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17
——记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郭增军
□ 干思思
“我国中药资源共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为11146种。”当谈及我国中药资源时,郭增军脱口而出。
他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间药研究数十载,对陕西中药资源的种类已经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承担相关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多部专著和上百篇科研论文,对陕西民间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然而,他却从未忘记从事药物研究的初衷:“一定要做出一些可以真正解除人类病痛、为全社会造福的科研成果!”正是抱着这份坚持与笃定,多年来,郭增军坚守在中药资源调查、质量标准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分离分析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阵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带领团队冲锋在前,勇当科研战场上的“排头兵”。
偶遇药学 情之所钟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其中最大的功臣当属青蒿素。青蒿素是一种从青蒿等天然药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后期再经过合成、结构改造而获得。中药和民间药一直以来因其成分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在国际上的发展和普及,而自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以来,我国对天然药物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这也正是从事药学研究多年的郭增军最希望看到的场景。
如今,回想当初,郭增军与药学结缘也算是一种意外的巧合。当时在选择本科专业时,他正处在流行“分配”的年代,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郭增军进入原西安医科大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并与药学相识。本以为会有些“无聊”的大学生活,却在认识了多种多样的药材后逐渐变得有“色彩”了。“我了解了很多不同种类、不同作用的药材,也通过经常上山采药,对各种药物的形态、治疗效果有了清晰的认识。”有了兴趣做支撑,郭增军瞬间感到动力满满,本科毕业后,因成绩优异,郭增军便留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随着对药学研究的逐步深入,郭增军的研究方向也发生着变化。本科与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以传统生药学为主,进行药物形态、质量等方面的探索。到沈阳药科大学读博之后,郭增军不再局限于药物“外在”,而是深入其“内心”,转而研究药物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等。“我的药物研究可以说是从药物的形态到物质基础,再到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这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郭增军说道。
多年积累 蓄势待发
在药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令郭增军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药用植物这门课程。那时,他常常要跟随老师到大山深处采集药材、考察药物。即使后来从学生转变为老师,郭增军也没有忘记这份职责,继续带领学生重走自己当年的求学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山路上,郭增军为自己在药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深知,科学研究的发展不能拘泥于眼前,要向着更长远的目标前行,还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去展望。为此,在完成药物形态、质量等偏重基础的研究后,郭增军开始放眼临床应用,尝试对药物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而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2006年还在读博士的郭增军远赴美国普渡大学药学院访问学习。“我在普渡大学主要从事抗癌药物筛选与物质基础等研究,正好与我当时的研究想法十分契合。”郭增军表示。
尽管来到普渡大学以前,郭增军就已经在药物活性成分研究上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药物这个“老熟人”又让他重新产生了“新鲜感”。同样的研究内容,为何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郭增军逐渐找到了答案,在他看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实验条件是研究成功道路上必备的奠基石。“来到普渡大学以后,我发现进行同样的研究,由于国内条件欠缺往往很难成功,而我到普渡大学后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在国内难以突破的研究。”找到了存在的差距,郭增军并没有灰心,反而还坚定了信心和决心,力争用自己的力量去提高设备先进性、改善实验环境,并做出真正贡献于中草药发展的研究成果。抱着这份决心,郭增军开始深入药物内部,率先对药物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他表示,如果能将我国药物分门别类地集合在一起,药物种类、疗效都会一清二楚,而且有助于对药物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服务于临床,这将是一件对天然药物研究和应用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可药物多如满天繁星,整理起来并不容易。郭增军以小见大,先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家乡——陕西省。他提到,陕西是民间药的重要发源地,大多数人对民间药物的了解一直都来自于口口相传,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整理。经过多次走访民间草医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郭增军勇挑重任,首次将散在民间且广泛流传的以“七”字为俗名的137种中草药进行了系统整理,成为陕西民间药资源整理第一人,并出版了《陕西七药》一书。
随后,他还相继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牛七及同属‘七药’中新酰胺生物碱的分离、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以及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民间药品种系统整理及评价研究”等课题,成功建立了从天然药物分离纯化活性成分的系列方法和技术,制定了相关品种的质量标准。有了研究基础,郭增军更加得心应手,他又从取得的一系列相关药物品种入手,继续研究这些品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陕西七药及相关品种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郭增军先后承担各类科研基金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及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药典委及陕西省卫生厅科研项目等;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西安交通大学自然科学奖等多项荣誉;发表科研论文115篇,其中SCI收录36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除了《陕西七药》,他还主编出版了《中草药识别手册——西北地区分册》《新药发现与筛选》等专著,以副主编及参编身份出版了《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鉴别及开发利用》《现代药物分离与分析技术》等多部本科及研究生教材。
薪火相传 踏实教学
薪火相传,方能生生不息。当前,现任教育部药学类教指委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药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草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七药资源及抗肿瘤重点研究室主任等职务的郭增军,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但除了注重科学研究,他也没有忘记对科研的传承。为此,他着力培育优秀人才,时刻准备为药物资源研究储备“人才粮库”。
在郭增军眼里,没有不成才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因此,一方面他特别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性,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论基础与知识架构因材施教,而不是囫囵吞枣都教成同一个模式。另一方面,他也很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研究时我总是让学生先发问,在遇到难题时也会先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郭增军认为,这种科研中的独立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在遇到问题时就全权依赖于老师。在他的指导下,博士生薛璇玑荣获首届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
如今,科研单打独斗的历史早已过去,团队合作显得极为重要。郭增军虚怀若谷,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和青年教师们,更为药学新手们留有充分的研究空间,使其能够发挥自身特长,在团队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共同协作,相互配合。
发挥所长,做有用的科研。这是郭增军长久以来的心愿,未来他也仍会心怀这个目标,传承交大人的西迁精神,与团队奔跑在科研逐梦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