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德国考察启示之三
张国有
我在德国做调研时,对德国的垃圾处理理念和机制很感兴趣,曾和德国企业及医疗机构讨论过社会环境保护问题,和新华社驻德国记者郑启航先生讨论过德国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的问题,拜读过他的“德国建筑垃圾处理经验谈”的文章。在调研中尤其在社会环境对民众素质的影响方面感受深切。觉得尽管垃圾处理只是一种社会职能,但当这种职能对提升民众素质有积极作用时,垃圾处理就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将法律条文转化成民众的日常理念和生活习惯
大家总在说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法律条文转化成民众的日常理念,转化成民众的生活习惯。民众良好的社会规范源于良好规则下的日常培养和训练。我们拿德国垃圾处理做例子来说明德国民众的理念和规范。垃圾处理是城市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乡村也不例外)。就垃圾处理而言,在德国存在着阶段性的处理方式,每种方式不但反映了技术的发展,也反映了民众的理念、行为和素质的升华,在升华中,使民众达到“训练有素”的境界,而成为社会在某一方面有序运行的基础。
垃圾处理的初级阶段是单纯的垃圾处理,即简单的填埋和焚烧。通常我们看到的垃圾由发生地运往一个固定的地方,例如郊区,进行异地填埋或焚烧。其典型的做法是:民众将废弃的物品胡乱放在一起,垃圾车也胡乱地收集拉走。这个阶段的民众意识和行为表现是“胡乱堆放”。垃圾处理的第二阶段是分类处理和回收,即废纸、玻璃、塑料等回收再利用,焚烧发电,建筑废料经处理后再用作建筑材料或填海造地等。这个阶段,民众丢弃垃圾时首先进行分类,垃圾车也分类运输,分别送到不同的处理场进行处理,使垃圾尽量可再使用。这个阶段,民众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分类处理”。到第三阶段,是在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改变物品和建筑物的构成成分,使其少产生垃圾,并在产生垃圾后能有秩序地进行无害处理。这个阶段,例如,建筑物的设计尽可能使用可回收物料,尽可能回归自然,尽可能减省不必要的原材料。日常用品的设计尽可能简捷,减少原材料。即使使用原材料,例如快餐盒,其设计也尽量采用可回收材料。餐厅的用品,例如筷子,可由一次性使用改成多次重复使用等。这个阶段,民众意识和行为表现是“源头减少”。到了第四阶段,最好是不产生垃圾,免除垃圾处理,例如,电子书籍、电子报纸,无纸办公等,免除了废纸的产生。不产生垃圾可能还有许多别的办法,但这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再进行深入研究和设计。这个阶段,民众意识和行为表现就到了“不产生”的状态。
许多发展中国家处于第一阶段,或者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移。德国大致处于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移的状态。按现代人们的思维水平和技术预测,还很难断定社会能否达到“无垃圾”的水平,但我们可以说,当民众有了“不产生垃圾”的理念,尽管社会还没有到达第四阶段,还没有条件完全付诸行动,但至少可以作为指导思想来看待政府政策和分析社会行为,来指导和激励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进步了。政党、政府的责任在于让每一项社会政策及措施都能成为有益于民众素质养成的途径。
民众社会规范的形成,需要有规则的约束过程
德国通过垃圾处理法规来逐渐改变社会状态。德国的垃圾处理法规要求从简单处理转变为垃圾再利用,再转向源头进而减少垃圾的产出。各领域有自己的约束性规定。在建筑垃圾领域,采取的办法是:第一,建筑垃圾应当在垃圾产生地进行回收并且再利用,不能转运到其他地方进行处理,当地企业、政府和居民须担当起处理垃圾的责任。第二,建筑材料生产商要确保其产品在设计和产品结构上有助于减少垃圾产生,或便于使用后可回收再利用,并且还要满足再利用时的环保要求。第三,建筑物设计者必须在设计中采用可回收材料等环保措施进行建筑设计。第四,建筑物的施工者必须按照图纸采用减少垃圾或可回收的材料进行建设,不能更改或减工减料。第五,当建筑物拆除时,拆除施工者分类收费,必须按照回收再利用的条件进行施工作业。
在德国,房屋所有者的环保理念、设计者的房屋设计及所需材料、施工者的施工结构要求、拆除者的收费标准等,都要按照环境保护和垃圾无害处理的法规要求进行。法规要求房屋所有人、开发商、建筑商,以及房屋中介机构都有责任将垃圾管理办法写入房屋建造合同和计划中。否则,就是违法。违法的处理或者是“房屋不能建”,或者进行经济或行政方面的处罚。这种惩罚就是一种压力,客观上使民众在进行与垃圾形成有关的行为中,多方面考虑后果,并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法规要求,甚至比要求做的更好。这就是对民众行为的社会训练。由于这种训练符合公共利益,民众是认可的、支持的,所以才能可持续,才能成为民众习惯。我们看到,仅仅是垃圾处理这个社会职能,德国政府就从建筑材料生产商、建筑物设计者、建筑物施工者、建筑物拆除者、民众及政府等若干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各方面能够自动地、循环地、合理地进行垃圾处理。这样一来,社会就逐渐形成一种系统能力,而不是个别能力,去对待垃圾处理问题。
比行为更持久的是理念。上面说到的当建筑拆除时,拆除者要分类收费。不可回收的单纯处理费用十分高昂,但拆除可回收垃圾的费用要低得多,这就迫使建筑物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到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后拆除时的基本要求。你看,就垃圾处理这件事,形成的社会规则和系统能力,不但约束了民众现在的行为,而且还培养了民众的长周期环保理念,这个理念可以指导并促进垃圾处理新规则的诞生,由此,还可以再通过新的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的规则去培养和训练民众,使民众自动遵守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
德国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做得很有成效。在德国的垃圾总量中,将近三分之二的垃圾是建筑垃圾。政府与企业一起,采取各种方式使建筑垃圾得到循环利用,并收到很好的效果。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2005年,由于使用再生建材,德国建筑行业共节省建材成本37亿欧元。2008年,德国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率已经达到90%。根据德国环境部2011年1月份公布的统计数据,德国的垃圾管理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经成长为一个领域很广、实力很强的经济部门,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达到400亿欧元,为德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成为德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社会系统的能力建设能够持久有效?关键在于最初的设计和规则制定。在垃圾处理上,1972年联邦德国颁布第一部垃圾处理法,1986年对该法进行修订,首度确认了由单纯垃圾处理向垃圾管理转变的原则。1993年加入了建筑垃圾应当在垃圾产生地进行单独回收且再利用的条款。1996年10月,《循环利用及垃圾管理法》开始实施。《循环利用及垃圾管理法》确认了一整套垃圾管理经济的原则,在垃圾处理上建立了新的等级要求,反映出最高等级是避免产生垃圾,其次是回收再利用垃圾,最后才是单纯处理垃圾。
政府负起责任并积极作为
世界上,对垃圾的意识和对垃圾处理的机制,有的国家先进,有的落后。差异中的落后状态,其原因一部分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社会缺乏技术能力;一部分源于社会具有技术能力,但政府不积极作为,行为处于无序状态;一部分源于虽然政府制订了法规规则等,但缺乏执行力,法规屈从于不良的社会习惯,形同虚设。所以,国家没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垃圾处理法规,或者没有依据法规对国民进行系统训练,就只能跟着危机行走,穷于应付。例如,当垃圾成堆成山、形成污染危害、民愤很大时,才被动考虑处理方式。为什么不能进行战略性设计?为什么不能进行前瞻性建设?为什么非要等到出现危机时才去应付?为什么中央政府不作为而省州政府也不作为?这里肯定存在着一个系统机制问题。
中国的状态,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对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街道上摆放的分类垃圾箱,明确标示着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城市开始建立分类处理垃圾的企业或机构;城市(或乡村)的垃圾意识和垃圾处理机制正在建立。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现在存在的问题,一是相当多的城市设有垃圾箱,但还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城市垃圾仍然处于“混装”状态,市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比较弱。二是虽然垃圾箱标示了“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其他”的类别,但民众大多不知道该类究竟是何物,手中的垃圾弄不清什么东西该往哪里投。有的城市的分类垃圾箱对分类作细目解释,或在该类下用图画来表达。这样市民在投放垃圾时知道往哪个箱里投放什么。三是垃圾箱分类清楚了,但有的市民在家就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拿了一整包什么都有的垃圾,到垃圾箱跟前,犹豫一下,也懒得再分,随手就将一包垃圾塞进了其中的一个箱中。四是即使有了民众对垃圾的分类投放,但城市的垃圾分类处理能力还跟不上,多数垃圾不得不进行原始的填埋或焚烧。五是民众和社会除应付当前的现实问题之外,还没有确立远期的有关垃圾的环保理念。没有先进的理念就很难有前瞻的行为,很难为将来形成系统能力做准备。这种状态,主要责任在政府。
在许多事情上,例如在垃圾处理的事情上,问题不断,大多源于最初的基本设计。有些国家的许多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虽然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但大多是政府的顶层设计、政策设计、规则设计等不到位。德国在顶层设计、规则设计方面下了很大的力量,以规则为基础训练民众方面更是下了很大的力量。垃圾处理这个看起来很小实际很大的领域,能看到100年后建筑物拆除时垃圾的处理机制,就是基本设计的力量,就是政府素质和民众素质的体现。通过基本设计使民众逐渐成为“训练有素”的民众,使政府成为“训练有素”的政府,国家就可以有序而健康地发展了。
作者简介
张国有,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0月生。经济学博士。专业领域为企业管理及战略经营。研究的重点是战略竞争力和成长机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商管理学科组成员、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到俄罗斯、美国、德国等高等院校进行学术研究或学术交流。
链接:
德国艺术家制造垃圾军队 推行环保
如今垃圾成灾,全球每年都会新产生垃圾近100亿吨,而现实中人类处理垃圾的能力往往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垃圾危机之中。正是基于此德国艺术家H.A.Schult,利用其丰富的想象力用各种垃圾料材料制造出了这批来自未来的垃圾军队。他们的口号是用地狱的形象来征服世界。当然这里的征服世界并不是打仗而是宣扬推行环保主义。
其实这支垃圾军队并不是刚刚诞生,因为早在1996年德国柏林的露天剧场。当时他的创作者德国艺术家H.A. Schult只是把他看成当地艺术展览的一部分。但之后因为他在世界各地旅行中产生了一个用垃圾成为艺术品并建成地标的想法诞生,这也让德国柏林这个露天广场一下成为了世界人民关注的国际影点,并且Google上已经显示也他以具有像莫斯科红场,中国长城,吉萨,罗马金字塔,巴塞罗那,甚至是北极都同等的地位。
要知道素是超级大国的美国,其实还有另一个名称垃圾大国。其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靠表土掩埋。过去几十年内,美国已经使用了一半以上可填埋垃圾的土地,30年后,剩余的这种土地也将全部用完。在中国的垃圾排放量也相当可观,在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
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所以用句吓人的话来说,未来这些垃圾军队还真的会接管地球,这也给当今世界各国提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的处理生活垃圾成为了重中之重。
从喝完的可口可乐罐到破碎的电子产品,再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这位德国艺术家制作的行动环保艺术,无时无刻的都好像是在提醒路人说:“垃圾的产生其实从人的出生开始是就在不断的产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少制造点垃圾,那么我的一生将会少消耗数百万价值的能源,而联系到世界五十亿人那将是一笔非常巨额的财富也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子孙不会为能源的再生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