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科教新闻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科学家发现蜂刺毒素可杀死艾滋病毒

  美国科学家日前宣布,可以利用在蜂刺毒素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毁灭艾滋病毒,防止艾滋病传播,但又不伤及周围正常细胞。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经长期研究发现,蜂刺中的化学物质蜂毒肽可以刺穿艾滋病毒的保护外层,毁灭艾滋病毒。科学家们把这种毒素注入纳米粒中,上面配有特制的“缓冲器”,使之能够弹离正常细胞,从而避免伤及正常细胞。当较小的艾滋病毒与它们接触时,会从缓冲器之间滑过,遭到毒素攻击。科学家们认为,它有可能是开发遏制艾滋病毒猖獗传播药剂的重要步骤。医生们还认为,可以进一步开发纳米粒子,尝试杀死肿瘤细胞。
  

克拉玛依首次发现剑龙足迹化石

  中国首例剑龙足迹化石日前在新疆克拉玛依魔鬼城景区附近被中外古生物学者发现。学者们推测,这批足迹应属于一个新物种——乌尔禾剑龙。1973年,著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曾在新疆克拉玛依乌尔禾白垩纪早期地层中发现过剑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乌尔禾剑龙。可学者们一直没有找到剑龙足迹的化石。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对准噶尔翼龙的足迹化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邢立达、教授张建平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等学者在《白垩纪研究》上发表了该成果。著名足迹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加斯?帕米兰教授如此评价这次发现:这是最晚期的三角足迹之一,这对研究当地以及亚洲地区的古生物地理分布、古环境复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诱发干眼症原因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作为干燥综合征代表性症状的干眼症与泪腺内细胞变化有关。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症状除了干眼症之外,还有口腔干燥症等。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牟田达史率领的研究小组说,他们破坏了实验鼠泪腺中遏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后,作为免疫细胞的淋巴细胞就被激活,眼睛周围开始出现慢性炎症,眼泪的分泌量减少,出现了与人类干眼症相似的症状。研究小组给这种实验鼠的眼睛投放遏制细胞死亡的药物后,结果泪腺的炎症消退,眼泪的分泌量也开始增加,逐渐痊愈。牟田达史说,实验结果显示遏制细胞死亡的药物对于治疗干眼症有效,这将对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新型转基因西红柿具有“好”胆固醇功能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型转基因西红柿,食用后能产生可以模仿“好”胆固醇功能的肽(也称缩氨酸)。小鼠实验证实,喂食这种冻干的西红柿后,其炎症和动脉中的斑块聚集都有所减少。这种西红柿可制造一种被称为6F的小肽,能模仿高密度脂蛋白(即“好”胆固醇)中的主要蛋白——载脂蛋白A-1(apoA-1)的功能。
  此前的动物模型研究还显示,apoA-1模拟肽可能对老年痴呆症、卵巢癌、结肠癌、糖尿病、哮喘以及其他疾病都有一定疗效。论文高级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主管艾伦?福格尔曼表示,如果动物模型研究结果也适用于人类,那么食用含有apoA-1相关肽的转基因食品有可能帮助改善这些病况。这种肽可以通过注射或纯化的药丸形式作为药物使用,但当它成为一种植物果实的一部分,作为食物使用时,可能比药物更易吸收。
  

日本研究人员成功消灭肿瘤干细胞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基因操作可以使化疗药物更易发挥作用,杀死癌细胞。这一发现或促进开发出根治癌症的治疗方法。肿瘤干细胞被认为在体内处于几乎不增殖的“休眠状态”。化疗药物虽能遏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对干细胞却难以发挥作用。即使化疗后肿瘤看起来已经消失,但只要残留少量干细胞,就会导致癌症复发和转移。日本九州大学教授中山敬一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肿瘤干细胞中一种名为“Fbxw7”蛋白质能够遏制细胞分裂。他们对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实验鼠进行基因操作,使肿瘤干细胞无法再制造这种蛋白质。中山敬一说:“如果开发出阻碍这种蛋白质发生作用的药物,同时与化疗药物并用,就有望根治癌症。”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癌细胞》杂志网络版上。
  

海底万米也有原始生态系统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09万米的海底泥沙中,原始微生物非常活跃,这表明那里存在适合贫营养环境的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发现,在“挑战者”号海渊堆积的泥沙中,有很多氧被分解,氧的消耗量相当于深海平原海底的近2倍;海渊中能够成为微生物食物的有机物也非常多;那里生息的原始古细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是深海平原海底的近7倍。根据上述现象,他们认为生活在“挑战者”号海渊中的微生物非常活跃。它颠覆了“越是深海生命活动越少”的传统看法。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研究员北里洋指出:“这个发现有望促进弄清生物在极限环境下如何生存,从而有助于解开生命的起源。”研究人员准备今后继续调查其他海沟和海渊。
  

我国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轻材料”

  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超轻材料,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气凝胶”是半固体状态的凝胶经干燥、去除溶剂后的产物,外表呈固体状,内部含有众多孔隙,充斥着空气,因而密度极小。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将含有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在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成功刷新了“最轻材料”的纪录。此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是由德国科学家在2012年底制造的一种名为“石墨气凝胶”的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8毫克。
  

新型水锂电突破电池极限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子刊《科学报道》,刊发了复旦大学吴宇平教授课题组关于水溶液锂电池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新的成果将满足人们对锂电池的所有要求,也为电动汽车等交通工具走进人们的生活解决了瓶颈问题。
  据吴宇平教授介绍,水锂电是当今锂电池研发的前沿和方向之一,它是用普通的水溶液来替换传统锂电池中的有机电解质溶液。吴宇平课题组发明的新型水溶液可充锂电池(简称为“水锂电”),其能量密度(即同样大小、质量的情况下,每单位储存电能的多少)比采用有机电解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高80%。预计装备这一新型水锂电的电动汽车的行驶距离有望达到400公里,而现在市面上售卖的电动车出行距离为150-180公里。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