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给地球“拍照”的人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26

——记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总工程师杨清华及其团队
  
□ 李晓文  宋 洁

  
  
  “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对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适应全球一体化形势,满足‘走出去’的技术需要,国家积极深化改革,所以,我们也琢磨着能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相关的生态、地质环境变化及矿产资源分布状况调查工作,利用最新的遥感技术手段从国家和企业的境外发展层面提供帮助。”杨清华说,从单一勘探元素走向综合化调查,由针对区域信息到面向全球资源、环境的遥感研究正是时势所需。
  从事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30多年来,他自20世纪80年代接触遥感事业开始,便紧跟时代需求,本着公益性科学研究、用产品切实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则,一路向前。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规划、“一带一路”倡议,他曾深入三峡地区、新疆腹地参与遥感地质灾害和矿产资源调查,较早地利用遥感技术手段进行全国土地监测,也在原“863”计划、科技合作项目等支持下,带领团队同国家对外发展、企业境外投资一起“走出去”,打破传统遥感数据搜集的疆域界限,首次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遥感信息采集。
  21世纪以来,遥感技术与应用作为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了更为精确的发展需求。以杨清华为首的一众科研人员也顺势而行,与多家技术单位强强联合共同托起一项覆盖全球1.49亿平方千米土地,象征着专业性、综合性的技术研究——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他们用影像绘出七大洲207个国家的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信息,为我国境外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之所需,研之所求
  新时代、新格局,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迫切,尤其当我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倡议提出,全球地质矿产资源分布、气候环境等信息有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在我国主动开拓世界资源市场的过程中,境外地质矿产和资源环境等数据收集环节的薄弱,也就意味着国家对外工作部署和决策失去了支撑性的依据,丢失了开展全球化工作的主导权和选择权。
  “在境外地区进行矿业投资,摸清资源状况和开发条件已是当务之急。”在杨清华看来,只有真正掌握全球矿产资源配置和生态地质环境变化,才有可能降低境外矿产资源勘查风险,保障国家和境外投资企业决策的正确性走向。
  为此,杨清华作为团队负责人,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级地勘单位及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整合,通过制定统一标准促进整个团队科研与生产结合思维的形成。考虑到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不同需求,他们还在全球背景下分阶段、分层次,以全球、大洲为单元针对重要成矿带开展遥感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解译与综合研究。“传统作业方式为零星的散点式,这次我们通过统一组织、统一思路、统一方法逐步实施的原则,构建了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不同尺度卫星遥感‘一张图’平台。以相对较少的投入快速把全球尺度的资源矿产信息采集、集合,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全方位扫描、迅速提取。”
  全球不同尺度地质矿产资源环境遥感“一张图”平台,为全球基础地质背景研究、国家对外技术交流和“走出去”信息需求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杨清华团队依托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平台,联合吉林大学、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遥感中心等国内10多家专业遥感机构,以国家对境外的地质信息需求为导向,克服地域广阔、找矿难度大、工程复杂等难题,凭借可靠性、创新性强的遥感地质勘探成果保障了国家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的精准度和资源投资利益。与此同时,将数据作为长远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他们也帮助国家和企事业解决了“走出去”、“去哪里”、“干什么”、“如何干”和“安全保障”等难点,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赢得国际资源话语权、全球合作谈判定价权。
  
创新为基,研产并进
  在全球1.49亿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展开一项系统且完备的地质矿产与资源遥感勘察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掌握科学研究、产业开发、技术投入的需要是一回事,切实推进研究任务进程又是另一回事。
  对杨清华团队而言,形成适合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解译工作的技术标准、技术体系和技术队伍组织模式,代表着运行机制和技术体系的一次大革新,但这还远远不够。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勘探,他们触及范围之广,将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和构造等地质矿产和碳酸岩、植被等生态因子全部进行解译,形成了全球覆盖的1∶500万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专题系列解译图件,建立了相关解译内容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他们进一步筛选并推动1100万、1∶25万等遥感地质矿产解译,对全球断裂构造、推覆构造与造山带、火山机构、陨石坑等遥感影像特征及其成矿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同时还促进了沉积型铜矿床等9类典型矿床全球遥感找矿模型的成形。
  结合成矿背景和一系列遥感地质矿产解译成果,杨清华带领团队首次从遥感角度对全球成矿影像单元或影像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从成矿规律及地质遥感特征综合分析,陆续圈定47个成矿影像单元、73个找矿战略选区,为在全球地质资源中“大海捞针”的找矿模式进一步缩小范围。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国产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了丰富的地层岩性、构造和矿产信息,让技术、数据和设备一同走出国门。团队骨干王梦飞、付长亮等跑遍亚洲、欧洲、非洲、南美、北美和大洋洲,将地质与构造单元解译和成矿预测分析卫星解译数据进行实地比对验证,乃至形成精准的一系列专题图件。他们将境外控制点少、区域大面积使用无前期工作基础等难点逐一击破,用技术创新、数据更新、系统革新全面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事业单位全球化发展。
  1项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50余份技术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成果编入《“一带一路”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图集》,该图集得到中央领导人重要批示,并分发到相关部委参考,为原国土资源部“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他们还多次参加“境外矿产信息发布与矿产勘查论坛”并发布成果,为全国400余名境外工作企事业人员讲课,为20多家“走出去”企事业单位提供成果服务。他们的工作被全国遥感应用协会评价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遥感事件之一,被中国地质调查局授予2015年度地质科技奖一等奖,也被原国土资源部授予2017年度国土资源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在进一步的规划布局当中,杨清华表示,会加强人才团队建设,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遥感地质调查需求;打破技术格局,力争在两三年内实现陆地重点区域及海域的全天候监测;发展卫星监测手段,促进全球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动态监测的落实;开展热点岛屿与两极遥感环境地质调查和相关研究一张蓝图绘到底,杨清华和他的团队时刻在路上。
  
专家简介:
  杨清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时担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首席专家、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务。从事微波遥感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遥感地质找矿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研究与应用,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主持国家“八五”“九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5项、原“863”项目2项,国家发改委、原国土资源部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5部。曾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2016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优秀地质人才。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