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茶马古道西域线 世界屋脊走廊上的远征命脉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1-22

  ——词与物的证据


  文 陈保亚  孔江平  张 刚  李永宏  胡阿旭  汪高武  刘 文  何 方
  
  

  
题记


  茶马古道伸向青藏高原以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继续翻越世界屋脊并向西域延伸,世界上最高的远征之路茶马古道西域线开始出现。
  为弄清茶马古道西域线如何向西域延伸,2018年8月至9月,在西北民族大学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8人组成的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取道兰州、西宁、都兰、格尔木、那曲、拉萨、日喀则、阿里、赛图拉、叶城、于阗、若羌、茫崖、小柴旦、德令哈、兰州,跋涉在世界最高古道上,翻越15个5000米以上的山口,行程1万公里,考察了世界屋脊上茶马古道西域线的走向及其自然生态和语言文化生态,用脚步丈量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远征古道。
  世界屋脊上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呈东南—西北方向平行向延伸,形成世界屋脊带,在屋脊带山谷中形成了世界屋脊走廊。世界屋脊带走廊先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马泉河谷地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形成马泉河走廊。马泉河走廊到玛旁雍措湖后形成三大分支走廊:象泉河走廊、狮泉河走廊和昆仑山走廊。象泉河走廊穿越喜马拉雅山沿象泉河延伸,在贾朗达尔(Jalangdhar)和南亚著名的大干道(Grand Trunk Road)连接后去西亚。狮泉河走廊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狮泉河谷地向西北延伸,在吉尔吉特(Gilgit)和丝绸之路南线连接后去西亚。昆仑山走廊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向北延伸,在叶城和丝绸之路连接后去西亚。
  世界屋脊走廊因为高海拔而限制了文明传播的规模。茶马古道西域线作为远征的命脉,彻底改变了世界屋脊走廊上的文明传播格局。
  
  

唐蕃古道西线:盐湖上的生命纽带


  考察队选择了从唐蕃古道西线进藏。
  唐蕃古道从西宁入藏,青藏线翻过日月山以后,分两支去往拉萨。一条从共和往西南方向行走,经过玉树、昌都去拉萨,为唐蕃古道东线;另一条往西取道青海湖南线,经过柴达木南线,在格尔木连接甘藏线南去拉萨,为唐蕃古道西线。唐蕃古道西线上有诸多高原盐湖和连接这些盐湖的古盐道,这些古盐道的连接为茶叶翻越羌塘高原提供了条件。
  考察队从兰州出发,逆湟水古道到达西宁、湟源。湟水两岸构成的河谷带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使茶马古道容易沿湟水河谷带伸向青藏高原。1956年在西宁城内挖掘出76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夏鼐,1958),萨珊王朝是波斯在公元3世纪至7世纪的统治王朝,这说明西宁很早就已经通西域。
  从湟水古道进入唐蕃古道西线,必须翻越日月山。日月山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分界线。日月山以东的湟水河谷主要是农区,湟水河谷上的重镇西宁海拔2200多米,西宁西边的日月山海拔3500多米,古道上的高海拔反应在翻越日月山时开始出现。翻过日月山登上青藏高原后进入牧区,生态焕然一新,成群的牛羊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缓慢移动。日月山因此成为最重要的商贸互市点,也是牧区和农区的分界线,高原的马、皮毛、药材和农区的茶、丝绸等商品在日月山山口互市。道宣《释迦方志》提到在隋朝西宁西南(即日月山一带)“是互市地也”。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日月山也是最早的茶马互市地之一。北宋朝廷为了换取西北的战马,调集大量四川茶叶到西北互市,茶叶经过湟水古道翻越日月山再进入青藏高原。
  翻过日月山,走过青海湖南线,考察队进入柴达木南线。柴达木南线是从茶卡盐湖出发,经过都兰、诺木洪、格尔木到茫崖的古道,往西在若羌连接塔里木南线。柴达木南线是青藏高原盐湖集中分布的线路,青藏高原最大的两个盐湖,即茶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就分布在柴达木南线上,所以这一带的古盐道很发达,早期多用牦牛和骆驼驮运盐。柴达木南线古盐道为茶马古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柴达木南线南靠昆仑山脉东段的布尔汗布达山,北临柴达木盆地和柴达木河。柴达木河基本干涸,留下了很多带盐的河床和戈壁滩,公路在察尔汗盐湖盖上穿过,公路两边常有骆驼出没。
  因为古盐道的存在,聚落得以存在和扩展。格尔木东100多公里处发现了青铜时期晚期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时间距今约3000年。最有特点的是遗址中的毛织品相当丰富。南北朝时期和南宋时期,由于河西走廊受阻,柴达木南线是出西域的重要线路,柴达木南线上丰富的考古遗存是古道历史的见证。考古学家目前在都兰一带发现了不少墓葬,有北朝至晚唐的各种丝织品,多数来自中原,也有中亚、西亚织品,还有古藏文木简牍以及大量来自中原的器物,其中有一枚拜占庭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408年—450年)时期的金币(许新国、赵丰,1991)。大量的考古遗存证明都兰是南北朝时期柴达木南线上的重镇,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关键地带。类似的墓葬和遗存有的延伸到与四川阿坝相连的玛多县,因此从阿坝县顺黄河逆行到玛多县,再去都兰连接柴达木南线,也是出西域道的一条主要线路。
  沿着柴达木南线考察队来到古道枢纽之地格尔木。南北朝时期出西域的柴达木南线要经过诺木洪和格尔木一带。唐代吐蕃为了控制丝绸之路,开辟了从拉萨经过格尔木往丝绸之路的驿道,从格尔木往北经过小柴旦、大柴旦,再翻越当金山口可到敦煌连接丝绸之路,从格尔木往西北方向在茫崖翻越阿尔金山可去若羌连接丝绸之路。格尔木位于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东边100多公里处的诺木洪遗址的存在证明早期格尔木周边有较好的生态条件。
  考察队从格尔木向南翻越昆仑山,进入世界高地的另一个台阶:羌塘高原。羌塘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格尔木海拔2800米左右,往南翻越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行程不到200公里,海拔突然又增加近2000米,这是对人类体能的极大挑战。考察队员在翻越昆仑山时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昆仑山是考验体能的界山。由于昼夜极大的温差,公路到处是因为冻裂而形成的沉陷、坍塌和大窟窿,车辆剧烈颠簸,行车速度非常缓慢。为考察长江源头,考察队在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住下。由于驾车的疲惫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考察队员都经历了剧烈的头疼,整夜未能入睡。第二天又在烂泥公路上开始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考察队卫星定位5243米),高原反应更为强烈。大家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坚持对唐古拉山口的地形做了考察。晚上住海拔4500米的那曲,第二天翻越海拔5190米的念青唐古拉山口,进入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
  羌塘高原氧气稀薄,气候干燥,阻拦了大量游客。这里是高原上的净土。雪山耸立在坡地草原背后,纵横交错的雪水河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的源头,雪水河湿地上有数不清的牦牛群和羊群,在远山坡地不时能见到藏羚羊、野马和骆驼等动物出没。
  

马泉河走廊:茶马古道伸向西域的主干道


  从拉萨逆雅鲁藏布江上游马泉河西行到玛旁雍措湖(Mtsho ma pang),形成马泉河走廊,这里谷地开阔,水草丰盛,是世界屋脊带上茶马古道通往西域的主干道。走廊东端的拉萨,连接着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和青藏线,西端的玛旁雍措湖,连接着伸向西域的象泉河走廊、狮泉河走廊和昆仑山走廊。玛旁雍措湖及其北边的冈仁波齐山峰,被苯教、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看作神山和圣湖,是他们的世界中心,也是南亚大江恒河和印度河的发源地。
  考察队在马泉河走廊上难以见到人烟,但走廊谷地水源充沛,植被丰富,这里的湿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们看到了野马、藏羚羊、野驴、狐狸、鹤、野鸭、水鸟等野生动物,还能看到很多城堡、寺院、聚落的遗迹和断垣残壁的分布,遗迹远远多于青藏线、川藏线和滇藏线,这些遗迹显示这里曾经行走着一条极具活力的古道。
  马泉河走廊冬天大雪封山,夏天雨水频繁,加上雪山融化的雪水,导致马泉河江水上涨,经常淹没古道,这是考察队在马泉河走廊上遇到的最大威胁。考察队多次陷入被大水淹没的泥路中。在马泉河的支流多雄藏布江边,道路被江水淹没和冲刷,我们连同车几乎被卷入寒冷的多雄藏布江中。
  马泉河走廊向南分岔出多条古道,这些古道翻过喜马拉雅山后可连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古道上境外民族大都喝酥油茶,说的语言大部分都属于藏语系统,藏语djia(茶)的读音沿途都能听到。这些古道再连接南亚著名的大干道(Grand Trunk Road)西去中亚。大干道是亚洲最古老、最长的干道之一,东起孟加拉湾的吉大港(Chittagong),经过印度北部的德里,到达阿富汗的喀布尔。我们去过的口岸和边境城镇,有很多西亚商品就是先沿着这条大干道进入印度,再北上进藏。
  由东向西,马泉河走廊上向南分岔出的第一条重要古道是亚东河古道。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考察队未能去亚东河古道。根据我们之前的一些调查,亚东河古道在江孜分岔,顺年楚河逆行,往南翻越喜马拉雅山后进入亚东河谷地,可取道锡金(今属印度)和不丹,再进入印度。词与物的证据都显示这条古道历史悠久。不丹的国语为不丹语,是藏语的一支,另外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除了尼泊尔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其他都属于藏语支系,可见不丹与西藏的密切联系。不丹人喝的茶和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相似,仍然是酥油茶,打酥油茶的方式也相同。锡金有2万左右的夏尔巴人,他们所说的夏尔巴语也是藏语的一支。
  从马泉河走廊上的拉孜往南,是伸向尼泊尔加德满都的樟木古道,这条线路至今是青藏高原通往南亚的主要线路,线路在樟木顺波曲河谷进入尼泊尔到加德满都(波曲河进入尼泊尔称为桑科西河),这条古道继续往南进入印度,连接南亚大干道后可以通往西域。
  樟木是印度人、尼泊尔人、藏族人和汉族人混居的地方,比较多的是藏族和尼泊尔人的混合,被称为卡察尔人。来自语言的证据显示樟木古道是藏族和南亚民族深度接触的一条线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谷地的本地语为尼瓦尔语(Newar),这是藏语和印度—伊朗语深刻接触后形成的语言,包含了很多雅利安语词汇,但核心词的分布显示尼瓦尔语仍然属于藏语。说这种语言的人口超过100万,这个数字反映了两个族群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一个来自青藏高原,一个来自南亚。
  考察队在拉孜县东南的萨迦县考察了建于11世纪的萨迦寺,该寺位于萨迦县附近,在拉孜—樟木古道的分支上。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起源地和最重要的寺院,萨迦派第五代师祖八思巴就是萨迦寺创建者昆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八思巴曾任忽必烈元朝国师,为蒙古帝国制定过八思巴文字。八思巴文字为了解蒙语、藏语、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及其接触提供了重要线索。八思巴还极大地推动了藏传佛教尤其是萨迦派佛教在元朝的传播,后来元朝的国师都来自萨迦派。佛教文化也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佛与茶在藏传佛教中有密切的关系。寺院负责人让我们看了寺中藏有的公元5世纪的贝叶经,他说全世界有24部,该寺院有21部。另有很多极珍贵的壁画等古代艺术品。萨迦寺建筑以藏式为主,也受到印、蒙、汉文化影响。萨迦寺再次印证了樟木古道的活力。
  樟木古道从珠穆朗玛峰脚下几十公里处走过,考察队员仍然能感到珠峰的宏大与震撼力。到樟木要翻越这条古道的最高山口拉隆拉山口,海拔5050米。古道上的马帮和行人在路过珠峰的古道上留下了很多经幡和玛尼堆,玛尼堆上刻着藏语六字箴言,祈求吉祥。考察队特别来到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前,海拔5200米,翻越珠峰大本营前的大山要经过上百个拐,被称为“天梯之路”。古道往南翻越喜马拉雅山后到南坡的樟木,再往南就到了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再往南可连接南亚大干道进入西亚。1999年夏,陈保亚和孔江平、吴瑞萍来到樟木调查夏尔巴人的语言。樟木海拔2300米左右,在谷地山坡上,气候温和。这里水资源丰富,我们的汽车经常在瀑布中行走。著名的希夏邦马峰位于樟木境内。从喜马拉雅山北坡翻越到南坡的樟木,有较大的难度,有的地方河水和路分不开,这可能是法显、玄奘等高僧没有走这条道路的一个原因。
  从拉萨—阿里主干道上的萨嘎分岔往吉隆,是通往加德满都的另一条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去天竺的主要古道,这一带发现了丰富的考古遗物和遗址。最主要的证据是霍巍等考古学家在吉隆县宗喀山口发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铭文虽有残缺,可以看出铭文记述了大唐显庆三年唐代使节王玄策经过吉隆出使天竺(今印度)的过程,沿途还有很多遗址。吉隆镇有帕巴寺,建于公元637年前后。吉隆县附近有贡塘王城遗址,建于11世纪左右。这些都是昔日古道活力的证据。
  考察队顺着吉隆藏布河谷地到吉隆口岸,吉隆沟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几乎是与世隔绝的高原峡谷,一路生态条件很好,水源丰富。吉隆河床海拔不到3000米,峡谷两岸到处能见到高耸的雪山,更有著名的西亚邦马峰。吉隆镇是山峦环抱、绿荫四绕的美丽小镇,居住着汉藏和尼泊尔人,在吉隆口岸能看到尼泊尔人和印度人的商队,有很多南亚商品出售。吉隆古道已经被现代化公路代替,在吉隆镇一带能够见到很多来中国跑运输的尼泊尔车队。来自内地的很多茶叶通过吉隆古道运往尼泊尔。其他商品还有青藏高原的盐、羊毛和藏药。从西亚来的香水、珠宝等通过吉隆古道运往青藏高原,还有尼泊尔产的大米、面粉等。尼泊尔人,尤其是加德满都的尼泊尔人也喝酥油茶。
  世界屋脊走廊上的仲巴县扎布耶盐湖盛产食盐,过去大量仲巴盐运往尼泊尔(房建昌,1995.1),多取吉隆古道和樟木古道到尼泊尔。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尼泊尔人出兵吉隆和聂拉木,就因为盐事纠纷。
  马泉河走廊到玛旁雍措湖(Mtsho ma pang)畔后,往南行即到普兰县的斜尔瓦口岸,顺着马甲藏布(孔雀河),即可到尼泊尔、印度,然后去西亚。马甲藏布是恒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和恒河文明关系密切。考察队顺孔雀河谷地考察了普兰口岸和科迦寺。普兰古道是一条朝圣之路。当地百姓告诉我们,每年夏天,很多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的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圣徒都来冈仁波齐山和玛旁雍措湖转山、转湖,有的还在玛旁雍措湖沐浴,他们通常都沿着玛旁雍措—普兰县河谷古道来到玛旁雍措。考察队员也走进湖中领略了圣水抚摸的感受。
  

象泉河走廊:从?阑陀去西域


  从地理位置看,玛旁雍措东接雅鲁藏布江上游马泉河河谷,西接印度河上游郎钦藏布(象泉河)河谷,西北接印度河上游主干桑格藏布(狮泉河)河谷,南接恒河上游的马甲藏布(孔雀河)河谷,当地藏民认为玛旁雍措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屋脊带走廊在这里也开始分成三个分支走廊:象泉河走廊、狮泉河走廊和昆仑山走廊。
  考察队由玛旁雍措顺象泉河西北行进入象泉河走廊,来到扎达。沿象泉河走廊再西北行可到达印度的佛教圣地?阑陀(Jalandhar),即进入印度河上游的文明地带。象泉河在印度称为萨特莱吉河(Sutlej),藏语叫朗钦藏布(Langqin zangpo),为印度河的重要支流。
  早在吐蕃兴起以前,以玛旁雍措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西部就存在著名的象雄王国。“象雄”为藏文转写Zhangzhung的译音,《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中有Zhangzhung一词。根据藏文文献推算,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象雄王国已经存在。霍巍(1997)甚至认为可以早到公元前4世纪。2012年,考古学家在西藏阿里汉晋时期的墓中发现了茶叶遗迹,改写了唐代茶叶进藏历史。茶叶从哪条线路来到这里成为茶马古道研究之谜。
  学者们历来对象雄的地理位置有不同的看法。从《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的记录和我们对玛旁雍措一带的考察看,象雄王国的中心位置有一定的线索。《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编号P.T.1287XI写卷提到松赞干布派使者去看望嫁到象雄国的妹妹,使者遇到了松赞干布的妹妹在玛旁雍措湖边嬉水。黄布凡(1996.1)据此认为象雄的南界至少已经到达玛旁雍措湖。考察队发现,玛旁雍措连接的几条河谷带沿途遗留有很多古堡、民居、村落、佛寺等遗址,这些是昔日古道的活力的证明。文明中心通常都需要古道来连接。象雄王国至少存在了700年,必然对附近的古道开发产生重大影响。玛旁雍措作为苯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诸多教派的圣湖,也是文明中心的一个证据。作为象雄王国国王的夫人,松赞干布的妹妹不会远行嬉水,因此玛旁雍措一带应该是象雄王国的中心地带。
  《隋书》卷八十三记录了女国的存在:
  (于阗国)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国三千里,西去朱俱波(叶城)千里,北去龟兹千四百里,东北去瓜州二千八百里,大业中,频遣使朝贡。(《隋书》,中华书局1973版,第1853页)
  学者们普遍认为女国就是象雄王国。无论这个假说是否成立,从《隋书》描述的地理位置看,女国的位置正好以玛旁雍措为中心,这也证明了玛旁雍措一带的文明存在。
  象泉河走廊东接玛旁雍措,西接印度佛教古城?阑陀,即贾郎达尔。玄奘、玄照法师都到过贾郎达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提到玄照法师出行路线,有这样一段话:
  背金府而出流沙,践铁门而登雪岭。漱香池以结念,毕契四弘;陟葱阜而翘心,誓度三有。途经速利,过睹货罗,远跨胡疆,到吐蕃国。蒙文成公主送往北天,渐向?阑陀国。未至之间,长途险隘,为贼见拘。(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9~10页)
  玄照法师所到达的?阑陀国,梵文转写即Jalandhar,现代地图译为贾郎达尔。文成公主作为松赞干布的夫人送玄照去印度?阑陀,不可能走尼泊尔进入印度再去?阑陀,显然是走象泉河走廊直接去印度?阑陀。文成公主送行的路也不会是小路,当时的象泉河走廊一定是一条重要的通道。考古证据证明了象泉河走廊存在着古代文明。著名的穹窿银城遗址就分布在象泉河上游北岸的门土乡一带,相当于汉晋时期的贵族墓地故如甲木古墓和曲踏墓地中发现了西藏最早的丝绸和茶叶遗物,墓地中的造像和壁画表现出印度艺术风格。
  9世纪在象泉河走廊上兴起的古格王朝是象泉河走廊活力的又一个证据。公元843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因为灭佛毁寺,被僧人所杀,吐蕃王朝出现内乱,王室后裔的一支来到象泉河流域,与当地头人联姻,建立了古格王朝。古格王朝一直延续到17世纪,领域扩展到了整个阿里和印度部分地区。古格王朝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象泉河走廊的发展。
  考察队考察了古格王朝遗址,其具体位置在阿里札达札布让区象泉河边的土山上,下层是民居,第二层为寺院,最上层为王室区。由于多年的风化,大部分房顶已经坍塌,留下的主要是土墙和窑洞,但整个建筑群的气势犹在,有布达拉宫的宏大和雄壮,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寺庙中的造像有的带有印度人特点,显示了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强烈碰撞,也证明了象雄古道在跨国接触方面的重要性。
  著名的南亚大干道正好从贾郎达尔走过,因此,象泉河走廊到达贾郎达尔和大干道连接后,很容易西去中亚。
  

狮泉河走廊:走吉尔吉特去西域


  从马泉河走廊沿着噶尔藏布西北行,考察队进入了狮泉河走廊,即印度河上游走廊,这是世界屋脊走廊向西域延伸的西北分支。考察队考察了狮泉河重镇噶尔县狮泉河镇。
  狮泉河即印度河上游。从噶尔顺狮泉河进入印度河上游谷地,可到达拉达克(Ladakh)的列城(Leh)、卡尔吉尔(Kargil)和巴提斯塔(Baltistan)的斯卡都(Skardu)、吉尔吉特城Gilgit)等古道重镇,这一带是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碰撞地带,本地人一般信伊斯兰教,却和阿里藏族一样喝酥油茶,说着带有很多古藏语特点的藏语方言,即拉达克语(Ladakhi)。意大利神父德斯得利(Desideri)就曾从克什米尔出发,沿着狮泉河经过列城,扎西岗进入阿里,再沿雅鲁藏布江于1716年抵达拉萨(房建昌,2015.4 )。
  列城是印度河上游的古道重镇。建于16世纪的列城王宫和西藏拉萨的风格有惊人的一致性。这些相似的语言文化特点说明了印度上游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狮泉河古道活力的重要证据。
  从列城出发继续沿印度河谷地下行可到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城(Gilgit),即汉语古文献中提到的孽多城,也即唐代小勃律王宫所在地。吉尔吉特城是重要的佛教传播重镇,佛教从南亚向东亚的传播主要经过吉尔吉特。20世纪在这里发现了不少古老的佛教文献,7世纪著名的卡迦佛像也是在这里发现的。法显和玄奘都到过吉尔吉特城。
  从吉尔吉特往北翻越喀喇昆仑山脉,经过著名的坦驹岭(Darkot Pass),即进入著名的连接中亚和东亚的瓦罕走廊(Wakhan Corridor),在此与从新疆塔什库尔干明铁盖垭口过来的丝绸之路南线会合。顺着瓦罕走廊往西,即进入中亚的阿姆河流域。
  从吉尔吉特还可向南继续沿着印度河谷地进入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到达连接中亚和南亚的著名山口开伯尔山口(Khyper Pass)。由开伯尔山口向西北翻越新都库什山脉即到阿富汗的喀布尔(Kabul),再继续向西翻越新都库什山脉进入中亚阿姆河流域。亚历山大大帝、大流士一世和成吉思汗的部队都从开伯尔山口走过。
  

昆仑山走廊:走叶城去西域


  考察队从噶尔取道昆仑山走廊北上。昆仑山走廊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穿行,这是由喀拉喀什河和叶尔羌河切割出的走廊,走廊最后在叶城和丝绸之路塔里木南线会合,然后可西去中亚。昆仑山走廊上的茶马古道是考察队走过的最高古道,界山达坂海拔5347米(考察队GPS定位5360米)。红土达坂海拔5380米(考察队GPS定位5395米),是考察队在昆仑山走廊上翻越的最高垭口。昆仑山走廊平均海拔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古道,沿途氧气稀薄,土地荒凉,人烟极其稀少,更没有通讯和网络信号,如果在考察途中受阻过夜会面临死亡。从赛图拉(三十里营房)到叶城道路最艰险,尤其是从海拔4980米的黑卡达坂,在短距离内突然下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叶城,沿途悬崖陡峭,如临万丈深渊,还面临多处塌方的危险,令考察队员毛骨悚然。走过昆仑山走廊的老人称这条古道是死亡之路。
  尽管昆仑山走廊自然条件严峻,但走廊连接着阿里高原上众多的盐池和盐湖,噶尔、日土、革吉、盐湖、改则等地盐湖质量都很高,自古有名。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等地少盐,昆仑山走廊及其支线自古就有盐道往喜马拉雅山南侧运盐,《隋书》有记载:
  (女国)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隋书》,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51页)
  从赛图拉可以向南翻越海拔5530米的喀喇昆仑山口到拉达克的列城,形成一条连接昆仑山走廊和狮泉河走廊的重要商道,翻越难度很大。历史上克什米尔的食盐有不少是来自这条商道。古道上多有岩画分布,这是人群出没的重要证据。去过的老人说喀喇昆仑山口终年不积雪,这是一个奇迹。老人还提到山口坡度比较平缓。这两个原因可能也是商队经常出入这条古道的理由。
  从赛图拉向北还有翻越桑珠达坂的重要的古道,即桑珠古道,可在皮山与丝绸之路会合。《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
  皮山国,王治皮山城,去长安万五十里。户五百,口三千五百,胜兵五百人……南与天笃接。
  作为五百户的国家,皮山城并不大,从地理位置看,皮山城正南往天竺(天笃)的路就是经过喀喇昆仑山口的古道。这说明当时皮山南路已经存在。
  阿里高原藏民对茶有很强的依赖性,古盐道的存在为茶马古道的延伸提供了条件。昆仑山走廊上的古道必须存活,商队也因此活跃起来。历史上昆仑山走廊一直是茶马古道连接丝绸之路的主干道。由于路途荒凉,商队在这一带的出入必须携带足够的干粮和装备,也要敢于面对死亡。英国记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描写过19世纪中叶印度测量员约翰逊到阿克赛钦的情况:
  虽然这个地区一片荒凉,人迹罕见,寒风刺骨,根本没有饲料和躲避风雨之处,然而,对人们说来,也还有它的重要意义。一条古时的商路穿过此地,在短促的夏季,中午前后几个钟头,溪流里的冰融化可供牲畜饮水时,载着生丝、玉石、黄麻、食盐、羊毛的牦牛队,就从现在的新疆经过这里前往西藏。(马克斯韦尔,1971,p18,《印度对华战争》(汉译本),三联书店)
  马克斯韦尔没有提到茶,不过由于狮泉河走廊茶马古道的畅通,昆仑山走廊的货物能够通过狮泉河走廊的连接西去吉尔吉特。
  

茶马古道西域线与丝绸之路的连接


  昆仑山走廊在叶城和丝绸之路的塔里木南线连接,汇集成一条重要的西域线。唐代安西四镇包括于阗和喀什(疏勒)两个重镇,在于阗设重镇显然是因为吐蕃可沿昆仑山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
  考察队到叶城后,沿着塔里木南线由西向东考察了叶城、和田、于阗、且末、若羌。塔里木南线的兴起时间很早。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过大量的和田玉(考古研究所,1980)。黄河、长江流域的春秋战国时代古墓中多有新疆莎车、和田一带的和田玉出土。汉代以前,中原伸向于阗的玉石之路已经存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
  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3页)
  这条线不仅时间早,且在佛教传播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西汉末公元前80年左右,印度佛教经由克什米尔,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传入西域于阗地区。《汉书·西域传》提到了出西域的南道: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若羌)傍南山(昆仑山)北,波河(师古注:循河也)西行至莎车(叶城),为南道。(《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72页)
  若以塔里木盆地为参照系,这就是塔里木南线。《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中也提到了出西域的南道:
  其南道从鄯善(若羌)、于阗、朱俱波(今新疆叶城)、喝?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度葱岭,又经护密(今瓦罕)、吐火罗、挹怛、?延(今巴米扬)、漕国(今加兹尼),至北婆罗门(今印度北部)达于西海。(《隋书》,中华书局1973版,第1579~1580页)
  东晋僧人法显《法显传》记录了法显西行经过鄯善(今新疆若羌境)、于阗(今新疆和田),然后翻越葱岭,入北天竺。玄奘《大唐西域记》记录玄奘西行返回线路走的也是塔里木南线。
  于阗是塔里木南线上的重镇,这一带广泛分布着佛教遗址。考察队考察了于阗西边的策勒县达玛沟佛教遗址,遗址中的壁画人物多身着唐人服饰,是古道活力的重要见证。
  塔里木南线在戈壁和沙漠南缘延伸,沿途城镇周围形成绿洲,城镇的规模和人口密度比世界屋脊走廊上的城镇要大很多,这些城镇可往南翻越昆仑山,形成多条连接昆仑山走廊的古道,大量的商品顺着昆仑山走廊进入阿里高原,包括大量的茶叶。
  为了进一步弄清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的连接,考察队从若羌东行翻越阿尔金山到茫崖,然后穿越柴达木盆地到达小柴旦,再由柴达木北线东行去西宁。若羌东连茶马古道柴达木南线和北线,西连丝绸之路塔里木南线和北线,北连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汇集的另一个重镇,有楼兰古城、米兰古城、罗布泊小河墓地等重要遗址为见证。从若羌翻越阿尔金山再穿越柴达木盆地,一路上都是无垠的沙漠和雅丹地貌,不时有湖泊分布,湖泊上能看到各种独特的水鸟,鸿雁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带。沿途环境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这为古代商队出没提供了条件。
  

茶马古道对世界屋脊的征服


  考察队克服重重险阻,多次经历极度危险和死亡体验,最后6人坚持走回兰州,其中1人负伤。考察队员体验了茶马古道的远征力量和生存力量。
  世界屋脊带上尽管氧气稀薄,生存和穿越难度大,但盐是人类生存的命脉,因此屋脊走廊上的古盐道不仅是商道,更重要的是人类生存古道。无论海拔多高,只要有盐池和盐湖,古盐道就要去翻越。只是西域有自己的盐池、盐湖,盐不是远征商品,因此青藏高原的盐池终究不能成为远征古道。丝绸、麝香作为远征的商品,曾在世界屋脊走廊上传播,学者们提出了高原丝绸之路、麝香之路。
  但是,丝绸、麝香都不是生活必需品,严酷的高原环境使丝绸、麝香的出入经常中断。茶叶上高原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藏民需要茶犹如藏民需要盐,茶作为生活必需品,真正使青藏高原上的诸多局域古盐道网络开始连接汉地与西亚,远征的茶马古道西域线开始出现,世界屋脊带上的文明走廊不再中断。茶马古道不仅是商道,也是藏族的生存古道,也会像古盐道一样去持续翻越世界屋脊,并一直往西域延伸。
  参考文献
  陈保亚,2016.6,《茶马古道与盐运古道、丝绸之路的关系——基于词与物的古道类型学研究》,《思想战线》
  房建昌,2015.4,《近代西藏麝香之路考》,《西藏研究》
  霍巍,1997.3,《论古代象雄与象雄文明》,《西藏研究》
  霍巍,2016.1,《西藏西部考古新发现的茶叶与茶具》,《西藏大学学报》
  黄布凡,1996.1,《象雄历史地理考略——兼述象雄文明对吐蕃文化的影响》,《西北史地》
  夏鼐,1948,《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考订》,《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商务印书馆
  许新国、赵丰,1991,《都兰出土丝织品初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80,《殷墟妇好墓》,《文物》
  考察队员简介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孔江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实验室主任
  张刚,《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辑
  李永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教授/院长,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胡阿旭,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汪高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刘文,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何方,《北京大学学报》编辑
  基金支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语言变异与接触机制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语音多模态的语言本体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语音学方法下的蒙古长调发音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拉萨藏语多维嗓音数字建模及实时评测系统研究
  致谢
  考察队沿途得到以下人员帮助,特表感谢:
  民生银行西藏分行纪洛法先生,日喀则孙军先生,西藏普兰县消防大队吴双先生。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