,不断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李立功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有着清晰的目标。
  围绕“加速仪器主业创新,聚焦集团二次腾飞,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李立功立志要走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道路。上世纪80年代末,41所在承担军工电子科研主业的同时,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民用产品,将军工技术应用到民用领域。
  “我们在产业化上的起步,源于最初生存的需要,但没有想到的是,41所发展的民用产品孵化机,一下子把蚌埠变成了一个‘孵化城’,现在全国80%以上的孵化设备都来自蚌埠。”李立功介绍说。依托自身高新技术优势,41所开始了孵化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先后推出电脑控制孵化机、模糊控制孵化机、智能汉显孵化机、巷道式孵化机等一大批新型高技术产品,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现在,41所孵化设备年产达上万台/套,已成为国内实力最强、规模最大、销量最多的现代化孵化设备研发、生产、服务企业。
  41所产业化政策的另一个大举措是建设依爱电子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科研成果转化基地,生产民用产品如孵化设备、养殖设备、消防电子产品、同时吸纳通信、通用等相关测量仪器、光伏电子等电子产业入园,打造一个以电子测量仪器为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目前,坐落在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依爱电子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并投产,初步搭建起了41所产业化发展的平台。“把先进的电子测试技术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高性价比的产品,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李立功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照“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研发与市场的结合、与“十二五”规划的结合,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产业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尽一份力,这是李立功和41所人的共同心愿。
  继国内产业化政策推行之后,李立功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2012年6月,李立功带着他的团队和自主研发的各种电子测量仪器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此地立刻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国际权威媒体《微波杂志》对他进行了专访和报道———《中国CETC确立在全球市场地位》。不仅如此,在英国、俄罗斯、荷兰……“中国制造”的电子测量仪器频频亮相并引起强烈反响。这就是李立功在国际化战略中迈出的坚定步伐。
  同时,作为中国电子测试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李立功也十分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世界的差距:“我们原始创新积累少,产业规模小,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研究所是我们技术源泉,但真正发挥作用还要通过产业化,目前我们的技术还只有20%进入到产业化状态。我们也正在积聚产业化人才,使产业化队伍的绝对值有一个大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全资、合资公司,将我们的核心部件用于全球市场,尤其在装备配套,信息产业如通信领域,将我们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走出去”。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潮流,肩负做大做强中国电子测试产业的使命,李立功的下一个攻尖目标,就是打造产业平台,走向国际市场。
  胸有鸿鹄之志,方可一举万里。未来的航程已经开启,在“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上,李立功带领电子测量“国家队”正奋力向前。
    
专家简介
  李立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安徽舒城人,1989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光电子专业。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1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兼任中国电子仪器行业协会理事长、电子测试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工业光电子一级计量站站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被评为电子测试技术学科带头人、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劳动模范”、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神舟”载人航天任务先进个人,并多次荣获部级科技进步奖,荣获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