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陈绍蕃:长灯芯依旧 为霞尚满天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05

  ——写在陈绍蕃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文 张志昌
  

  
    
  像蜡炬燃成灰,却挥洒熠熠光芒;像春雨润穹庐,而无声渐染芳青。师者内心深处,始终燃着一支红烛,春雨编织了他们灵魂的外衣;暮色苍茫中,那不熄的火晕染了浩渺的天穹,一位提灯老者,指引一辈又一辈莘莘学子昂首向前。陈绍蕃——如果没有他,我国钢结构事业可能滞后发展若干年头。从青丝到白发,先生把毕生的光和热永远留给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青年到泰斗,先生把一腔热血贡献给了他深爱的钢结构事业。作为一位开拓者、奠基者,先生毕生钻研学术,立志振兴中华,严谨钻研、孜孜以求的态度为后昆留下佳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因其经历丰富、成就不凡,值其百年诞辰之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全体师生深刻缅怀其高尚品格与伟大贡献,以追思怀远,继续前行。
  

家风熏陶燃壮志


  祖籍浙江海盐的陈绍蕃,1919年出生在北京,父亲是北京大学哲学教授,每上新课都备课到深夜,本上密密麻麻写着的字,总是能够将非常深奥的哲学理论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陈绍蕃将这些夜晚都深深记在心里。父亲常告诉他:学习要掌握规律,更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他谨记于心。彼时的旧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当中,陈绍蕃铭记父亲的嘱托,克服艰难险阻,艰辛但不畏惧,有压力但不颓弃,将学习之路上的绊脚石一一克服,正是基于对未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憧憬与信念。
  在他早年学习国学期间,由于当时汉字仍使用繁体,加之传统观念仍深入人心,最初的学习陈绍蕃感到异常吃力,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谆谆箴言的教导,让他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他一步一步地掌握了国语课堂上的所讲所学。后来,这种注重方法、逐渐深入的嘱咐,伴他一生。不觉间,青灯的捻子便已生于心胸,泛起了些许微光,那光芒厚重、安静,指引着他一步步向前走。
  1936年,陈绍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中法工学院,为他日后进入钢结构领域打开了大门。毕业后,因上海沦陷,他一路辗转,来到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于1945年又被派到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进行为期1年的桥梁工程学习。新中国成立前两年,先生归国,在上海从事铁路桥梁修复工作。彼时美国科技发展极为迅猛,钢结构的相关应用已融入到各个领域;反观国内,却是另外一番科技落后、经济萧条的景象。对此,先生决定更加深入学习钢结构领域的知识,来填补我国在此方面的空缺和不足。“那会儿国际上钢结构事业已呈蓬勃之势,可我国受钢产量的限制,钢结构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并未得到理论界和政府的重视。我虽然一直都从事设计工作,但这个时候为国家培养更多年轻的钢结构专家,远比一个人干更好。”先生如是立志。
  

严谨治学身为先


  从1946年陈绍蕃回归祖国就职于中国桥梁公司起,他的心中便燃起一盏以科技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长灯。匍匐前行中必然有所选择,他以一生践行了自己做出的决定,即使草木葳蕤,仍遮挡不住他深邃的目光,禁锢不住他前行的脚步。
  1948年,风雨飘摇,陈绍蕃的父亲本想举家迁往台湾,但陈绍蕃留下了,他毅然决然地告诉父亲:“新中国即将成立,百废待兴,我必须要留下。”之后,他便积极投身到钢结构研究和教学生涯,从此与钢结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50年,陈绍蕃前往东北工学院教学,成为一名大学讲师,彼时我国钢铁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碰到瓶颈,产量较为有限,钢结构应用无法快速发展,陈绍蕃便在研究中提出“在动力作用下使用钢结构塑性的可能性”这样一个前瞻性的成果,意味着在大批量使用钢材的过程当中,通过利用钢材塑性性能来节约钢材使用,大大提高效率。1956年,他又随东北工学院建筑系来到古都西安,成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的首批创业者之一。仅仅只有本科教育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当中,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孜孜不倦、鞠躬尽瘁的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终于有了硕士生教育。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政治原因,国家动荡不安,科学文化为此也亦如霜打,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20年的停滞,直到高考恢复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才有了长足发展。陈绍蕃先生始终以励志的姿态投身学术研究,永不停歇。
  陈绍蕃常说:“做学问,容不得半点马虎。”常年的严谨治学,使得他在日后的教学当中一直秉承两点:一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二是要求学习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要参阅外文资料——只有知识和方法并重,才能达到更佳的效果。
  本着严谨与专注、宁心与沉思,他先后承担了我国钢结构方面多部规范、规程的起草工作,并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参与了国际《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编制工作,并任我国专家组组长。1974年,结合我国国情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出版。在编制过程中,为了不出差错,他多次进行试验,对结论予以验证。因为他坚信只有经过验证的东西才能往书上写,才能交给后人,容不得一毫一厘的误差。不仅如此,他还整日翻阅国内外文献,反复修改旧本,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教学期间,他还编制了研究生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入选为“百部研究生优秀教材”;为了编纂好这本教材,他煞费心神,由于当时我国科技不很发达,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编纂好一本教材不像现在这样,相关的前沿知识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浏览,而是编纂人根据自己求学多年所获知识以及积累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进行整理,还要经常扎在图书馆借阅各类书籍。改革开放不久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中国威胁论”在西方一度盛行,而当时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也同样对中国进行了封锁,这对陈绍蕃的教材编写无疑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他经常为了找到确切的知识而四处查阅资料,或是翻阅自己在美求学的笔记。每天都是一整天,每天深夜,都可以看到他办公室的灯在一片漆黑中亮着,久久不息。
  1992年,在美国出版的国际钢结构稳定性能巨著《金属结构稳定——世界观点》中,陈绍蕃是中国地区的协调人。两年后,美国结构稳定协会(Structural Stability Research Council, SSRC)将他评为中国地区唯一的终身会员。同时他在有关厚板焊接残余应力及曲线研究方面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这样理解,他一辈子的学术生涯就是一盏长明的灯,引领着钢结构研究人员始终不断奋进,勇往直前。
  

一片冰心育桃李


  陈绍蕃不仅是钢结构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者,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从西方知识分子把我国古代《大学》中格物致知的思想发展成为追求真理的求知路线,将自然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出坚船利炮,到后来国家因为闭关锁国导致的一件件创伤中,他便生出了培育学生思想品德的想法。他认为,“修齐治平”是一个钻研者应该具备的基本思想,需要从修身开始,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他不仅仅授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教会他们不断开拓进取、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做人的道理。
  “他在钢结构领域所涉猎的范围、研究的深入、取得的成绩,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他的儒雅、他的气质、他的谦虚,他的课堂讲授技巧、指导研究生的认真、对学生的关心、对同事的帮助、批改学生论文的认真程度,还有对待学术争论的态度,甚至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习惯,每一个都可以单独地写上一章。”陈绍蕃的弟子郝际平教授,提起他的导师,滔滔不绝。
  郝际平回忆,当年他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自己是“半路出家”进入这一领域,需要额外补上几门课程,而当时又到了申请副教授职称的时候,各种事情都在那个时候积攒到了一起。那年恰逢学校评选宝钢教学奖,学校本已准备推荐郝际平,但被陈绍蕃先生否定了。后来陈先生告诉他:“学校征求我给你报宝钢奖的意见,我说今年算了,明年再说吧,让你安心好好学习。”
  这件事开始让郝际平疑惑:既然否定了,为何要告知我呢?回家后他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陈绍蕃先生的磊落。陈先生不讲,郝际平自然不会知道,但是陈先生一生坦荡,是不会背后说别人的。直到后来,郝际平教授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钢结构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亦将陈先生的光明磊落铭记在心,躬行于身。
  陈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间,除了郝际平外,还先后培养出了顾强、郭彦林、童根树、曹平周等一批弟子,这些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学者,成为了中国钢结构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七十余载的科研岁月,两万八千 五百个日夜交替,内心之光从未熄灭。难能可贵的是,陈绍蕃教授把这种精神留给了后辈,毫无保留。流光溢彩,映染苍穹,这就是那个浑身散发着光和热的人,可亲,可敬,可爱。
  人们常说,这个世界上从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那些脚踏实地、一心一意的人。而陈先生用他的一生,为他的学生弟子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工匠光辉永流传


  何谓工匠?
  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德才兼备、虚怀若谷——陈绍蕃先生便是这样的人。
  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行政楼广场附近的干道上,常有人看见陈绍蕃先生。他个高清瘦,鬓染霜雪,浑身散发着春风一般的柔和气质。那时老先生已经98岁高龄了,可那一股精气神,依然在他的身上,影响着走过的每一位师生。后来他因病住院,多人到西安市第九医院看望他,他爽朗而豁达,谦逊而有礼,给大家讲述他的研究工作。
  他告诉大家,他并未退休,或许他不可以再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讲课,但是他可以继续做研究,写论文,对他来说,工作是最好的药方——要知道,在住院之前,他身体虚弱,一直卧床休息,然而即便在病榻,他也从未停止过工作。
  2017年3月21日,陈绍蕃先生因病去世。他的去世无疑是我国钢结构事业研究领域的一大损失,但是在他惜时的一生当中,所培养的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将继续前赴后继。他用一生的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而这恰恰是他所任职教学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训,也是每一位后继师生努力奋斗的航标。
  陈绍蕃先生作为我国钢结构领域的奠基人,用钢材书写建筑的精髓,以充分发挥钢材的特性来成就建筑的瑰伟传奇,用创新作为科研道路上的一把利器,开启它,运用它,发掘它,并触到其中的真谛。
  静心则专,静思则通,静居则安,静默则熟。是什么促使他双鬓斑白、雪染青丝仍矢志不渝,是什么促使他数年如一日、辛苦不寻常仍兢兢业业?因为初心未改,因为学无遗力。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为了祖国母亲,他毅然决然选择留下;在国家百废待兴之时,他不忘使命,以一名学者、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国家改革浪潮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任教期间,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着周围每一个人;在弥留之际,他仍然坚持研究,成为学校发展道路上的一盏长明灯。
  在陈绍蕃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意举办了100周年学术交流会,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等单位的300余人慕名前往,其中还包含3位院士。为了将其治学态度和研究精神延续下去,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学校成立了“陈绍蕃教育基金”,筹集资金150万元,运用于学科建设与师生资助——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更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全体师生对其崇高人格的追思与向往。
  百年青灯经久不息地燃烧在苍苍大地,永远在峰回路转的幽幽深处绽放沁人的光芒。60余年的风雨沧桑巨变记载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发展的壮丽篇章,也同样预示着未来的辉煌道路。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如同陈绍蕃先生身体力行书写的鸿篇巨著那样,既要有睿智的眼光仰望星空,也必须具备匍匐的姿态脚踏实地,归根结底,要像他临别之际接受采访时的那句话一样:
  “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欣慰的是,我的路走对了,我这一生,无怨无悔。”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