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共促科学素质建设 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6

  怀进鹏
  
 

 
  
  2018年9月17日是中国科学共同体的一个盛大节日,我们迎来了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特别是今年还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就在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昨天刚刚举办了第十届北京马拉松竞赛,大概有3万多人参与了竞赛活动。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始了一场如何提升科学素质,如何使得科学更有效地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探讨,特别感谢各位的参与和积极的贡献。
  在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大会发来了贺信,强调中国积极推进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建繁荣世界。王沪宁先生也专门到大会祝贺,并做了精彩演讲。刚才3位嘉宾做了极其深刻的发言,马丁先生、戈登先生和弗雷泽先生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不仅有来自于实践的探索,更有在方法、普惠和共享、提升科学素质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和交流,探索科学素质提升、造福人类社会是十分有意义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关切,我们都是怀着科学进步、人类幸福的美好愿望,聚焦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同主题。我们也期待,在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交流合作,深化相互理解,深化共同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借此机会,向各位报告一下中国科协在推动科学素质,推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普及,来共同谋划推进社会发展当中的一点认识、体会和后面的期待。
  

我们的使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00多年前,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科学恪守着超凡脱俗的原则。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体制化、科研职业化的发展,科学逐步走出象牙塔,受到各国的日益关注,并逐渐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此,人类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也树立起一座座人类进步的丰碑。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更迭,历史证明都源于或间接源于深刻的科技革命。因此,科技的广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带来人们心智的释放和行为的觉醒,使人类文明大放异彩。
  各位专家、各位海内外的朋友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中国科技馆看看。那里展示了中国历史的科技文明和世界的科技文化,展现了当今科技传播的努力和所产生的成果,也激励着青少年和社会对于现在与未来有更好的理解,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人类。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同等重要的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而科学普及则是把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内化为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深刻地理解,这两者之间集中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劳动。我们认为,这都关乎着人民的幸福。科技创新重要,科学素质提升的科学普及也十分重要,它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特别为人类的共同福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科学普及决定了知识流动与共享的效率,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代科学普及不仅要体现知识价值和生活价值,还要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根深叶茂,厚植沃土才能百花齐放。我们期待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来引领未来,更好地服务人类。其根本之道是要通过科学普及,通过公众科学素质的有效提升,来共同获益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公众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
  人类正在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走向数字时代,也有人说,我们将迎来智能时代。科学素质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个方面,前面3位专家的主旨报告为我们讲述了科学的责任,科学家的使命,特别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不仅是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基础手段,也是消除迷信、伪科学、极端思想,实现社会文明、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所以科学素质具有了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这样一些特点,而且符合人类发展的共同福祉,最具有社会的基础,也体现了全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各国的利益与社会文明的交汇点。我们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公众科学素质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特别是和我们消除贫困、消除数字鸿沟有直接的联系。我们认识到科学发展也经常面临着公众信任的危机,特别是当科技被乱用,科研应用失范、科学研究失信中的伦理问题和争议也不容忽视,要保障科技始终服务于人类文明、和平与进步事业,最大的道德判断力量之源是具有良好的科学公众素质。应对人类面临的复杂性、全球性的挑战,如何消弥知识鸿沟,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协同发展,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人类共同的福祉,实现世界文明共同的繁荣。这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合作,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目标,来增强我们科学公众素质的有效提升。
  

中国在科学素质提升和科学工作当中的一些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的文明一样,中国的科技文明也是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及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交流构成了早期的科学普及,早在夏商周,2000多年前至3000年前的时候,天文学知识和冶金、青铜的冶炼术就开始在社会民间应用和普及。当时中国还诞生了最早的学校,教授的内容覆盖了礼、乐、射、御、书、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修养的人要有的基本的六艺。而这六艺当中的最后一个“数”,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教育,它向社会传递着科学的知识。这个时期的墨家学派有《墨经》,记载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智慧的中国先民们,在经年劳作当中创作了历法、节气、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让中国人引以为傲,并在世界应用“四大发明”,这也曾经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近代科技传播与普及孕育出现代化、体系化的雏形,也出现了中国药学会等致力于传播科学技术的机构和团体。在这个时候,中国更加有组织地来传播科学知识,为科学普及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0年设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身的重要内容,标志着现代意义下的科普根植于中华大地。1958年,以科普为主要职能之一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通过扫盲、爱国卫生、农业技术普及及青少年科技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使中国的科普事业呈现出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中国国情,我国大力开展全民科普活动,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战略思想,着眼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展了更多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教育。我们在教育当中传播科技,在快乐享受当中把科技教育融入其中,用中国老话叫“寓教于乐”。
  我国科学素质工作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年初开展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8.47%。这个调查的模型、方法与国际的主流模型、结构和参数选择是基本一致的。这个数据比2005年的1.6%提高了约4.3倍,表达了中国在致力于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方面的一个生动实践,也做出了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大国,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地区科学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实践。
  我们在这个实践过程当中,也期待与各个国家、各位专家分享,希望能够得到你们的真知灼见,以便我们更好地来完善和推进科学素质的提升。在这项工作过程当中,我们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国家指引,强化基础保障。
  王沪宁先生的致辞当中特别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中国也是唯一一个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同时,中国国务院还出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在中国政府,有30多个部委联合实施,建立了从国家中央到县一级的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全国科普统计和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在这里跟各位报告的是,每年9月的第3个星期六是“中国科普日”,全国各地会开展科普活动。活动不仅在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开展,也要走到县乡,我们有广泛的科技传播方式,大概全国持续一周左右,这也是中国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也为我们推进科学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现在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科技馆体系,平均每一个地级市都有一座现代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馆年服务公众5700万人次。我们还有流动的科技馆,基本覆盖了尚未建设实体馆的县和市,平均每两个县拥有一辆科普大篷车,这也是我们推动科学素质提升的一项特别的发明——通过流动的科技馆来为地方和社会服务。全国累计大篷车行程已经有3400万公里,服务基层的老百姓2亿多人次,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公共科普服务公平的普惠。
  有些来自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没有机会到科技馆,但是我们流动科技馆的3D显示使他们能看到中国的首都天安门,还有他们所希望了解的很多重要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只要站在山上,戴着3D虚拟现实的头盔,就能看到北京,看到不同的地方,也了解到世界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发展情况。
  二是坚持惠民、利民,强化普惠服务。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普及当中最重要的使命。在这项工作当中,中国的教育部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水平,很多中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不间断地接受系统的科学课程教育,我们的每一个科技馆都跟当地的中小学开展科技教学的活动,有些小学、中学的课程直接在科技馆上。科技馆的一些科技工作者到中小学去当课外辅导员,广大青少年还广泛地参与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很多科学技术的竞赛活动。我们还有“明天小小科学家”、“英才计划”、科技夏令营等,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人群的科学技术活动。
  我刚才讲了全国的科普日连续举办了14年,参与的公众超过了13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节。这也是中国科学共同体共同的节日,是把我们的研究、思考和对未来的认知,向社会传播,让社会共同分享科技的盛会,同时,科普日也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它已经成为社会老百姓参与科技的一场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也给予了科普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和支持。
  同时我们还强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知识的有效应用,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中国,扶贫和解决贫困问题是很重要的事情。依托全国9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1450万会员,我们推动科普惠农兴村的工作,常年提供科技的推广和科普的知识,推动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农民振兴和脱贫攻坚贡献出我们的力量。Nature2016年曾经报道中国有一个科技小院,推动科技知识用于农村解决贫困问题。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有不少,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强。目前在中国有164支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我们把它叫作“科普轻骑兵”,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聚集地不是太多,如何让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老百姓受益?虽然我们有科普大篷车,还有马上服务队,但是如何把科技送达到他们当中?我们现在长期在少数民族聚集区用民族语言来传播科技知识,放映科普电影,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他们的健康生活。
  同时我们还在乡村社区学校建了近3万个科普中国驿站,用数字化的方式让大家更多地交流。目前在中国已经有8亿多网民,有7亿多是用手机的。这么大的群体,为我们开展科学普及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所以很多多样性的APP,多种科普驿站能够为社会科普带来有效的方式。用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打通科普,我们叫“最后一公里”。在这项工作当中,国家有关部委,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环保局、中国气象总局等部门,聚焦当前中国公众最关注的四大议题:健康生活、食品安全、环保治污、气候变化,其也是我们在科学素质提升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便为社会提供最需要的科普服务。针对自然灾害和突发性的事件,科学普及也能起到服务社会、快速响应的效果。
  这里举一个例子,进入冬天时,南方很多地区取暖用的是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是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让社会广而告之,做好通风的准备?我们通过科学知识的快速普及,通过新闻广播及各种APP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在不断地降低大家承受风险的同时,使社会各方了解科学知识和健康,科学知识和生命直接的关联。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空间值得努力。
  三是我们需要广泛地动员,强调社会的参与。
  现在我们动员的不光是科技工作者,也包括医院、卫生院的院长,中小学的校长和农村农机站站长,让他们加入到科学组织。因为他们对于健康文明及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最为关切的。我们请他们来作为科学的传播者、技术的翻译官、市场的介绍人,以便建设出开放、普惠、全域和共享的基层科普组织。在这项工作当中,中国很多科技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00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定期开展公众开放日的活动,将学术资源面向公众传播,让公众零距离感受科学之美、科学之幻,以便更好地推动创新和科学的普及,每年都吸引约860万人次来参观。另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一些重要的媒体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且形成了一些品牌项目。例如,《加油向未来》在社会上非常流行,《青少年科学总动员》《最强大脑》这样一些科学普及和对未来知识解构的项目,都是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也是更多地激起青少年喜爱科学的重要方式。同时,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累计已有24TB,传播量超过200亿人次,已经形成中国科普一个最重要的手机传播平台,公众可以利用手机获得各方面的服务。
  同时我们还推进中国科幻发展,推动科幻大会、科普作品被更多人知道。我们的科幻工作不断引人注目,最近几年来,中国的科幻作家群体不断增强,如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国际奖。同时我们结合一些最重要的科学基础设施,如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作为科普小镇,为社会学习了解天文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场所。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总人数达到185万的专职和兼职科普队伍,从中国的北方到南方,从大城市到边陲小镇,应该说最基层的科普工作者为向社会和最普通老百姓提供科学知识做了重要的基础性贡献。
  我在这里给各位介绍几个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授李保国几十年参与科学普及,为农村增产和农民脱贫做了很多的贡献。他35年在吕梁山、太行山脱贫,在脱贫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后因为过劳牺牲在岗位上。现在他的太太,也是他的同事,同样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依然在推动着科学普及,服务于农民。
  中国科学院还有一个由老科学家组成的科普演讲团,他们的平均年龄是68岁,21年来在全国1600多个城市、县举办了2.3万场演讲,惠及公众800多万人次。
  我在这里特别向各位报告的是,中国女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素质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一直在中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们推动科学普及,用自身的实践和科学家的精神来传播着科学知识。我给各位介绍的是王亚平女士,她也是我们“神舟十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上过课。那次课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一堂课。大概有多少学生来听这堂课呢?中国有6千万学生与她互动。所以我们说,迄今为止,在中国传播科学知识有重要的规模,也有重大的需求,我们也期待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公民素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同时点亮无数青少年的飞天之梦。
  四是一直坚持开放交流,强化国际合作。
  中国与世界广泛开展科技领域的合作,以科普为主题的科技人文交流也成为国家间友好的纽带,以及我们与港澳台加强合作、推进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举办了东盟青少年科学英才冬令营和教师论坛,也举办了一些科学教育的国际论坛,都很受欢迎。2018年“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就吸引了16个国家的19支代表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邀请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参赛,也搭建起年轻人和科技与社会的共同平台。
  我们通过推进科技资源互惠共享,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特别是中国古代传播技术的展览,我们也与兄弟国家一起来交流,包括馆际交流、文化交流、技术交流。在此次大会上,我们还专门举办了国际科普的作品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件作品参展,让我们感受到各个国家在科学普及、科学素质提升方面的行动和实践,以共同受益于推进公众素质的提高。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应该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各方的努力、国家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建立起了一个服务于人民福祉的重要科学技术网络。但我们同时也意识到,中国的科学文化积淀还不够丰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同时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还不平衡,优质的科普资源供给不充分。昨天晚上在与马丁先生交流的时候他也讲,每个国家发展到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科学素质提升的方法。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期望通过世界各国的交流,通过大家的共识来有效推动我们更好地提升公民科学的素质,以便积极借鉴各个国家有益的经验,不断完善科学素质工作的体系,以协同化形成科普强大的动力,特别是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支持我们的共享和共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我们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以我想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疾病流行和贫困依然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也尚未完成,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时有抬头,南北失衡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还未消除。一些重要的群体、一些国家还远未充分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知识鸿沟还有加剧的倾向,全球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来促进公众科学素质。
  

四点期待


  一是希望通过交流和合作,不断强化战略引导。
  所谓大道之行,以人为本,天下为公。各个国家都意识到科学素质的提升对于人类文明和福祉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倡议各国确实把科学素质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强调社会参与,共同建设符合各个国家自身国情的公共科普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人类。
  二是期待培育未来人才。
  弗雷泽教授也讲,他期待对于青少年,对于学生的教育,能为未来50年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个何等荣耀的事情?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埋下科学的种子,为他们的理想插上科学的翅膀,创新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创新事业才能后继有人。我们期待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增强科学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引导、保护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厚植创新沃土,从青少年中产生更多的未来科学家,让人类文明的星空更加星光璀璨。
  三是期待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
  因为推动科学素质建设需要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生态,所以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推进在解决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种族歧视及地区差别当中的问题,形成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科学素质生态体系。倡导科学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有更好的激励制度和生态环境,以便把科学普及作为科学家创新活动的关键一环,让社会关心科学,关心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形成有效的科学文化发展,助力人类文明和进步。
  四是不断携起手来,拓展开放合作的空间。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全球科技界素有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科学文化,这也是科学共同体的一个集体意识。这次大会上,我们会讨论为科学素质提升所拟的《北京宣言》,期待国际社会秉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开展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合作交流。我们也期待在科学素质提高方面,各国能携起手来,形成有效的机制和网络。在这个方面,中国愿意为社会尽责任,向全世界开放我们的科普体系为国际科学素质的提高和人类共同的幸福做出我们的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开创未来的共同繁荣之路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希望我们携手奋斗,共同推进科学素质提升,不断增强我们的理解、尊重、合作与共赢,谢谢各位!
  
  (本文由本刊记者整理自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于9月17日在2018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主旨报告上的发言)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