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26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提前启动冷试
  4月27日10点07分,随着现场总指挥一声令下,“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一回路水压试验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该机组提前50天启动冷态功能试验,由安装阶段全面转入调试阶段。
  冷态功能试验是核电厂大型综合专项调试试验,主要目的是验证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及其辅助管道在高压下的各项性能,并在各个压力平台下进行主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相关试验,是对整个反应堆性能的第一次全面考验。
  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采用18个月换料,电厂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创新性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系统、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完全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实现了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统一、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平衡、能动和非能动的结合,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第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在建的海内外四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是全球唯一按照进度计划建设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项目。目前,海内外“华龙一号”工程建设各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安全和质量处于良好受控状态。“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各项节点均按期或提前实现。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
  4月26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首批探测器投入科学观测。此次投入科学观测的探测器包括由900个探测器单元组成的、灵敏面积达22500平方米的一号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两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180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和80个缪子探测器。
  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是LHAASO阵列的主要科学设施之一,每天都能够对60%以上的天区进行一次扫描,而且不受日、月、星光及天气条件的影响,实现全天候的观测,每年将探测到5万亿个宇宙线事例,获取4PB以上的观测数据。
  由于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较慢,一些宇宙射线粒子进入水中时会出现比光速快的现象,并产生冲击波,发出的辐射会令水分子发出蓝紫光。探测器通过探测到这些蓝紫光来捕获宇宙线粒子信息。基于观测数据,此次投入观测的一号阵列就可以在伽马暴高能辐射探测、银河系外耀变源探测与观测、银河系内伽马射线源的深度观测等方面与国际同类实验展开合作研究。
  按照设计规划,整体工程将在2021年建设完成,装置正式运行后将在1000亿到50万亿电子伏特的能区开展伽马射线源的巡天普查,在50万亿到1拍电子伏特以上的能区对伽马射线能谱进行精确测量,二者均将达到1%蟹状星云伽马射线辐射流强的高灵敏度,并对50万亿到1000拍电子伏特的宇宙线能谱进行精确测量。
  
“西风模态”解释区域气候变化现象
  我国科学家创造性提出的“西风模态”及其形成的物理机制,对当下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现象提供了解释。
  近几十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整体变得干旱,甚至遭遇数十年不遇的旱情,季风边缘区的降水显著减少,使得华北水安全和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而与之相反,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增加、湿度增大,新疆一些尾闾湖泊面积普遍扩大,许多干涸的沙漠化湖床重新形成湖泊,气候环境有向好发展趋势。科研团队提出的“西风模态”不仅能指示这种区域变化差异,而且可从物理机制上解释其发生原因。
  原来学界认为我国西北干旱区的降水主要由西风控制。但通过研究发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对西北降水也有重要影响。而且,当华北地区偏干旱时,西北地区偏湿润;而当华北地区偏湿润时,西北地区偏干旱。由于受北半球中纬度环流异常的影响,在印度季风偏弱的情况下,来自阿拉伯海的水汽可以输送到我国干旱地区,使得这些地区降水增多,从而造成了新疆气候环境向暖湿转型;而华北地区同时也受到印度季风影响,当印度季风减弱,水汽减少,降水就减少了。
  区域环境变化及其影响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我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推动了对亚洲气候环境空间分异的认识,为干旱区未来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整治提供了科学支撑。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地学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
  
我国有效发明专利量居世界第三位
  4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十年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大国。10年来,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8.4万件增长至135.6万件,居世界第三位。有效注册商标总量从235.3万件增长至1492万件。著作权年登记量从15.9万件增长至274.8万件。我国知识产权的质量也稳步提高,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优良植物新品种等持续增加。
  报告指出,我国基本建立起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为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全面强化,保护力度和及时性不断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正在形成“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格局。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18年3月,全国76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总量超过15万人。主营业务为知识产权服务的机构超过2.6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另外,我国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与交流机制、重要双边机制不断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与全球6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多双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与50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成员国建立正式合作关系。2007—2016年,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累积达1705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十大计划推动航天技术广泛应用
  4月24日,在长沙举行的2019年“中国航天日”启动式暨中国航天大会开幕式上,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提出将展开“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研究任务”等十大行动计划。同时,中国航天基金会新设的钱学森杰出贡献奖和航天重大项目奖,也在会上颁发。
  《中国航天助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声明》中写道,我国航天将持续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更好地推动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在未来持续推动航天技术更广泛深入的应用,为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实践,我国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包括: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研究任务;建设空间信息走廊,促进卫星资源开放共享;推动空间技术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业、农村金融等领域广泛应用,助力精准扶贫;支撑远程医疗、疾病防控、远程教育,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做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综合评估和灾后重建等减灾防灾工作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撑;落实《巴黎协定》,利用卫星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与研究,提升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开展大气、水资源、生态和海洋的环境监测与评价;支持商业航天发展,推广卫星应用,促进航天技术转移转化,打造“航天+”产业;利用卫星技术开展红线监测,支持智慧型政务、交通、社区建设;持续开展航天教育、技术培训和航天科普等。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