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宣汉祭司语言文字:解读巴文化的一个重要入口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17

文 陈保亚  张 刚  张国述  罗家宽  欧德顺  夏 炎

  
    
题记
  近几十年来,随着宣汉罗家坝遗址的发现与陆续发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巴文化的起源中心和传播线路。最近,宣汉又发现了独特的祭司文字、祭司语言和诸多盐茶古道遗存。这些新发现汇集在宣汉,不应该是偶然巧合,由此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文字是界定文明起源的关键条件,发达的古盐道是大规模聚落存在的必要条件。2018年4月和12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和宣汉巴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分两次对宣汉的祭司文字、祭司语言和盐茶古道做了初步考察,认为这一带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神秘,对认识川东北文化和巴文化的来龙去脉具有特殊的价值,甚至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也可能提供线索。目前这些独特的文化财富正处于流失的过程中,急需加以保护、记录和研究。
  
巴蜀图符之谜
  自然文字,也可以称为自源文字,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字就属于自然文字。自然文字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出现的根本标志。目前学界讨论夏文明是否存在往往限于标准不明确的争论,而低估了巴蜀图符的重要性。
  文明时代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文明时代必须要有文字。在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是继语言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从原始时期进入了文明时期。文字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功能:一是由文字形成的文本使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比纯口语的史诗、传说更为有效,大规模的知识积淀和积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通过积淀在文字文本中的海量知识更有效地适应自然;二是对心智的开发,这使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借助文字的笔算活动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仅仅依赖口语的心算活动,多位数的乘法和开方成为可能,数学和科学也得以产生。很多学者把城市、社会分化和文字这三者的同时出现看成是文明兴起的标准,也有学者提出了礼仪建筑、冶金术等标准。其实除了文字,其他标准很难得到实证。比如聚落有多大才算是城市,财富占有有多大差异才算社会分化,什么才算是礼仪建筑,冶炼规模有多大才算冶金术,都很难划界,这也是导致争论夏文化是否存在的主要原因。文明时代根本上是文字时代,高度发展的文化只是文字时代人们创造活动的结果。文字才给文明时代划定了相对明确的界限,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正是因为二里头文化没有包含文字,把夏朝对应到二里头文化还缺少文字这一个关键证据。
  中国西南地区文化出现了不少自然文字,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但是西南区域文化中文字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纳西文字、彝文都有自然文字原型。早在20世纪上半叶,在巴蜀地区就陆续发现了很多图符,已经积累到几百个,有的图画性质很浓。冯广宏(2004.2)汇集了学者们找到的手心文有几十个,如图1。
  巴蜀图符有的很抽象,很难从形状上推断意义,这是高度符号化的证据,也是巴蜀可能存在自源文字的重要信号。冯广宏(2004.3)汇集了学者们收集到的比较抽象的符号,如图2。
  带有巴蜀图符的器物在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等流域的市县都有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也有一些分布。
  但是,巴蜀图符是否是文字一直有争议,这些图符也一直没有得到解读。巴蜀图符迟迟未得到解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图符数目有限,另一个是图符所对应的语言不清楚。
  一种成熟的自然文字系统,至少要能记录上千个语素或词。由于数量有限,巴蜀图符还算不上是一种文字系统。一种成熟的自然文字还必须建立在自然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解读,因为成熟的自然文字之所以成熟,就是因为能比较准确地记录语言。甲骨文之所以能够得到解读,是因为有记录汉语的基础。
  
宣汉祭司语言文字:解读巴文化的一个切入口
  近年来,宣汉祭司语言文字的发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宣汉巴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国述先生经过艰苦调查,发现了一种奇特的还在使用的祭司文字,张先生已经找出了几千个字。这种祭司文字历史层次很复杂,有很多象形会意的成分,如图3。
  这里有不少字和汉字相似,是模仿借用汉字,还是因为象形会意有共性,目前还不清楚。
  宣汉祭司文字还有不少跟汉字的关系不明确,如图4。
  这里的“东、南、西、北”具有象形、会意和指示的性质,但有自己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二、三、四”等数字通过多少来计数,形式和意义具有相似性,直接从笔画上可以猜出数字指称的数目,是文字不成熟的表现,但数字“五、六、七”等独特的抽象符号,很难从图形上猜出符号所指称的数目,这是形式和意义之间存在任意性的表现。这种具有任意性的抽象符号在宣汉祭司文字中还有不少,是成熟文字的特征之一。
  宣汉祭司文字的形成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汉字基础上为了传递神秘信息进行改造的结果,这种情况类似符?,和道教、祭司、巫师、端公活动有很大关系。另一种情况是自然文字和汉字接触的结果,自然文字是原型,由于借用大量不同时期的汉字而呈现出目前面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宣汉祭司文字对解释巴蜀区域文字的起源、接触、演化机制以及各类文化变迁都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宣汉祭司文字有自然文字原型,找出这个原型,确定时间年代,理清原型和汉字的关系,对揭示这一带语言和民族的早期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和此前的巴蜀图符不同,宣汉祭司文字字数较多,又有活着的祭司赵昌平能够读这些文字,这两个方面为重建祭司语言和解读宣汉祭司文字提供了条件。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祭司赵昌平在读宣汉祭司文字时,不同的字音有不同的时间层次,一种是西南官话,一种和不同时期的古汉语有关系,还有些字音来源不清楚。土家语专家陈廷亮教授听了录音,认为也不是现代湘西土家语。研究这些不同的字音层次对解读宣汉祭司文字是关键,我们将进一步对赵昌平的语言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解读文字,尽可能弄清楚这一带早期语言的文化面貌。
  祭司赵昌平身上保留了很多独特的文化,对她的初步调查可以看出,从巫师到祭司再到端公神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既是巫师又是医生(现在他们还是把权势大的叫大巫,级别小的叫小巫)。赵昌平的祭司文字里药物名占了很大比例,祭司所在地盛产药材,在祭司看来,解决人们病痛与生存一样重要。
  重新认识巴文化:罗家坝遗址与大巴山盐茶古道
  文字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和传播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人类智力的一次根本性开发,这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开发自然,获取生存条件,于是人口会增加,形成大的聚落。如果宣汉祭司文字有自然文字原型,那么这一带应该是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近几十年来罗家坝遗址的发掘,证明宣汉一带曾是川东北文化高度发展地区。罗家坝遗址从上层到下层叠置了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堆积层。就古文献所记载的巴人活动区域看,罗家坝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遗址。从罗家坝发掘的众多墓葬看,和其他巴人活动区域的墓葬有很多一致性,因此罗家坝很可能是巴人活动中心。墓葬中骨骸和现代土家族是否有关系,需要进一步通过DNA鉴定确认。
  大规模聚落存在的另一个重要证据是发达的古盐道。作为人的生存必需品,盐有两大作用,一是维持人类的生存,二是保存食物。具有恃盐行为的人类要么选择产盐地附近定居,要么定居处有古道和产盐地连接,以满足对盐的需求,盐运古道得以形成,所以《左传·成公六年》有:
  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27页)
  罗家坝作为大的聚落遗址,周围有比较发达的古盐道,盐源所在地之一为开县温泉镇,即温汤镇。我们考察了连接温泉镇和罗家坝遗址的古盐道。温泉镇坐落在东河两岸,有盐水从山洞流出,自古有人在此开辟盐场,取卤煎盐,所产盐沿着古盐道运往巴山深处。考察队来到东河边的盐水洞,昔日的取卤煎盐已经成为历史,遗址尚在,当地老百姓在盐水洞前泡澡洗脚,盐水温度很高,可以治病。
  以古盐道为纽带,周围形成了一条连接鄂、川、陕的重要通道,可称为大巴山古盐道,罗家坝古遗址也在古盐道网络中。东汉鸡鸣寺等遗存是这条古道活力的证据。大巴山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古道容易定型,不易受到雨水的影响。大巴山古盐道应该是罗家坝大规模聚落存在的必要条件,主要由水路和陆路构成。主干道从重庆、涪陵、大竹、达县、宣汉、万源可到陕西汉中的镇巴、西乡、洋县、南郑。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经过巴中的米仓古道不同,经过万源的这条主干道上的西南官话没有入声,至今有一定的独立性。
  文献中多处记载了秦朝时期一位名字叫清的巴人寡妇,经营丹砂成为巨富,得到秦始皇很高的礼遇:
  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而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260页)
  如果没有发达的大巴山古盐道运送丹砂,这位巴人寡妇很难成为当时的巨富。
  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古盐道翻山越岭形成的有利设施,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古盐道转型为茶马古道的分支,极大地推动了大巴山地区的茶叶运输,当地百姓称之为盐茶古道。巴人善种茶,宣汉、万源至今盛产富硒茶。(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了巴人活动地带和周边的关系,也提到了盐、茶等物质:
  其地,东至鱼复,西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大巴山盐茶古道曾经是连接汉中平原和川东的重要干道,也是长安连接汉中、达州、重庆、遵义、贵阳、河池到南宁这一南北大通道的重要段落。这条南北大通道后来转型为茶马古道,对南茶北调入藏起了重大作用,大巴山盐茶古道在其中的衔接作用尤其关键。大巴山盐茶古道沿途方言高度一致,是当年古道活力的重要见证。明清由于在蜀道上设驿站,蜀道更为活跃,大巴山盐茶古道及其所连接的南北大通道活力有所下降。近几十年来,大巴山盐茶古道逐渐被现代公路所覆盖,但在一些现代公路无法覆盖的段落,留下了很多古道遗迹,古道上宣汉独特的洞穴居、绝壁悬棺葬、民歌、薅草锣鼓、土家余门拳等传统文化活动,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直到20世纪中叶,这条盐茶古道还在使用。走过这条古道的王有顺老人还专门绘制了这条经过温泉镇去汉中的重要支线。
  另一条重要的线路是走安康,张国述先生多次走过,不少老人也常提及此道。这条古道线路为:
  温汤井…~大进(井)~关坪~杨柳池~灵官庙~狗耳坪~马家坳~黄柏厂~莫家坡~明通~三排山~城口~南皋~安康~洛阳。
  考察队沿着前河、中河对部分古道做了考察。水路是大巴山古盐道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江上不时还能见到渔船,密集的乡镇聚落沿江分布,形成很长的沿江街道,人口密集,有的乡镇人口超过10万,南坝镇人口超过16万,这是水路发达的重要证据。陆路有的沿江分布,和水路衔接,有的翻越大山,很多地方留下了蹄窝和杵印的痕迹。有的古道分支分布在悬崖峭壁上,不时可以见到古栈道。有些古栈道几十年前还在使用,栈道上无法行走马帮,只能靠人背,背着盐茶出没在古栈道上的背夫被称为背二哥或背老二。有的古道分支在绝壁上延伸,直到隐秘的山洞,山洞里十几年前还有人居住,当地人俗称蛮子洞。国家要求村村通公路,当地政府无法把公路修到绝壁上,只好把居住在山洞里的人迁移到河谷地带。张国述曾经冒着从悬崖坠落的危险,靠绳索等复杂的工具进入山洞考察,山洞里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遗迹,是了解洞穴居生活方式的证据。
  
巴文化自源文字的期待
  寻找一种文明的古文字有两种方式,一是等待考古发掘,类似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另一种方式是对古代语言和古代文字的重建。后一种方式需要对目前存在的各种方言、民族语言和图符进行充分的调查、整理和分析,弄清这些图符后面的语言,然后比较不同地方的图符,构拟早期可能的语言和文字系统。最后再看这些文字系统所反映的现象是否和史书记载有关联。宣汉祭司语言文字为巴文化区域古代语言和古代图符的重建提供了可能的切入口。
  巴文化如果有自己的自源文字,巴文化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明起源地,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很大的难度,还需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如果材料最终受限,这个目标不一定总能达到。尊重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原则。重要的是,由于宣汉祭司文字、祭司语言的独特性,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配合罗家坝遗址的考古研究、巴蜀图语的研究和大巴山古盐道的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对以罗家坝为核心的川东北一带的语言和文化及其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描述,这样的描述不断累积起来,整个巴文化乃至巴蜀文化的形成过程就会越来越清楚,甚至可能为夏文化的研究提供线索。史书多次提到夏禹兴于西羌,联系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罗家坝遗址、巴蜀图语、古彝文、宣汉祭司文字在巴蜀的出现,不排除早期夏文化可能和早期巴蜀文化有某些渊源关系。
  目前,宣汉祭司语言文字和宣汉盐茶古道急需抢救和保护。
  
参考文献
  邓少琴,1983,《巴蜀史迹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
  段渝,1991.3,《巴蜀古文字的两系及其起源》,《成都文物》
  冯广宏,1992,《岣嵝碑巴蜀文试析》,《四川文物》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专辑
  冯广宏,2004.1—2005.2,《巴蜀文字的期待》,《文史杂志》
  李复华、王家?,1987,《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李学勤,1987,《新都出土的蜀国青铜器》,《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刘英,1983,《巴蜀兵器及其纹饰符号》,《文史资料丛刊》第七辑
  蒙文通,1993,《古族甄微》,巴蜀书社
  钱玉趾,1988.6,《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四川文物》
  孙华,1987,《巴蜀符号初论》,《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佟柱臣,1990,《巴与蜀考古文化对象的考察》,四川大学博物馆、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编《南方民族考古》第2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佟柱臣,1991.11,《中国夏商王朝文明与方国文明试论》,《考古》
  童恩正,1979,《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
  卫聚贤,1941—1942,《巴蜀文化》,《说文月刊》3卷第4期(1941)、第7期(1942)
  熊传新,1983,《湖南发现的古代巴人遗物》,《文物参考资料》第7辑
  徐中舒,1959.2,《巴蜀文化初论》,《四川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社编著,2018.9,《宣汉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
  
研究基金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语言变异与接触机制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言关系字专题研究
  
作者简介
  陈保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刚:《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辑
  张国述: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罗家宽:画家、书法家,中国华夏画院院长
  欧德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甲骨文书法家,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翰鸿画院副院长
  夏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副总编辑,首席记者
  
致谢
  本次调查得到宣汉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尤其感谢以下几位先生所做的具体工作:
  张升国:宣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姚启进:宣汉县文广新局局长
  张碧军:宣汉县文广新局副局长
  王尚元: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李明模:土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饶庆发: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理事
  文先志: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理事
  廖运政: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理事
  王有顺: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理事
  周璐玲:宣汉土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曹 松:宣汉文广新局干事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