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24
□ 卫婷婷
现代医学诞生至今仅百余年,而在过去的上千年岁月里,华夏民族是在中医药的滋养下绵延生息的。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医书,再到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创造性地提取青蒿素,从古至今中国人从未放弃过对中医药的探求。无论是止血安胎的阿胶,还是能活血化瘀的红花,抑或是平易近人的枸杞与芝麻,本草的力量不仅仅是“治已病”,更可以通过滋补养生、调节气血阴阳达到“治未病”的效果。医药古籍中云:“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清晰地揭示了医生、疾病、药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医生要不断精进自己的医术,以达到济世救人的目的。
中草药成千上万,常用中药就有600多种,活血化瘀中药有几十种,具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所治病证涉及内、妇、外、伤各科,是广大人民群众常用的中药。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药材创新药物成分研究所所长熊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川产活血化瘀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作为医药人,熊亮一直坚守匠心,力争将传统中药研究发展下去,他相信中医药研究在现代一样大有可为。
寻善治之药,探“天人之道”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虽然不是医药世家出身,但是熊亮从小就对医药学非常感兴趣,高中时化学成绩也很好,所以大学填报志愿时,他想都没想,填报的大部分都是与医药学相关的专业。最后,熊亮被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录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医药学的殿堂。“虽然当时主要以系统性学习药学为主,但是也接触了许多中药学知识,为以后中药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熊亮说,大学期间他在课余时间喜欢读中医药典籍,别人觉得晦涩难懂的古文,他却觉得非常有意思,每次参透一句经典的含义、一味中药的用途、一个组方的原理、一种配伍或炮制的意义,都让他很有成就感。中药知识学起来很玄妙,一味药与一味药配在一起,出现很多变化,这更使他痴迷于中医药的博大精深、玄妙无穷。
兴趣使然,熊亮决定由“西”转“中”,探寻中医药的奥秘。保送硕士后,熊亮主要开展中药制剂及质量标准化研究,科研能力得到了系统性的训练,真正开始步入中药科学研究的门槛。7年的中医药学习,也让熊亮意识到神奇的中药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的谜题,尤其是一直被西方所诟病的有效成分不明。因此,他选择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攻读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以学习更多先进的现代技术,尽可能地解密自己向往中的中医药世界,记不清多少次废寝忘食、熬更守夜沉浸在中药成分研究中,心中的那份执着支撑着他在实验室简易床上睡过一个个晚上。博士后进站期间,熊亮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中药抗耐药菌的研究,通过大量筛选发现广藿香油具有显著的抗细菌和真菌及抗炎作用。就此熊亮对广藿香油的大生产提取工艺与设备、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进行系统研究,并对兽药广藿香油注射液进行开发研究。由于熊亮对广藿香油做出的突出研究成果,他荣获了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
博士及博士后期间,熊亮不但在研究能力上得到了质的飞跃,而且在导师高尚的科研素质和严谨的科研态度熏陶下,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作风和价值观。丰富的研究内容不仅为熊亮今后的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他对中药的奥秘充满了探知的欲望。
与团队合作,研“活血”川药
中药有很强的地域性,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且四川正是活血化瘀药的宝库。所以熊亮选择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对活血化瘀药进行深入研究。先后重点开展了“经产良药”益母草治疗月经不调、产后出血与产后复旧不良的研究;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治疗偏头痛和痛经的研究;姜黄与莪术活血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研究;山莨菪防治脑卒中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红花治疗痛经的研究等。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资助下,熊亮对益母草持续了多年的研究。益母草早在《诗经·王风》中就有“中谷有?,?其乾矣”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葛洪《肘后方》谓其“治一切产后血病”。历代医家和本草学家将其尊为“胎产圣药”“经产良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物碱及肽类成分研究益母草缩宫止血的药效物质基础”中,熊亮和团队采用“动物离体子宫模型—在体子宫模型—流产动物模型”的系统评价手段,证实了益母草生物碱显著的缩宫止血作用;利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手段,获得了250余个成分,发现了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环肽、吡啶衍生物等一系列收缩子宫的生物碱,阐明了主要药效物质;利用药物流产所致豚鼠子宫模型,进一步探索了益母草生物碱缩宫止血的机制。其成果为益母草及其制剂临床治疗产后出血提供了更多依据,也弥补了目前益母草治疗产后出血临床研究多而基础研究不足的问题,而且促成了团队与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产学研结合,对独家品种益母草注射液治疗产后出血开展系统且深入的研究。
在上述基金的基础上,熊亮认为益母草作为在经、带、胎、产多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的中药,缩宫止血只是药效的一部分。产妇分娩后将面临子宫复旧、伤口愈合、组织修复、生理周期恢复等,从而提出了益母草祛瘀生新—促血管生成的假设,并创新性发现了益母草生物碱显著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随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进一步资助。熊亮和团队将应用现代色谱和波谱技术追踪益母草促血管生成的生物碱成分;采用HUVECs细胞和血管荧光斑马鱼模型研究促血管生成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活性成分对关键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益母草主要生物碱促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路。此外,熊亮在益母草治疗月经不调和痛经方面也进行了系列研究。
除了益母草研究,熊亮在其他多种川产活血中药研究中,也取得突出成果,例如,首次提出并证实生物碱是川芎“上行头目、下达血海”治疗偏头痛和痛经的药效物质,发现活性显著的新颖苯丙胺类成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创新药物研究;发现同属不同种药材姜黄和蓬莪术不同的活血功效和作用途径,阐明其活血效力差异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本质。熊亮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论文51篇;出版著作5部;获得授权专利11项;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鉴于在专业方向上的突出成果,熊亮入选了四川省首届“万人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四川省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
出色的科研成果与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所长的熊亮在团队建设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我希望可以打造一个运转高效的科研团队。”2017年建所之初,熊亮就从提高团队凝聚力、构建多元化结构团队、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三方面入手打造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药材创新药物成分研究所。为了使团队内部能有良好氛围,所里经常举行团队活动,这有利于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团队成员均具有较高的团队意识,相互之间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相互间懂得分担和分享。同时,熊亮重视团队内部形成合理结构,研究所拥有多学科研究人才,相互支持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管理制度上,研究所内部具有明确的经费使用、成果署名、绩效分配等相关管理制度,且无论是研究方面还是其他事物都有明确且合理的分工,一切井然有序,其乐融融。
在未来,熊亮和团队将更加关注与活血化瘀药相关的中医优势病种,密切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开展系统且深入的活血化瘀中药研究。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熊亮表示将继续为中医药事业无私耕耘,传承发展,让中药在世界医药领域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