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谢东钢:钢铸人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前辈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理论、技术和成果,但仍有更多的未知领域留待探索和突破。如果不敢想前人之未想,不敢做前人之未做,我们就会被这个处处充满创新的时代所抛弃。    ——谢东钢
  

钢铸人生

——谢东钢和他的创新团队

特约记者 刘纪生

  
  2012年9月20日上午,陕西省人民大会堂鼓乐喧天,彩旗飞扬,标语凌空高挂,宣传牌彩字醒目。陕西省2012年度科技创新大会在此隆重举行。
  上午9时左右,2012年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颁奖仪式开始。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东钢快步登上领奖台,从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和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手上接过获奖证书和100万元奖金牌,顿时,会场响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很快,随着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传播,他那张含笑、庄重的脸,迅速展现在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凝聚在三秦大地青山绿水里。历史永远铭刻下这光辉灿烂的一刻。
  其实,像这样的光环,谢东钢身上环绕着许多: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央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陕西2011年度经济人物、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家顾问团成员,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直到这次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本人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他主持工作13年来,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创建和完善了16个国家、行业、省级研发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平台;有13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授权专利400余件,全院平均每3人就有一件专利,6人就有一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荣获国家首次设立的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曾作为科技界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他关于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推进自主创新等问题的建议,受到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他就是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谢东钢,一位常思富国强企之路的创新学者,才思敏捷、喜欢读书的科研人员,傲骨中揉和亲和力、深沉谦厚中充满豪爽仁德的西北汉子,一位坚毅果断、宁折不弯、敢为天下先的博弈者。
  
与钢结缘
  
  也许是命中与钢铁结下不解之缘,蹉跎岁月50多年,谢东钢每每回忆起走过的时光,总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安排让他与钢铁息息相关。他出生在东北钢都——鞍钢,父母给他取东钢的名字就是期望着他长大后能够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一块好钢。童年时期,他对鞍钢没有什么印象,但酒钢他有记忆:嘉峪关、镜铁山、祁连山、戈壁、还有黄羊……谢东钢的少年时代在包钢度过,至今他仍能清晰地说出阴山山脉、大青山、白云鄂博、昆都仑区以及那里的蝈蝈。在富拉尔基上大学期间,妈妈为他缝制了一床厚厚的棉被,当他拿到阳光下晾晒时,突然发现被面上竟是高炉的图案,那是妈妈在1956年获得的奖品——“锦绣的鞍钢基地”,而他的专业恰恰是冶金工艺及设备。
  1978年,谢东钢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毕业后,进入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重所)工作。上学时,由于学校与西重所常有业务往来,谢东钢从那时起便领略了所里技术人员的专业精神。进入西重所后,他依旧从事本专业——炼钢。重视基础与基本功是西重所的一大特点,对新人更是要求从严。“我们对技术人员的第一要求就是要会画图,画好图,而且要有自己的创新,要吃透画出来的每一张图。”谢东钢回忆道。从他进入西重所以来,这个传统一直保持了下来。谢东钢画了7年图,学习与创造的乐趣伴随他度过了无数个奋斗的日夜。
  上世纪80年代初,受西重所指派,他代表设计方用整整两年时间完成了安钢R6板、方坯两用连铸机和柳钢R6板坯连铸机的安装调试。在安钢连铸机投产前,进行液压剪的动作与切断能力试验时,重270公斤、温度高达1000度高温的钢锭试件由于毛刺在辊道上卡住不动了,现场人员万分焦急。如果不及时处理,钢坯因温度下降太快就会剪切不断。正当大家焦急万分、无计可施时,在现场服务的谢东钢迅速拿过一旁工人的夹钳,毫不犹豫地跳上辊
  道中间隔板,靠着强壮的体魄及大胆的技巧,将火红的钢坯翻转90度,结果,试件通过了,也切断了,大家一阵欢呼。安钢现场负责的秦总指挥起初还以为是安钢炼钢厂的工人,得知是是西重所的技术人员后,非常惊讶,立刻对谢东钢的表现刮目相看,从此经常主动与他交流,到项目结束时,他们成了忘年之交。在宜兴钢厂新建工程中,谢东钢担任炼钢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炼钢车间的总体设计。谢东钢说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承担总体设计的项目,这个项目使他有了站在高处看工厂的思维,跳出了站在机器旁看设备的局限,这个项目使他意识到总图中布局的科学性。
  让谢东钢印象最深的还是研究所承担的太原钢铁公司项目。时至今日,对谢东钢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国内首台太原钢铁公司1280mm不锈钢板坯连铸机成套装备研制中的出色表现,时任工程总设计师的李延祚仍记忆犹新。太钢是我国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当时有2台18吨氩氧转炉,后来配套上了轧钢机,由于缺少中间环节连铸设备,难以形成装机水平较高的生产工艺。当时,我国在不锈钢板坯生产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部门将该项目列为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和权威设计单位进行论证。太钢当时知道西重所在连铸技术装备研发方面实力雄厚,专门派人到西重所联系,把研发中国首套立式连铸机的任务交给西重所。为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快速完成,西重所责无旁贷。很快,该所确定由李延祚为总设计师,挑选部分精兵强将开始进行设计,要求举全所之力圆满完成任务。谢东钢以较好的工作表现被选入课题组并成为课题组的技术骨干,由他主持设计托辊装置、吹水装置、二冷段本体更换装置。当时,由于我国一些较先进的连铸技术设备研发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现成资料,没有可以参考的样本,一切靠自己进行摸索。谢东钢深知责任重大,那些日子不是泡在办公室写计算书,就是爬在画图板上创意结构,设计任务最终圆满完成。在该项目投产的那些日子,他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一直坚守在现场进行技术服务。当我国第一块红彤彤的不锈钢连铸坯从连铸机里现身后,谢东钢和他的同事们那一张张抹满灰尘的脸上乐开了花。此项目填补了我国连铸技术装备研发的一项空白,获国家计委、经委、冶金部、财政部联合表彰,为我国后来不锈钢连铸技术装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雨历练
  
  此后不久,市场经济的潮头开始席卷全国,“吃皇粮”的科研院所也纷纷走向市场。1985年,西重所成为国家第一批减拨事业费改革的单位。1987年,谢东钢与另一位老同志一起组建了西重所经营处,由他任副处长。之后,国家批准100个院所可以拥有进出口权,谢东钢又出任进出口公司总经理。从科技研发到科研成果推广,谢东钢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各种角色的转换。与此同时,西重所的变迁还只是刚刚开始,此后的一系列变化逐渐把西重所推上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也把谢东钢推向了西重所的领导岗位。
  1993年,西重所加入宝钢集团。1995年底,谢东钢出任副所长。2000年初,他出任刚刚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西重所所长。如今已历尽风雨的谢东钢最不愿提到的就是转制初期那段往事:“那段日子真是不敢去想,部分技术人员对企业前景产生动摇的思想就像细菌一样蔓延,不可控制。”头一天,谢东钢刚刚被任命为所长,第二天便陆续有人找到他提出要离开西重所。转制无疑是技术人员离开的主要原因,这让刚刚走马上任的谢东钢顾不得多想,便组织高管尽一切力量挽留技术骨干。
  那段时间,谢东钢和其他高层领导挨家挨户地劝说要走的技术骨干,和他们谈心交心,有时他们甚至追到火车站去留人。“这时,团队的力量就彰显出来了,我们确实留下了一批人,但最终还是走了几十名技术骨干,现在说起来都还心疼。”谢东钢回忆道。那时,他定下了一个政策:不管谁走,都高高兴兴地送他走;不管谁回来,大门敞开,高高兴兴欢迎他回来。曾经的艰难让谢东钢历练出了坚毅的臂膀,从此,带领西重所向着行业的高峰奋力攀登。同时,过往的艰辛在他心里留下了一片平静与平和,让他更加坦然豁达地对待未来。
  如今,当初离开的一些技术骨干都已事业有成。“小小的西重所在西安市就走出了好几位亿万富翁,”谢东钢说,“这是西重所的骄傲,而留下的人依旧兢兢业业经营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并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军者,受到社会尊重。成为社会瞩目的技术拥有者,这也是西重所的骄傲。”
  2006年,西重所更名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2008年转制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型院),谢东钢驾驭着这艘满载着中国重型装备发展希望的巨轮扬帆起航。
  
喜欢挑战
  
  “我们院的人,身上都有一股西北人汗血的精神!”谢东钢常这样说。作为一名时刻瞄准市场的决策者,谢东钢敏锐的目光与高瞻远瞩的果敢在多年来的实践中逐渐得到全院人员的交口称赞。
  谢东钢担任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分管经营副所长时,经营处曾扑捉到一个信息:鞍钢计划上一条300mm×2000mm的板坯连铸机。这是当时国内最大、板幅最宽的连铸设备。如果能把这项工程拿下来,对于当时的西重所来讲,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在当时,谢东钢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鞍钢这条连铸机生产线,开始确定要从国外进口,后来由于资金有限,因此在引进与采用国产设备方面一直摇摆不定。
  当时,鞍钢连铸工程仿佛一块肥肉,强烈吸引着国内外同行。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特别是与几家国际巨头相比,西重所并不具备强劲优势。但越是艰难,谢东钢越是要迎难而上,他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与鞍钢各级部门的技术答疑与沟通,谢东钢得到的答案是:由于资金紧张,这个项目很可能赚不了多少钱。然而对于谢东钢来说,这个项目不可以金钱来估量,而是一个带有示范性质的项目,是向同行业展示西重所实力的一个机会,是让我国重工业基地东北认识我国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机会。谢东钢当下拍板: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国产成套装备的方向问题!一句话,志在必得。凭着过硬的技术实力与研发团队坚韧执著的精神,西重所终于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工程如期竣工后,西重所在黑土地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谢东钢的妻子曾经对他说:“我知道你什么时候最孤独,你决策的时候最孤独。”谢东钢说,他在决策时确实很孤独,然而作为领导者,他却不得不经常独自面对这种孤独。
  马口铁是长期保存食品最佳的一种包装材料。我国交通不便的地区食物供给使用的罐头包装即用马口铁制成。当时,我国仅有4台国外进口的设备可以生产马口铁基材,而市场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想要使马口铁生产国产化,在技术上又存在困难,因为越软的钢材越不好轧。当时中山市中粤马口铁公司准备投资生产马口铁,但由于这是公司最大的一笔投资,因此在决策时企业非常谨慎。该公司董事长专程从香港总部赶到中山,亲自询问谢东钢有什么把握能保证项目的成功。谢东钢告诉他:“我有几十年积累的雄厚科研实力,有经过多年打拼敢于创新的一流科技团队,拿下你这个项目我信心十足”。给对方吃了定心丸后,谢东钢接着参加用户的会议,面对第一台国产马口铁生产线,面对几十双质疑的眼睛,他对着用户公司中层骨干表态,这个项目一定要干成功,干出一流水平。接着,他旁征博引:“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西安统一了中国。100年前,孙中山又推翻了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大的创新行为,而如今又有一个机会让我们再共同创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线,两个城市的人又站在一起,我们有理由合作,有信心成功。”
  一番充满信心和力量的演讲说服了所有听众,让当时的西重所成功拿下项目,此后的第二次、第三次招标,企业都直接把项目交到了西重所人的手中。“叫得响、拿得下、打得赢”,西重所就是凭借着每一个项目的积累,凭借每一项过硬的技术逐渐站在了行业发展的潮头。这与谢东钢多年的努力密不可分,西重所便是他最大的骄傲,然而他却更乐于站在成绩的后面,保留一分冷静,继续看以后前进的路。
  如今,谢东钢所在的重型院已经聚集了一批精英猛将,一般的项目已经不再需要他亲自出马,但一些重大项目的业务洽谈他依然参与,他说:“我喜欢挑战。”他喜欢答辩,喜欢争取合同的过程,喜欢与用户成为朋友,更喜欢用户收回投资的时刻。而在平时,他时刻关注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国家科技部对转制院所每年都有一个排名,重型院在其中一个序列中排名第一,但这个第一却给谢东钢一种压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讲:“我们排名第一,但是保持第一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压力也成为他永不止步的动力,西北人的执著与韧劲儿让谢东钢带领重型院奋力开拓,不断研发出更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装备。
  
羊与狮子
  
  拿破仑曾经说过:“绵羊统帅的狮子军团永远无法战胜狮子统帅的绵羊军团!”如今,这句名言也演变为管理学的经典言论。然而,谢东钢却对这句话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重型院这句话要反过来说,是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一只羊带领一群狮子,为此,这只羊不得不为狮子寻找食物,从而使每只狮子都很强悍,每只狮子都感觉我还有最后一口,所以这只羊是最安全的,因为有一群狮子保护着它,但这只羊要学会怎么保护自己,让狮子不吃它,所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哪座山有肉,告诉狮子们,这样羊就安全了。”努力营造一个让员工没有危机感的工作环境是谢东钢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尝试的事情,“如果大家天天想着怎么才能保住‘饭碗’,那么他就不会有良好的创造思维。我们院里的政策是:宽容创新的失败,包容个人的性格。”
  正是由于谢东钢多年来一直推行这样的管理理念,在重型院,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在这里挥洒汗水,贡献智慧,彼此和谐而默契地完成着各自的工作。漫步重型院,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家庭,满足感跃然于每个人的脸上,透露在笑容里,彼此之间随性流露的亲切笑容让人感受颇深。这或许就是这支团队战无不胜的关键所在。
  在谢东钢眼中,重型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人。从刚刚进院、充满创造激情的年轻人,到步入中年、拥有成熟技术的骨干,再到已经华发满头、但仍发挥余热的老技术专家,谢东钢关注这里的每一个人。“要让我说我们院,我可以从第一研究室说到第十六研究室,可以从冶金所说到轧制所,每个所都有很优秀的带头人,他们都是各个专业的旗帜,院士更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我对我们院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相信未来会更好。”说起自己,谢东钢总是三言两语,谈起重型院他却滔滔不绝。他说,一天中有两个时刻分别让他喜欢与不喜欢,喜的是清晨,看着员工们踏着阳光涌入大门就如同看着一笔宝贵的“资产”在涌入;不喜欢的是黄昏,“资产”走了,留下的唯有一座“空城”。
  2004年,正当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发展得顺风顺水之时,谢东钢却陷入了沉思。他在思索如何摆脱重型院多年来以配角的身份在市场上漂泊、靠单机、单纯的设备参与行业重大项目建设的尴尬局面,实施他确定的从单机供应到成套化发展,从一体化供应到工程总承包、制造服务。当时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常常是那些大型设计院,而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要掌握市场主动权,自己成立设计院难度很大。可这个链条不完善,他的产业化链条战略就无法实现。这时,谢东钢了解到陕西冶金设计院从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正找路子准备加入有关大型企业或集团。谢东钢下定决心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此时,一些人听说他的想法后却说:你一个所要吃掉一个院,这气魄真是太大了。谢东钢听后,付之一笑。他知道,想要促成此事,的确难上加难,然而,他也知道,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要发展就必须要寻求设计院加盟。
  从设计院的员工到领导,从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国资委到陕西省发改委,从地方到国家有关部门,一次次奔波,一次次交涉,陕西省冶金设计院终于正式并入当时的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开创了一个“以所并院”的先例。2006年,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更名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至此才结束了“所管院”的历史。
  一个单位并入另一个单位,其磨合过程必定是艰难的。时任陕西冶金设计院院长的曹惠民至今仍然对刚刚进入重型院的那段时间记忆犹新。曾有人劝谢东钢对设计院的机构进行调整,然而谢东钢却顶着压力找到曹惠民说:“设计院领导班子不动,人员不动,进人、管理还是你说了算。有困难、有问题你直接找我。”谢东钢一番话敲碎了曹惠民心中的忐忑和疑虑,也让他更加确信加入重型院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两个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2007年,谢东钢从国家和行业科技发展任务及市场需求考虑,适时对全院研发机构进行调整和扩充,以创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新研发机构。这时,他想到了设计院,便找来曹惠民协商。还没等谢东钢开口,曹惠民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自己从院长位置上退下来,从院里其他部门选一个各方面过硬的同志来设计院掌舵,这样就能加快实现谢东钢的整体战略部署。本想与曹惠民商量为设计院配一名副院长以逐步实现交接的谢东钢,听完曹惠民的一席话激动不已。方案就这么定了下来,不久,曹惠民任重型院副总工程师,主管设计院技术发展,由院务会决定,调总设计师谢咏山任设计院院长。此后,设计院的路子越走越宽,不但工程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谢东钢从单机供应发展到工程总承包的战略构想。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重型院,这样的故事总是在不断地上演。
  2008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改制为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新改制的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靠新体制、新机制,靠持续创新,经济效益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然而,谢东钢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心目中“自主创新,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使命还远未完成,他认为要想使重型院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知识型企业,必须首先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2012年6月,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在西安揭牌,这成为中国重型院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重型院改革发展进入了全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的新起点。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谢东钢说:“中国重型院股份公司好像一艘船,员工每个人都执浆,只要稍一用力向前划,他就是动力,而不是载荷。中国重型院股份公司未来的目标是建成令行业瞩目的知识型企业,让每个员工和家属都和谐舒心、甜蜜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中国重型院股份公司取得了令社会注目的显著成就,也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赞许。但在谢东钢来讲,这已是昨天,今天又要重新开始,已经取得的成功,只是明天的起点。“在市场博弈中实现共赢,我们的奋斗将永无终点。”他如是说。
  
专家简介:
  谢东钢,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董事长,金属挤压/锻造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56年出生于辽宁鞍山。他从事重型冶金机械科研开发工作35年,为我国重型冶金机械行业赶超发达国家水平,使国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进而在国际上具有话语权,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装备制造领域,他率领团队研发了百余套国产首台、首套创纪录的先进技术装备,为国内上百家钢铁企业提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型冶金成套装备,大大加快了我国向钢铁强国迈进的步伐。在重型装备行业,他主持开发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100MN油压双动铝挤压机问世,使我国生产高铁车厢、船舶、飞机等所需铝合金型材装备实现了国产化;165MN自由锻造油压机诞生,终结了涉及国家安全的特大型锻件及其生产装备依赖进口的历史。这两项成果是继上世纪60年代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以来,国产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的又一次跨越,成为该领域创新发展的里程碑。在技术攻关工作中,主持开发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使中国重型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与国际著名公司同台竞争,使我国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2000年始,谢东钢担任中国重型院院长,在全院创建和完善了16个国家、行业、省级研发创新与科技产业化平台,研发体系直接面对市场,实施国产首台、首套考核激励机制。已有13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授权专利400余件。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