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2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两会开在春天里,昭示着繁荣发展的春天。今年两会特别关键,会上,多位来自科技界各行各业的代表和委员们纷纷踊跃发声,一幅“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让我们聆听2019年两会上他们带来的“春之声”。
郝芳代表:发挥高校智力优势 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高校首先要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来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郝芳代表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新产业的发展、新业态的出现以及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期待。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在强化已有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学校正在加快学科拓展和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新工科专业,早日实现能源学科领域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以适应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郝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窦贤康代表:科技创新需厚植基础
厚植基础需要加强对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我认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基础科学研究薄弱。需要我们针对基础研究的薄弱环节,给予重点基础学科更多倾斜,持续加大投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制定基础科学领域科研政策,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我相信通过实施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自主权和课题选择权等举措,能引导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做研究,从而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刘庆峰代表:将人工智能融入基础设施建设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人工智能已经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初步融合,在民生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人工智能已从概念阶段进入典型应用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也将大大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速度,助力社会进步与升级。作为企业,我们更希望在国家的支持和统一部署下,让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真正落地生根。今年的两会,我再次带来了关于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建议,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加快确立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资方向,同时加强行业落地,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战略的生根发芽,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同时也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智慧便捷。(刘庆峰,科大讯飞公司董事长)
包信和代表:以科教报国为育人内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走过的每一步,都和祖国的发展血脉相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忠诚。教育和培养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弘扬和传承,科学家自身的科研成果更是家与国最好的融合,是责任感的结晶。中国科大坚定不移地将国家急需作为学校发展的最高目标,把科教报国作为人才培养的精神内核,引导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饶子和委员:筑牢“地基” 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
建议从国家层面就基础科学的发展进行调研,凝练出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所需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重塑国家基础科学体系,筑牢“地基工程”,组建基础研究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提出未来10年—20年基础研究的总体规划建议。同时,要坚持分类发展、科学布局,不硬性要求从事转化研究,鼓励部分科学家专心解决源头问题。要集中力量,确保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建立基础研究“国家队”。(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市科协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
潘建伟委员:要尽快实质性地启动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
尽管目前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在部分方向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及组织均已启动了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建议我国在量子信息等领域实施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国家实验室等战略决策。(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葛均波委员:实现病有所医 减轻患者负担
党和政府始终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到要“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为此,我曾提出“1120”计划,呼吁发生心肌梗死后要迅速拨打120,同时呼吁心肌梗死发病开始120分钟内完成梗死血管开通,大幅降低死亡率。这一切的实现,正是建立在70年来我国医疗设施、医学水平、健康理念不断升级的基础之上。(葛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严纯华委员:权衡利弊得失 增强自身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社会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比如评价标准不够精准、人才培养中心职能不突出、高层次人才竞争存在无序化现象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双一流”建设中还需处理来自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多重关系。必须以统筹两个“一流”为根本,以增强自身优势为关键,科学预见形势发展和风险挑战,善于整合各方力量,既宏观统筹,又抓实抓细;既久久为功,又重点突破;既增强优势,又补齐短板;既立足自我,又交流互鉴。(严纯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
杨卫委员:期刊联盟可否扭转“西强东弱”局面
中国期刊在质量上,与国际上知名期刊的鸿沟正在扩大,期刊市场“西强东弱”的局面,亟待从国家层面上加以解决。在国际期刊市场上,单打独斗早就不行了,但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是研究机构或高校主办,单就实力和运营方面,根本没法和国际化的期刊巨头相提并论。期刊集团的扩张和期刊平台的拓展,拉大了期刊市场的东西方鸿沟,特别是期刊的数字化,让审稿、发稿更为便捷。一些巨型期刊覆盖所有学科,论文容量巨大不说,还涵盖数据库等功能。杨卫说,他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提案建议国家层面加以统筹推进,以期刊联盟的方式,打造国内大型期刊平台。(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