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金士宣:毕生心系铁路 终生为国尽瘁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27

  □ 段盼盼
  

 

  
  “往事昭昭传乡里,精忠耿耿在人间”,这是刻在我国“铁运泰斗”金士宣墓前的两句话,也是对他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却不随波逐流,而是执着地追求真理,报效国家,是位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毕生心系铁路,潜心钻研,勤于实践,夯实了深厚的理论功底,积累了丰富经验,是位“文武双全”的铁路专家;他半生献身母校,尽心于职,为人师表,是位令人景仰的教育家。
  在金士宣离开26年后的今天,我国铁路事业已经从苦苦追赶发展为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铁路建设也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金士宣毕生立志于“铁路救国”“铁路建国”“铁路强国”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为国求学


  20世纪初,铁路遭到国人抵制,清政府更是把铁路视为“奇技淫巧”。金士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农民家庭,当时不会有人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出身普通的孩子在将来会把中国的铁路事业发扬光大,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管理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
  金士宣祖父辈和父辈都勤于耕耘从商,终日操劳,所以尽管家中人口众多,但金士宣从小没有为温饱烦忧过。到了上学的年龄,金士宣被送往本村的永嘉初小上学,因聪明好学尤得先生的喜爱。金家从商务农的传统氛围浓厚,并不看重子女的教育,所以家里在金士宣初小毕业后拒绝继续供他上学。但是金士宣铁了心要上学,他反复哀求祖父,在四叔的帮助下终于让祖父答应了让他继续上学的请求。从弘毅高小毕业后,金士宣进入杭州私立宗文中学读书,期间他深感农民子弟求学的不易,奋发苦读,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思想。
  金士宣中学期间,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多次参与学生游行、声援北京被捕学生及宣传抵制日货,从此爱国的种子深埋于心底,并茁壮成长。金士宣非常敬仰孙中山先生,受其“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演讲的启示,他意识到“交通事业之改进,实为今日救国之唯一要图”,“而交通事业之最急切最需要者,实莫铁路若”,从此下定决心要为发展中国铁路运输事业而献身。中学毕业后,他拒绝了家人要他投身商界的安排,只身上京报考北洋政府交通部铁路管理学校英文班,并以第二的好成绩被录取。
  1923年夏,金士宣由于品学兼优,被派往美国留学,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铁路运输专业。这使他的梦想插上了翅膀,实现了他报考铁路管理学校的愿望。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后,金士宣除了必修课以外,还自学自修相关课程,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于新知识的学习和专业问题的研究上。金士宣以超过大学时期的努力,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造性的文化氛围中,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3年后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深得其导师、著名铁路运输学家约翰逊教授赞赏。随后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实习使他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从更直接、更具创造性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现代铁路运输的诸多科技要旨,大大开阔了他的科学眼界。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关联,金士宣的求学之路与周恩来总理的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谋而合,纵然远渡重洋,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为报国而读书的信念。
  

各路践志


  1927年7月,北伐革命军到达南京,北洋政府交通部已停止发给我国部派留学生在国内的实习津贴和留美津贴。金士宣想继续到英国学习铁路的愿望落空,于是他向驻华盛顿的交通部留学生监督申请回国旅费。但是留学生监督借口经费来源中断,只给了金士宣从费城到西雅图的火车票和西雅图到上海的日本客货轮二等舱船票。就这样,金士宣便带着两个装满英文书籍的木箱和随身行李,离别了美国。
  1927年8月1日,金士宣回到上海。离家越近,思乡之情越浓,他马不停蹄地赶回东阳县南马镇泉府村老家。回到家才得知,祖父早已去世。年近而立之年的金士宣不禁潸然泪下,悲痛难忍。他来到祖父墓前,祭拜之后伫立良久,暗下决心:唯有为国家强盛竭尽全力,方能尽一个后辈的答谢之恩。
  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混乱不堪的境况,从1912年到1928年的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的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军阀混战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
  金士宣在家乡短暂停留了几天便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报到,并在沪宁铁路上海站开始担任第一个职务——站务稽查。身负报国志愿的金士宣不甘心做清闲差事,而是希望增长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充满开拓进取精神的金士宣,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和工人亲密接触,虚心求教,身体力行,而且为了摸清夜间行车的特殊情况,不顾劳累坚持值夜班。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行车经验,也深刻体会了铁路职工的疾苦。
  金士宣回国后恰巧北伐战争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除奉系张作霖所辖东北、华北诸省的大部分国土。军阀混战过后,百业待兴,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10月正式成立铁道部。这时候,已经在基层工作中攒够经验的金士宣被调往北宁铁路参与全路的运输管理。这个时期,金士宣的贡献不仅是对运输部门的组织系统、人事管理、公文程式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增加了运输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最大的贡献还在于“收回铁路主权”观点的提出。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里,抢夺东北诸省的铁路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金士宣在言行上强烈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反对,这给他招致了巨大的潜在危险,但幸运的是,因为他的工作变动,日本对他的报复未能实行。
  1929年到1937年,金士宣先后在杭州铁路、平绥铁路、津浦铁路、粤汉铁路任职,并进行了一系列铁路改革。然而,在粤汉铁路任职期间,金士宣采取的改革措施严重侵害了粤汉铁路沿线复杂的地方势力的既得利益,他提出的严格管理和责任追求也使得惯于懒散的职工难以接受,以至于他针对粤汉铁路制定的改革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1937年5月,金士宣被调回铁道部业务司。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返部后的第一次公务会议竟是铁道部系统的临战总动员会议,这时离“七七”事变已经很近了。
  

铁路抗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北平陷落,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10天后,在全国抗日气氛的压力下,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演说,宣布迎战,中华民族全民抗日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
  “七七事变”的爆发给了金士宣很大的冲击,他毅然决定,为了国家和民族,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全力投入抗日战争,打败来犯敌人。所以,当他听到铁道部领导要派他参加国家总动员委员会交通组的消息后,义无反顾,欣然前往,并根据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各铁路的实际情况和抗战需要积极出谋划策。
  自战事爆发后,长江被日海军封锁,南昌至萍乡段刚刚铺轨完工,自粤汉铁路株洲车站经平乡、南昌至杭州长达950千米的浙赣铁路立即负担起长江以南的东西交通线的任务,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淞沪抗战开始后,时任铁道部部长张嘉?考虑到,金士宣有浙赣铁路的工作经历,路况和人员都非常熟悉,是统领浙赣线抗战运输的最佳人选,决定派他前往。
  接到调任浙赣铁路局副局长的命令,金士宣当即乘沪宁列车至苏州,转乘苏嘉、沪杭两线列车,傍晚赶到杭州任职。经过对当地铁路的考察了解,金士宣发现浙赣铁路的情况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为了满足战争运输的需求,浙赣铁路不但要增设列车会让站、存车线、机车给水站,还要加强机务段修理设备、机车调头三角线、桥梁两端变线、高站台等换轨工程、新建工程;另一方面,军民运输同时进行,头绪多,任务急,需要全面协调,工作异常繁重、艰难。面对战时严峻的形式,金士宣始终坚守在铁路运输的最前线,一方面组织当地军民往前线运输军队、物资;另一方面又从战区运回伤员、难民,尽职尽责,竭尽全力。
  淞沪战役结束后,上海、南京、杭州相继陷落,国民政府、军队、学校、难民开始向我国西南部转移,同时浙赣铁路沿线的抗日战斗也相继展开。金士宣深感军民运输任务的繁重,但值此民族存亡的关头容不得丝毫退缩,他坚持守在第一线,指挥调度,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军民向后方撤退,为军民战略性转移提供了必要保障,尽最大努力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损失。
  其后的多年,金士宣来往于南昌、玉山、金华等地处理前线军民运输工作,即使工作任务繁重,且面对日寇袭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然而,金士宣仍然抓紧时间总结抗日战争时铁路运输的经验,写成了《铁路运输经验谈》一书。
  

敬业终身


  1945年8月15日,14年的抵御日本侵略,8年的全面抗日战斗,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在东方,终于以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
  消息传来,万民欢腾,人们无不在喜悦中充满美好的憧憬。然而,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后还不到一年,国民党便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人民解放战争爆发。
  面对这一形式的变化,金士宣心中“国家统一”的期望破灭。随着国民政府内部腐化的加剧,人才选用上,国民政府任人唯亲不唯才,金士宣对当局越来越失望,于是他开始消极抵抗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约请他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他婉言谢绝。不久,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他为交通部次长,他拒不报到。令他赴广州就职,他却躲到上海隐居起来。
  1949年7月初,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吕正操在上海约见他,并敦请其北上为新中国铁道建设事业服务,金士宣欣然应邀。同年11月,金士宣被聘为北方交通大学(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协助茅以升校长主持校务。接到这一消息时,金士宣感到愕然,但想到这是一种莫大信任,是一种光荣的责任,他当即表示欣然同意。
  两位校长到任后便迁校扩建,广招贤才,促使北方交通大学大踏步迈向新的发展,走上了与我国铁路同步发展的快车道。1953年以后,金士宣开始专门从事教学工作,主讲的课程先后有“铁路运输学”“铁路运输计划”“铁路行车组织”等。
  在教学过程中他倾注了全部心血,无论是备课、写讲义、讲课,还是带领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一丝不苟,认真对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为我国铁路运输工程专业的理论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1956年,金士宣被评为全国铁路系统唯一的一级教授。
  1961年8月,金士宣接到了学校交给的一项新任务:研究和撰写中国铁路发展史。与此同时,他的社会任务也接踵而至: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学院综合运输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国家科技委员会综合运输专业小组组员等。
  尽管金士宣步入编著铁路发展史的征程时已年逾花甲,但依然活力充沛,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障碍,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到达了成功的彼岸。1986年11月,《中国铁路发展史》第一次出版,此时金士宣已经是86岁的高龄。
  1992年9月1日18时55分,金士宣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在他的遗体告别会上的悼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金士宣教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铁路运输事业,为我国铁路建设和教育事业奋斗了70多个春秋,培养了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他终身自奉俭朴,对人一生慷慨,助人为乐,为人正直,不嗜苟同,胸怀坦荡,从不计个人得失。他的崇高的一生是爱国者的一生,是不断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