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26

天文学家捕获首张黑洞照片
  4月10日,通过协调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宣布已经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EHT是一个通过国际合作而实现的、由8个地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测阵列,主要通过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来捕捉黑洞的图像。
  《天体物理学杂志通信》于4月10日以特刊的形式通过6篇论文发表了这一重大结果。该黑洞图像揭示了室女座星系团中超大质量星系M87中心的黑洞。该黑洞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质量为太阳的65亿倍。
  EHT把地球上的望远镜“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所达到的灵敏度和分辨本领都是前所未有的。百年之前,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由此得到了首次试验验证。如今,作为多年国际合作的结果,EHT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宇宙中最极端天体的新手段。来自天体物理中心哈佛大学及史密松宁学会的EHT项目主任Sheperd S.Doeleman说:“这是一项由2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的非凡的科研成果。”
  这一激动人心的成果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天文大科学中心(CAMS)的支持,CAMS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共同建立。“对M87中心黑洞的顺利成像绝不是EHT国际合作的终点站。”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研究员说,“我们期望,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EHT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结果。”
  
我国首次发布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
  这一报告由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根据对全国2766家公立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的调查,2017年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合同项数均增长迅速。合同金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66%;合同项数为9907项,同比增长34%。与此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也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显著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22万元,同比增长约24%。同时,转化合同收入超过1亿元的机构达到31家,同比增长55%。
  随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的逐步落实,各研究机构、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活跃,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报告统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大幅增长,2017年达47亿元,同比增长24%,政策红利显著释放。
  报告也指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既有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有承接企业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还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等。
  
中国学者发现新型红外隐身材料
  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一种红外隐身材料,这种新材料坚固、轻便、可折叠,可以在不需要额外能源的情况下躲过红外探测仪的“法眼”,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现有的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常是改变目标热辐射特性,但这些隐身材料大多有耗能持续、应用范围窄、反应慢等不足。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想要发明一种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温度,且不需要额外耗能的红外隐身材料。他们首先制造了一种坚固但柔软的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这种薄膜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将这种薄膜用相变材料聚乙二醇浸泡并进行防水处理,就得到一种轻薄、坚固、柔韧,但红外隐身性能优异的复合新材料。
  由于纳米纤维气凝胶薄膜本身是一种良好的绝热材料,而聚乙二醇受热时会储存热量并软化,凝固时又释放热量后重新硬化,在模拟太阳光照下,覆盖目标物的复合薄膜可以从太阳吸收热量,达到抑制升温的目的,就像周围环境一样,使目标物体对红外探测仪“隐形”。当夜晚来临,薄膜又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以匹配周围环境。此外,选用合适厚度的气凝胶薄膜覆盖在发热目标与相变复合薄膜之间,也能做到让发热物体“隐身”。
  这种新材料不仅可以用于红外隐身,还可以用作电子隔热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上。
  
我国化学领域面向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创刊
  4月7日,从中国化学会了解到,中国化学会独立出版的第一本国际化学术期刊CCS Chemistry于4月正式发行创刊号,该期刊旨在刊载变革性研究成果,成为化学领域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CCS Chemistry定义为钻石开放获取,即免费阅读和免费出版,不收取订阅或提交费用。目前,随着创刊号的推出,杂志的网站也已经开放。
  CCS Chemistry的主编和常务副主编分别由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和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担任,副主编包括多位国际、国内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期刊的顾问编委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内知名院士。
  据姚建年介绍,中国化学会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一员,拥有6万多名会员,并与国际其他化学组织合作,促进化学学科发展。他迫切希望通过推出中国化学会自己的旗舰学术期刊来扩大中国化学学科的影响力,与国际化学同行分享最前沿和最具变革性的化学成果。
  常务副主编张希则认为,这本学术期刊将是一个能为全世界的化学家提供发表他们最好研究成果的平台,通过免费阅读和出版,将能够鼓励和推动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加强中国化学与国际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中国化学会是我国化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团体,代表我国化学学科加入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ACS)等7个国际组织。据了解,中国化学会还将陆续推出系列国际化期刊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以期更好履行其作为化学领域重要学术团体的使命。
  
生命应对基因无义突变的分子机制获破解
  生命进化出来许多应对基因突变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遗传补偿效应”。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界对遗传补偿效应怎样起作用的分子机制却知之甚少。
  近日,《自然》在线报道了中国科研团队在遗传补偿效应分子机制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团队首次揭示出基因补偿效应是由携带提前终止密码子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所激起,由无义突变mRNA降解途径(NMD)中的上游移码蛋白3a(Upf3a)参与。同时,揭示出同源序列核酸是上调补偿效应基因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研究证明补偿效应基因转录水平的增加是由于补偿基因启动子区域组蛋白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所引起。该研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15年,该课题组发现,一个影响斑马鱼肝脏发育的钙调蛋白酶(Capn3a),用不同方法敲低这一基因时会出现小肝脏表型,而敲除遗传突变体肝脏发育正常。此后,课题组继续对斑马鱼开展大量对比试验,通过构建钙调蛋白酶基因的不同突变体,发现只有无义突变才能激活遗传补偿效应,并且是通过提高与变异基因序列同源的家族基因表达来进行的。
  基于已有的NMD途径,课题组另辟蹊径,把Upf3a敲除,Capn3a突变体肝脏就变小了,补偿的同源基因表达也下降,遗传补偿效应消失。因此得出结论,机体应对无义突变,其中Upf3a是诱导遗传补偿效应的重要“中介”。
  遗传补偿效应并不是斑马鱼独有的现象,在小鼠、拟南芥等模式生物中也存在。《自然》杂志评审专家表示,这是一个具有潜在广泛意义的非凡故事。正如作者指出的,引入无义突变可能是治疗存在补偿基因的遗传病的一种临床途径。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