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6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
中国现在是世界科技大国、经济大国,未来必然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经济强国。要真正成为未来的强国,首先就要人才强。
那么,人才强应该体现在哪里?关键就体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不仅为新时期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当前高校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核心就是培养一流人才。要培养一流人才,核心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就体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独立人格、宽广视野、开阔心智、理想气质和探索未来的潜质、能力,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担当能力。这些能力使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同时,一流的人才不仅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还应主动关注全球、关注未来、关心人类,努力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能源革命进程中,如果从以煤为主转向以油气为主则风险太大。我认为最有可能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煤、油、气等多元并举的一个局面。
现在汽车电动化革命已经是真正的在革命,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在全球不可逆转。它跟现在特时髦的无人驾驶汽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还在很早期,还很不确定,还有很多泡沫,但是电动汽车并非如此。
我认为,在我国的发展中,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新能源革命,可能比人工智能革命来得要更加早一点。一般意义的车联网和辅助驾驶不算革命,那是传统汽车电子的一个发展,要实现真正革命,无人驾驶汽车可能是基于人工智能革命的。但是人工智能革命现在还在初期,而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革命中最难的领域之一,所以在电动汽车革命之后马上要带动的是新能源革命,就是可再生能源革命。
电动汽车革命可以促进能源革命,能源革命也可以使电动汽车真正做到零污染,这是相互促进的过程。能源革命中间就有智慧能源,也是人工智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制造的智能化也是人工智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才有可能是无人驾驶。
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我们要着力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培养、锻炼和造就创新人才的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探索中来。
要为人才提供实干创新的沃土。人才是在肯干事、能干成事,特别是能干成难事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要为人才创造干事的机会,在实践工作中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让他们更多地参与项目管理决策,牵头承担重大课题,获得专项经费支持、领衔产业攻关项目。要为人才提供创新的环境,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奖项对青年人才的激励作用,及时发现、培养和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帮助解决青年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要深入推进“育引聚用”相结合,解决好梯次型创新人才的存量和增量。要革除旧有的育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要将刚柔并济的待遇资源等硬环境与文化氛围等软环境相结合,延揽一流人才,打造国内外优秀人才汇聚的高地,推进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交集发力,形成“资金—项目—平台—人才”四位一体的矩阵模式,集聚资源优势、建好新平台,在全社会形成育引聚用的生动局面。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
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既展示了我国政府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开阔视野和博大胸怀,也进一步明确了“引智”工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功能定位和独特作用。
为吸引更多高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包括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如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其中,“外专千人计划”专门针对非华裔的外国专家,为他们提供来华工作的优惠政策。2012年颁布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降低了海外人才落户中国的门槛,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让新一代海外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应当在科技体制改革、海外人才生活保障、科研成果奖励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改变,让来华人才“如沐春风”。外国专家会在中国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现实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后顾之忧”,才能真正使他们在中国工作顺心、生活舒心。除了以政策优势吸引海外人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环境的不断改善,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需求相融合,也日益成为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