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联合考察答问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陈保亚 刘 青

  
  今年夏天,我们计划在中国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察,就《科学中国人》记者刘青提出的问题,及其他关注此次考察活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在此一并作答。
  
  问:您们今年夏天计划在中国西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考察,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考察。
  答:谢谢《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对茶马古道研究的长期支持。
  这次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联合考察,可以简称为丝茶古道联合考察。过去都是把茶马古道考察和丝绸之路考察分离开来,但是这两条古道有密切的联系,联合起来考察,有利于认识整个欧亚大陆上文明传播的性质。
  
  问:这次考察和以往的茶马古道有什么不同?
  答:这次考察仍然是一次大规模考察,最大的区别仍然是刚才提到的联合二字。我所参加过的跨越滇、藏、川的大规模考察有三次。1990年,我和木霁弘等首次进行了3个月的茶马古道大三角徒步考察,重点考察了茶马古道横断山核心区域。这次考察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总结了主要线路。1999年我和孔江平、吴瑞萍等进行了茶马古道翻越喜马拉雅山考察,重点考察了云南迪庆、西藏雅鲁藏布江两岸和拉萨到樟木线路及其语言文化。2010年为纪念茶马古道20周年,我和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等进行了茶马古道大环绕考察,行程近1万公里,重点考察了拉萨以东的茶马古道主干线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滇藏线、川藏线、唐蕃古道、陇蜀道、零关道。这三次大考察都是主要是在茶马古道范围内。本次考察和前三次大规模考察的最主要区别是联合考察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进一步弄清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关系。
  
  问:您能介绍一下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区别吗?
  答: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跨越世界屋脊带的远征古道,也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古道网络。茶马古道是一个文化传播纽带,它以马驮、人背为主要运输方式(当然也包括牛、骡、驴、骆驼等驮运),以运茶为主要目的,并伴随着马、骡、盐、酒、糖、皮毛、药材等商品交换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科学观念等精神交换。
  茶马古道的形成是唐代以前的世界屋脊带上一系列重要的古道相互连接并发生大转型的结果,转型的根本原因是恃茶行为在世界屋脊带上的形成,转型的标志就是茶成为古道网络上的第一商品。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茶是一种奢侈品,但藏族全民喝茶,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对他们来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是生活必需品,这就是恃茶行为。中央王朝因此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藏族的关系,于是出现了著名的茶马互市。
  茶马古道以滇藏川为核心,向北可深入新疆、青海、甘肃和北方丝绸之路相回合,向东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北、湖南、广东、福建、台湾等产茶区,向西可抵达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向南和东南可延伸到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并波及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继续向西则和欧洲、非洲古文明通道连接。
  茶马古道最大的特点是以茶为古道的支撑商品。
  在茶马古道兴起以前,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陆路主干道,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件都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佛教的早期传播最有代表性。佛教在陆路上的传播路线最初主要是沿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东渐。西汉末(公元前80年左右)印度佛教经由克什米尔,越过葱岭,传入西域于阗地区。西行求法的法显出行取丝绸之路,返回取海路,唐玄奘往返都是取丝绸之路。法显是中国东晋时代的僧人,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由西域道或丝绸之路到达印度本土的中国人。
  严格地说,在茶马古道兴起以前,有两条重要的远征线路已经把欧亚大陆连接起来,一条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行经的西域道,汉文献中称为西域道。后来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1833~1905年)把这条道路称为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张骞提到蜀身毒道。后来有人认为这是从蜀、滇、缅甸、印度到阿富汗的通道,并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于是北方的西域道就成了北方丝绸之路。
  和茶马古道不同,丝绸之路最大的特点是以丝绸作为古道的支撑商品。
  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一北一南,绕过了由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围成的青藏高原。然而,要穿越青藏高原,接纳高原上的文明进入欧亚大陆文明,必须要翻越这些大山脉或山系。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山脉以其高和险成为探险之极地,世人多称之为世界屋脊。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带。
  
  问:两大古道的分布范围似乎不一样?
  答:是的。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由西向东联成一线,南边是茶马古道网络,北边是丝绸之路(即北方丝绸之路)网络。茶马古道上主要活动着操汉藏语、南亚语和南岛语的民族。丝绸之路上主要活动着操阿尔泰语系的民族。
  狭义的丝绸之路指西域道,即北方丝绸之路,于是两大古道一南一北分布。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蜀身毒道,即后来所说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后来转型为茶马古道,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也有学者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问:是否可以说丝绸之路产生得更早?
  答:可以这么说。最早发现西域道的是汉代张骞。那么至少在汉代以前这条古道已经形成。现在的史前考古证据证明这条古道时间要早得多。茶马古道则是在唐代兴起的。“茶马古道”名称的出现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1990年7至9月,我和木霁弘、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六人,带着马帮和行李干粮,从云南中甸(香格里拉)北上到西藏昌都,再向东横穿横断山到四川康定,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中历尽艰险,最后回到中甸,徒步三个月,首次徒步考察了滇藏川深山峡谷中的马帮古道。我们根据马帮和古道的性质,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此后在国内外形成了茶马古道研究、调查和旅游的热潮。
  不过在前茶马古道时期,世界屋脊上已经有很多古道存在,比如吐蕃兴起以前,阿里一带象雄王国就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更早的时候,这一带也有古道,考古学家已经发现这一带有很多具有相同特点的岩画,连接这些岩画的线路就是古道。这些古道后来都转型为茶马古道。所以前茶马古道的历史也是很早的,到底有多早,这也是我们这次考察的内容之一。
  
  问:为什么要进行联合考察?
  答:当然是要弄清楚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相互联系。
  这两大古道自古就有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史前时期的联系。在西藏最西北的日土县发现了大量岩画,其中不少内容与原始宗教有关。类似的岩画在新疆和田地区桑株巴扎西南的桑株河谷中也有发现。两者都在今219国道,而219国道和阿克赛钦古道重叠,都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峡谷行走,可见阿克赛钦古道最早可追溯到岩画时期。
  两大古道在象雄国时期也有联系。《隋书》卷八十三说“(于阗国)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国三千里,西去朱俱波(叶城)千里,北去龟兹(库车)千四百里。”不太严格地说,这里的女国就是阿里、克什米尔一带的象雄国。可见象雄国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鄯善、于阗、叶城和世界屋脊上的象雄国是有联系的,否则不会记录里程。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联系还表现在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大转型。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回鹘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开始复兴。吐蕃是第一个出现的恃茶民族,另一个重要的恃茶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回纥)恃茶行为,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这些记录都说明回鹘西迁以前已经有了饮茶习俗。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习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证据。当时丝绸之路以茶为主的运输活动相当繁忙,必要的运输商品已经是茶而不是丝绸。从古道支撑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已经开始转型为茶马古道。这时茶马古道已经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全民喝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有全民喝茶习惯的还有蒙族、维族和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内蒙的一些其他民族。这些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更主要的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说,随着全民喝茶习惯的扩散,茶马古道也在扩展。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
  南方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由于吐蕃、南诏、唐之间时战时和,也经常出于中断状态。随着饮茶习俗在吐蕃的兴起,大量滇茶经过南诏、大理翻越梅里雪山或高黎贡山进藏,蜀身毒道也得以复兴,并迅速激活周边的大量的局域古道,转型为远征的茶马古道。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研究茶马古道不能不了解丝绸之路,研究丝绸之路不能了解茶马古道。联合考察势在必行。
  
  问:转型后的丝绸之路有什么性质的变化?
  答:和丝绸不同,茶不仅是从起点到终点的商品,而且是沿途回鹘等民族必需的商品,这使转型后的丝绸之路不允许再中断。
  尽管人们仍然称唐宋以后的西域道为丝绸之路,称蜀身毒道为南方丝绸之路,但转型后的西域道和蜀身毒道的支撑商品已经是茶而不是丝绸。可以说,狭义的茶马古道是指包括昆仑山、祁连山连线以南活动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大山系的远征古道,广义的茶马古道应该指包括唐宋以后南北丝绸之路在内的整个世界高地带的远征古道。只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已经影响深远,所以可以仍然沿用这一名称。
  
  问:这次考察的线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答:这次考察从北京出发,先过内蒙考察丝绸之路草原线路,然后到兰州。兰州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分叉口,从兰州逆黄河而行进入祁连山以南,也就进入了茶马古道网络。考察队将从西宁出发,走唐蕃古道,翻越念青唐古拉山,经过玉树、昌都、林芝到拉萨。
  考察队将从拉萨往西取道阿克赛钦去新疆。这是这次考察的重点线路之一。我这里所说的阿克赛钦道是从拉萨出发,过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狭长谷地,到达阿里的噶尔、日土,再北上阿克赛钦,穿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峡谷,先后经过新疆的阿克赛钦湖、赛拉图、麻扎,到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叶城和丝绸之路汇合。在这一代考察队将考察帕米尔高原东段的喀什、塔什库尔干等古道重镇。阿克赛钦道是唐代吐蕃出西域的重要道路之一,由于沿途气候恶劣人烟稀少过去未被重视,很多学者以为吐蕃去西域或新疆主要取道巴基斯坦北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条道路的重要性日渐明显。阿克赛钦道也有学者称为吐蕃于阗道、中道或食盐之路。唐代的《通典》卷190提到吐蕃大论钦陵曾把他在西域活动的道路称做“五俟斤路”, 王小甫教授认为也是这条道路。我们知道,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同时在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即安西四镇。唐在喀什、和田置镇,目的之一也是要控制阿克赛钦古道,可见这一古道的重要性。唐代控制阿克赛钦古道以前或阿克赛钦古道失控的时期,吐蕃出兵塔里木盆地主要走阿克赛钦古道。元代准葛尔的大军由此进藏。1951年解放军也由此路从新疆进展藏。
  考察完帕米尔高原西域出口的几个重镇以后,接下来要考察丝绸之路支线塔里木南路,这样就可以了解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关系。考察塔里木南路我们会从西向东走,经过叶城、于阗、且末,到若羌后往西南翻越阿尔金山进入青海。到此又进入茶马古道支线的祁连山南路。若羌是连接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另一个重镇。考察队将在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北沿穿行,这条道路是茶马古道祁连山南路的一段。祁连山南线在南北朝时期是出西域的主要道路,当时祁连山北路已经受阻。考察队将在鱼卡向北翻越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连接地带的当金山口去敦煌。当金山口为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又一连接要道。
  从敦煌出发,考察队将沿河西走廊即祁连山北路回到兰州。
  这样的线路反复在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穿梭,主要目的在于有更多的机会考察两大古道的接触。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语言和文化接触的证据,以便进一步弄清两大古道上文明传播和碰撞的规律,弄清两大古道在欧亚文明传播和碰撞的情况。
  从阿里的噶尔沿着印度河上游往西北方向进入克什米尔,也是吐蕃去西域的重要通道。但由于这次考察主要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联合考察,所以我们从噶尔取道阿克赛钦北上。
  
  问:这次考察主要会涉及哪些重点方面?
  答:由于我们是一支主要由研究语言和茶马古道的学者组成的队伍,所以我们会在语言的记录和踩点、古道的遗迹和文化生态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考察的选点主要集中在阿里的噶尔、日土,新疆的阿克赛钦湖、赛图拉、喀什、和田、若羌一带,也就是能够反映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有密切接触关系的地带。目前已经发现的遗址和遗迹等为我们从语言、古道的角度进行考察提供了借鉴。这一带有突厥语、藏缅语、汉语、印欧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的接触。扎达有土林和古格王朝遗址。古格王朝遗址代表了吐蕃分化以后文化的转移。日土有旧石器时代遗址,有岩画。赛图拉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又一个交汇处,沿着丝绸之路过来的高僧常从赛图拉南行翻越喀喇昆仑山口去克什米尔和印度,吐蕃也常从克什米尔北上翻越喀喇昆仑山口到赛图拉,然后再去塔里木盆地。赛图拉因此成为兵家必争的要道口,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哨所。赛图拉北边的桑株岩画是古道上最早的文明传播证据。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峡谷地带的地形可以反映出古道的细节和艰险,沿途的盐池分布和遗迹有利于了解早期的支持商品。叶城县棋盘乡西有干佛洞,有几百年的历史,是佛教传播线路的证据。喀什是丝绸之路上重镇,汉代张骞初始西域曾过此地,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四镇之一。塔什库尔干有始于东晋的石头城,还有春秋战国时代的香宝宝古墓群,都是古道重镇的见证。从塔什库尔干往南翻越喀喇昆仑山山口红其拉甫口岸去巴基斯坦,是一条古老的通道。于阗是伊斯兰教和佛教接触的重要地带,唐代安西都护府所辖四镇之一,也是两大古道上不同文化系统接触的地带。于阗早期说吐火罗语,属于印欧语,宋代为回鹘语替代。于阗人早期信佛教,宋代改为伊斯兰教。且末是张骞经过之地,《汉书》已有记载。玄奘自印度取经回国也经过且末,并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且末有记录,为塔里木南路必经之地,有古城、古墓群、岩画等众多遗址。若羌也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往北可去丝绸之路北线,往东翻越阿尔金山进入茶马古道区域。若羌也是张骞出西域经过的地方,秦汉时就有楼兰、鄯善国,古代有羌人等多种民族居住,中亚的粟特商人、波斯商人和印度僧侣常来此贸易或传教。
  
  问:可以介绍一下古道生态吗?
  答:这次行动还想推动古道文化生态保护活动。随着公路的扩展,世界上很多古道都被现代交通取代了,比如昔日的北方丝绸之路,因为这些古道都分布在比较平缓的地带,容易被公路覆盖、取代,公路的兴起就是这些古道生命的结束,古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语言文化随之消失,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茶马古道的主干也不断被公路替代,茶马古道的网络正在被分割成局域网络,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也在不断消失。但和其他文明古道不同,茶马古道一直在运转,特别是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帕米尔高原地带,20年前仍有马帮活动,当然现在就比较少了。
  丝绸之路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一带,也仍然有马帮活动。我1995、2002、2005年到新疆考察,发现茶仍然是山地马帮托运的主要物质之一。
  世界屋脊带地形复杂,常常有大的泥石流、大滑坡发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在几千公尺的高原上切割出许多峡谷,马帮在高山和深谷中行走极其艰难。尽管如此,因为世界屋脊带上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虫草等山货和各种名贵的药材具有互补关系,使得高山深处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至今还在运转,这是研究文明传播的活生生的实例。英国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1971)中描写过印度测量员约翰逊到阿克赛钦的情况:“虽然这个地区一片荒凉,人迹罕见,寒风刺骨,根本没有饲料和躲避风雨之处,然而,对人们来说,也还有它的重要意义。一条古时的商路穿过此地,在断促的夏季,中午前后几个钟头,溪流里的冰融化可供牲畜饮水时,载着生丝、玉石、黄麻、食盐、羊毛的牦牛队,就从现在的新疆经过这里前往西藏。”
  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盘根错节之处,地理地貌的复杂多变、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在全世界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研究古道上的生态和文化,对了解世界屋脊带的复杂性,对回答物种的复杂多样性,早期人类的移动,汉藏语系、突厥语系的起源和民族移动过程,各种文化模式的形成过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加强古道生态保护意识。
  
  问:您是学语言学的,能介绍一下语言和古道的关系吗?
  答:最早提出茶马古道概念的主要几位学者都是语言学出生的。研究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需要做田野调查,就会注意到语言的分布和地理、古道有关系。语言学中有一门分支学科叫地理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分布、传播的地理条件,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研究需要结合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我们现在研究古道增加了一个角度,就是研究古道延伸和语言分布的关系,可以称为语言地理学。比如,茶马古道的分布和汉语西南官话的分布有相关关系,丝绸之路和汉语兰银官话、中原官话有相关关系。又比如,茶的读音在地理上的分布有几个系统,茶马古道上是cha这一系统,丝绸之路上是chaj这一系统,而海上丝绸之路是tea这一系统,这对于我们了解茶的传播线路和形成时间很重要。
  
  问:最后,请问一下这次考察的重要意义。
  答:考察还没有开始,不好谈重要意义。不过到目前为止,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研究都是各自为政。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证据显示,两大古道是密切相关的,共同构成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通道。如果说我们的考察有重要意义,那是因为丝茶古道在欧亚文明转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大规模联合考察两大古道的行动尚未进行过,这次考察的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联合考察对两大古道的衔接、接触、过渡有更多的认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往往是隔很多年才出现一次,但人类能够分享这些发明来造福祖孙,却关键在于这些创新是否得到传播。中国的四大发明、古希腊的几何学、现代西方科学、茶酒文化等,无不借助文明传播通道扩散。最近遗传生物学的成果越来越多的显示,人类的起源演化伴随着大规模的族群迁移和接触,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证据也越来越多。那么迁移路线是什么,这是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因此对人类古道及其周围的语言、民族、文化遗迹展开整体考察,再进一步进行深入考察,是回答人类起源、迁移和文明传播的必要工作。而人类起源、迁移和重要文化因子的传播是不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那里有通道,那里就有文明传播。因此,对人类文明通道的研究必须要有整体的眼光。
  这次选择的线路,尤其是阿克赛钦往西北去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因为出入无人之境,很多学者认为不是一条行者愿意出没的通道,因此也不是吐蕃出西域的首选通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条通道是吐蕃频繁出没的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连接的重要通道。不过这些都主要还是在“读万卷书”的意义上得到的结论。这次考察的另一个意义是要通过实地考察来揭示这一通道的性质,即通过“行万里路”来直接认识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关系。
  
背景链接:
  1990年秋夏,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藏族)、李林(藏族)六人徒步三月,考察了滇藏川深山峡谷中的马帮古道,就马帮古道的性质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由此拉开了茶马古道考察研究的序幕。后人称六位步行者为“六君子”。
  这次大考察从云南迪庆州的中甸(香格里拉)出发,途经西藏昌都,四川康定,最后回到云南中甸,在横断山高山峡谷中画出了一个连接中甸、昌都、康定的大三角。
  
作者简介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1990年夏与木霁弘等徒步三个月考察滇藏川古道和语言文化,首次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因研究茶马古道上的语言文化,两次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刘青,本刊记者。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