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6
——再记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曹东伟及其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
□ 黄雪霜 鲁长国
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单位的命运往往与一个时代的环境紧密相连。
当时钟拨入2018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唱响了改革之声,改革声音中,有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呼声给很多科技企事业单位改革注入了新的思考和活力。
在5月28日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总书记一席话剑指科技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关卡......”“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一系列改革举措,指明了方向。
风生水起逐浪高。当冲刺的战鼓再次响起,浪潮前端,自然少不了交通运输行业里公认的改革创新先锋——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以及这支优秀团队里的代表——由曹东伟率领的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的身影。凭借敢为先人的勇气和魄力,他们已经沉淀了能够更好顺应改革创新的团队体制以及文化。
穷理以致其知 反躬以践其实
——面向实际需求促进创新成果
这是一支敢于打破平静在大浪中收获前行的团体。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公路院”)被业界称为是公路科研的“国家队”。自1956年成立以来,这家“体制内的科研单位”融入在新中国公路建设的发展篇章中,曾为我国的公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很多可以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公路院厚积薄发,积极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收获了让业界为之赞叹的成果。
融入在公路院改革创新的发展洪流中,曹东伟带领的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立足科技创新,以“科研落到实处,发挥市场价值作用”为目标,同样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们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在道路工程材料领域的作用,将高分子化学与材料学科以及道路工程学科紧密联系,开发的高模量抗车辙沥青、高粘度沥青、废橡塑基TPE改性沥青、干法环氧沥青、温拌冷拌沥青、煤基沥青、彩色沥青、生物沥青等多种新材料均实现了高速公路应用;他们积极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排水沥青路面升华到全透水沥青路面,成功建设了国内首个透水服务区——湖南芙蓉镇透水服务区;他们开发了功能和结构双重耐久的排水沥青结构和材料,制定了适用我国重载交通的技术标准他们开发了专用质量检测方法和设备,制定了首部施工工法,技术成果为我国80%的排水沥青路面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面对钢桥面这一世界性难题,他们迎难而上,开发了以干法环氧铺装技术为代表的多项新技术;他们不辞辛劳,常年深入项目驻地、工程一线,进行技术咨询服务,获得业主广泛认可......
落后就要挨打,从最初的望尘莫及、受制于人,到如今在某些领域里能够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甚至超越致胜,这支团队奏响了中国现代高性能沥青路面技术的强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停步不前,为将技术更好地用于实处,他们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物质沥青制备实验室;还在江苏、河北、宁夏、湖南、福建、广西、川渝等全国多地区创办了办事处,进行各项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创新永无止尽,他们相信面向未来一路狂奔,才能与时代同行。
让曹东伟感到自豪的是,致力科技创新的同时,他还收获了一支技术过硬,攻关能力超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有着敏锐洞察力和开拓力的队伍。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技术创新的路上才能一路遇山开山,遇水搭桥,披荆斩棘让沟壑变通途。
以张海燕、夏磊等为代表的队伍可以说是团队研发沥青材料的“先锋队”。作为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材料事业部副部长,张海燕长期从事新型沥青材料、改性技术和沥青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她的带领之下,这支团队一方面将高分子材料技术与道路沥青材料开发进行有机结合,为沥青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面向工程应用成功开发出系列自主创新技术和材料,包括废橡塑基TPE改性沥青、适用重载交通道路的高模量沥青、高粘度沥青、沥青指纹识别、SBS含量测试等技术,研发了生物沥青、煤沥青、煤直接液化残渣改性沥青等新型沥青材料。“以需求为导向,解民之所需,解民之所迫”,是这支团队对待科研的一贯态度,正是这样一份态度,促使他们始终站在行业科技前沿激流勇进,相关研究成果契合了国家倡议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张艳君带领的桥铺队伍是一支颇具实力的“攻坚强队”。作为工程事业部副部长,她长期从事桥面铺装材料开发、成果推广及应用的相关工作,带领团队常年深入工程一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解决工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公司的纪录。
他们勇于挑战,瞄准世界性难题——钢桥面铺装工程中的新材料新结构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工作;他们勇开先河,首次提出干法环氧沥青改性技术,为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领域拓展出一个全新的思路;他们敢想敢拼,自主研发的高温型环氧沥青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并中标公司首个施工项目——新疆市政三屯碑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项目,期间为减小维修养护对交通的影响,通过材料配方升级,缩短环氧沥青材料的养生时间,使环氧沥青桥面铺装的施工期从一周时间压缩至两天,该工期国内外尚无先例
值得一提的是,为将多年潜心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张艳君率领的桥面铺装团队汇集了各路精兵强将:项目经理刘帆,人称“桥铺一哥”,经验丰富、号召力强、敢闯敢拼,曾经连续盯着施工72小时不合眼;项目总工贾晓鹏,人称“会给路面看病开方的‘神医’贾博士”,擅长解决室内验证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核心成员王鹏,刚毕业就担当科研及试验的重任,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正是这样一支年轻、有活力、有责任心、能吃苦、组织和执行能力强的钢桥面铺装专业队伍,克服层层困难,成功树立起公路院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团队形象。
李明亮和许斌等带领的排水和海绵城市建设团队是这支团队里的“冲锋队”。自2014年起,这支团队面向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提升的需求,在全国多省主持开展了排水沥青路面、海绵城市透水铺装、绿色公路养护工程等设计及技术咨询项目近20项。在全国公路、市政道路等累计推广排水降噪沥青路面近150公里,有力地促进了该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作为中国—荷兰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联络人,“海归”博士李明亮每年带领团队组织中荷之间的道路工程技术交流活动,至今已持续4年。在他的带动之下,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并多次通过TRB、ICPT、Inter-noise等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对外展示了团队的成果和风采。请进来、走出去,这支年轻的团队正以崭新的面貌“携世界之手,共同进步”。
而许斌作为曹东伟研究员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在团队主要承担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技术以及排水沥青路面技术的科研和技术咨询工作。他长期在工程一线进行相关技术的支持工作,同时通过工程实践及时发现新技术推广过程的各类问题,积极探索研究,提出解决方法。2017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海绵服务区即湖南永吉高速芙蓉镇服务区。2017年—2018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石家庄和平西路海绵道路整体铺装技术支持工作......这些年,他为透水沥青路面应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及实践经验支持。
“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在风浪中洗礼过后的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精准地找到了自己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欣喜地获得了科研的成就感。而事实上,面向应用精进技术只是他们行进的一个方向。
加强自我修炼 凝聚复合型人才
——跑赢科技成果转化接力赛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犹在耳畔,乘着清风扬帆再启航,曹东伟带领的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早在风浪涌动之时,就做好了“排兵布阵”。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像一场接力赛,搞基础的是一拨人,搞应用的是一拨人,产品开发的又是另一拨人,无论哪个接力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在这一领域,最稀缺的还是复合型人才。”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曹东伟深有感触。从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到科研骨干,再到团队负责人、公司总经理,进入公路院这些年,他一步步完成了从科研工作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技术型的管理当家,曹东伟以对行业有着不同寻常的敏锐洞察力和前瞻性。多年来他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先后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交通运输部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火炬计划等10余项,还负责重大工程技术咨询、科技示范应用等项目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美国专利授权3项等。由于在道路材料及工程科技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和团队先后获得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曹东伟为第一完成人)、2013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曹东伟个人也先后荣获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2014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曹东伟把自己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但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一个人走很快,一群人走很远。在他的精心布局之下,一张网络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等各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大网”得以构架成型,从而推动各类优质成果以及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应用。
范勇军作为中路高科(北京)公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近年来在新技术、新材料、特种铺面工程等领域市场推广及产业化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他带领团队深耕宁夏、河北、重庆等省市公路建设技术服务主战场,相关设计施工关键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达2000余公里。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钢桥面铺装、排水路面、海绵城市等特种铺面工程在江苏、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大规模推广应用,产业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他带领出一支包括汤雄、张振伟、彩雷洲等人在内的咨询攻关能力极强的团队。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深化与中信建设、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大型央企的合作,通过参与中信建设哈萨克斯坦项目、马拉西亚项目、中交一局非洲项目等,开展了非洲地区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技术、伊朗沥青化学组成与性能评价等海外项目,初步建立了对外合作关系。
平树江是公司的总工程师,他有着丰富的道路工程科研经验,在高性能沥青材料的工程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江苏和山东等公路科技强省推广新一代功能型路面技术成绩斐然。在技术应用推进的过程当中,他结合实际情况面向行业和工程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在江苏交通控股公司,山东齐鲁交通集团等业内单位树立了单位的技术品牌。
丁润铎是材料事业部部长,是一位集专业技术、市场及管理经验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风风火火、爱岗敬业是公司员工对他的最大印象。他时刻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程一线,以加强公司新材料、新技术品牌建设为己任,以技术推广、市场开拓为向导,带领材料事业部全体员工在科研、生产、推广应用方方面面有条不紊,持续上进,攻克了一项项沥青材料、路面工程技术的难题。在他的带领之下,团队从无到有,打造了办事处新景象;史立民等人新建了湖南办事处,先后在湖南芙蓉镇完成了国内首座彩色透水服务区建设及多条排水沥青路面建设,为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政策和理念开创了先河;王显赫、刘正平、许斌等人在江西、福建等片区推广新一代功能型排水沥青路面及新材料技术成绩显著,稳固了公司的排水沥青路面品牌。
“科学技术唯有搬下高阁惠及普通老百姓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但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是单兵作战就能完成的,在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运营还是市场等都需要专业人才,还需要协同作战,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融会贯通,多站在对方、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多领域的接触使得这支团队的视野更加开阔,心态也更为包容,有任何问题及时沟通,形成了团队特有的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也让他们更容易形成一股凝聚力,为共同的目标去筑梦筑路。
凝练企业文化 明确共同目标
——为国家公路交通事业愿意奉献己力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不同,性格迥异;他们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学科交叉,但术有专攻,分工明确......走进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您会发现虽然团队成员各有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凝聚着一股同样的精气神儿:那就是愿意为国家公路交通事业奉献己力的精神和文化。
赵立东,绰号“救火队长”,只因为他特殊的经历。
2012年,刚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毕业的“80后”小伙子赵立东,一报到上班便被派到新疆喀什地区负责巴楚—莎车、麦盖提—喀什两条高速公路200多公里路面施工技术咨询服务项目。项目期间,新疆安全形式还很严峻,尤其是南疆地区,先后在项目周边先后发生了“2013年4·23新疆巴楚暴力恐怖事件”“2014年7·28新疆莎车暴恐袭击案”等恐怖袭击案件,这对一个刚走出校门的新员工心理上造成了极大考验。在此形式下他依然能顶住压力,一方面安抚员工心理状态,稳定好队伍;另一方面加强项目安防保障措施,同时更要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最终,项目试验室临时资质评审在疆内25家参评单位中获得第一名;项目完成的沥青路面质量也受到业主的一致认可。而赵立东个人也被业主评为“2013年度‘沪疆杯’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称号。
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公路科研是出了名的辛苦,但在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科研团队里,同样也有这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张海燕是团队出了名的“铁娘子”。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常年奋斗在科研工作和产品生产现场,亲自参与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公司材料事业部副部长,她瞄准沥青材料行业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进行科研攻关,挤出一切时间去从事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为开发国际一流水准的重大科技成果而拼搏奋斗。辛勤耕耘换来了累累硕果,这些年,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编及参编多部《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等行业标准。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获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第一届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院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夏磊是一名漂亮的“90后”姑娘,作为公司改性添加剂产品生产经理,她长期从事道路材料、改性技术和添加剂的研究工作。近两年,这位能干的姑娘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精神,哪里需要哪里搬,频繁穿梭于办公室、实验室、加工厂、户外项目之间,风雨无阻地投身于产品研发、生产线建立、质量监控三位一体的生产加工及推广应用工作,负责生产添加剂产品500余吨,实现了排水沥青路面专用高粘改性剂HVA配方的升级换代,成功开发了彩色高粘粒子,并在湖南芙蓉镇全国首座彩色透水服务区项目上实现了应用;科研之外,作为公司团支部书记,夏磊身上还肩负着给青年人做榜样的责任,这些年,她与公司青年学生、青年员工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负责公司在读研究生的大小事务,组织青年学生、青年员工积极投身于党建团建工会活动,积极宣扬企业文化,以青春的面貌、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次挑战。
团队领头人曹东伟一直非常重视团队文化的构建。他和团队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一方面大力引进不同专业、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扩充队伍;另一方面创造适应需要的氛围环境,给人才一片创新创造的热土。仰望星空的同时,注重脚踏实地;追逐科学前沿的同时,面向市场推广应用,促进成果的转化落地,让高性能沥青路面新材料新成果惠及每一位老百姓。为共同的理想,他们一直在努力。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需要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交通强国”这一宏伟目标,赋予了交通运输在新时代的新使命,也为行进中的曹东伟和他所在的团队指明了未来前进的方向。当科技创新的大潮翻涌澎湃,千帆竞发,唯有勇进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