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勤勉致远 向阳而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20

——记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谢治菊
  
□ 刘  江

  
  
  人如溪水,清澈而恬淡;笑如春风,和煦而温暖。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能让谢治菊以更加温和的目光去看待社会的各种矛盾,不激烈,不懈怠,带着独有的平和去探寻矛盾之后的根源。
  这些年,谢治菊的研究目光一直聚焦在“公共政策与基层政府治理”上,力求用所学所知为其开出一条新的道路。这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年轻女学者,是南京大学的管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研究领域涉及行政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多年来她一直怀揣着一颗有“温度”的心,为公共政策与基层政府治理深思钻研,为培育公共精神,创造健康社会不断耕耘。
  
以“认知科学”助推“精准扶贫”
  2019年两会上,“扶贫”仍然是热度居高不下的话题。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关键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措施。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和精准化的扶贫,强调扶志、扶智与扶贫的结合,强调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同时,新时代国家的扶贫标准也得到了提升,从原来着力解决绝对贫困引发的衣食住行问题到现在提出的脱贫“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即收入达到国家贫困线,不愁吃、穿,保障基本医疗、住房和义务教育,这表明我国的扶贫工作从解决温饱转向了人的发展,转向了给予贫困人口更有尊严的生活。
  以往的贫困治理,无论是马克思的制度贫困理论还是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无论是“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的输血式扶贫还是“以解决温饱”为目的造血式扶贫,往往强调制度建设、外力推动、环境改善和项目运行的作用,很少关注贫困原因的心理机制和贫困治理的生理机制,更缺乏对贫困人口认知思维和认知文化的系统研究。而探索人类心智奥秘的认知科学恰恰能弥补这一不足,能够从微观层面研究贫困人口的认知与心理,进而激发其内生动力,这样的内生动力正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为此,谢治菊带领团队将认知科学对人类心智的开发与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应用于贫困治理领域,创造性提出了贫困治理的五层级认知机制,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谢治菊介绍说:“将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应用到贫困治理领域,不仅可以拓宽贫困治理的研究范围,开拓贫困治理的研究视野,还能通过脑科学技术及相关手段来开发人类大脑的潜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智力,通过心理干预来激发贫困人口的斗志,进而从根上拔掉贫困。”
  认知科学与贫困治理的结合,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一种是贫困治理领域中的认知机制研究,另一种是认知科学视域中的贫困治理机制研究。前者是将认知科学的研究范式纳入贫困治理中,即把贫困治理问题还原为贫困主体个体层面的认知,从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五个层级来探讨贫困治理的过程,形成贫困治理的五层级认知机制研究;后者是以贫困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为基础,根据认知科学的理论及其内容,研究贫困治理中的选择机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思维机制和合作共享机制。
  基于这两种研究路径,谢治菊近几年领衔展开了“精准扶贫与贫困户的社会适应研究”“认知科学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机制研究”“基层公务员社会心态研究”等项目,主要围绕“神经认知与贫困治理”“心理认知与贫困治理”“语言认知与贫困治理”“思维认知与贫困治理”“文化认知与贫困治理”5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团队在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目标的实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上,遵从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融合。他们利用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根据新时代民族地区的新特征、新问题、新动态构建了贫困治理的新思路;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关于发展脑科学的战略计划,指导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运行与落实;综合运用认知科学、教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对贫困治理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至今,团队在认知科学与贫困治理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成果先后在《中国行政管理》《吉首大学学报》《探索》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多次被相关职能部门采纳和使用,团队负责人谢治菊也被聘为“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和贵阳市教育局“教育扶贫专家”。不仅如此,研究还推动了落实“十九大”提出的贫困治理目标,拓展了贫困治理的研究视角,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与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了认知科学与贫困治理实验室的建设。团队提交的贫困治理的政策建议,对提升各级政府的贫困治理能力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深究“差等正义”背后的社会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打好脱贫攻坚战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乡村治理与乡土教育是贫困治理的基础,起着先导性作用。然而,在部分贫困地区,这两者的作用常常出现偏差或缺失,从而导致国家政策与扶贫工作的不到位,阻碍基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这些年,针对我国农村基层管理的实际情况,谢治菊对风险社会下乡村治理的高风险因素、治理困境、信任关系、结构关系、权力关系、乡土文化、乡村教育等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研究过程中,谢治菊发现原有的正义理论本土性不强,故开创性地提出了“差等正义”理论。“追求平等、倡导自由是古今中外正义思想的主导潮流。但是,追寻历史可以发现,人的身份和等级对平等与自由构成较大的限制,这一现象在封闭性与同质性较强、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尤为突出。正是由于古代的统治者将平等、自由与人的身份和等级联系起来,因而被他们所称颂、用以维护其统治的正义必是有差等的正义,是极其不合理的。”
  而在现代社会虽然不明目张胆地宣扬差等的必然性,却通过一些公共管理规范强化甚至制造了差等,如经济赔偿中的“同命不同价”、劳动就业中的“同工不同酬”、养老过程中的“同人不同命”、高考制度中的“机会差异”、原户籍制度中的“身份区隔”以及所有制运行中的“区别对待”。可见,尽管高举“平等与正义”的大旗,高喊“权利与自由”的口号,但现存的许多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也就是说, 完全平等的正义对人们来说在相当长时间内都难以实现。”
  谢治菊以弗雷泽的承认政治理论为分析框架,遵循政治哲学层面—公共管理制度层面—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思路,紧扣身份、等级、权利等差等正义核心概念,对“差等正义”的理论谱系、概念建构、现实类型、形成机理、矫正策略进行了多维建构与系统分析,提出了“法治与德治、民主与参与、再分配与共享、包容与承认”是矫正差等正义的有效路径,承认差异的平等正义是超越差等正义的必然选择,良善的制度安排是建构平等正义的关键。这为解决中国现实社会的隐形不平等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为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构建。由于谢治菊将正义理论进行了本土化分析,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其由博士论文形成的专著《差等正义及其批判研究》,获得了“政治学人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政治学著作”。
  
聚焦基层管理人员,助力乡村振兴
  在中国社会中,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治理内容繁杂,很容易产生隐形不平等现象,由此导致诸多问题。一方面,基层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而另一方面,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思想观念却直接影响着基层治理的好坏。
  于是,基于“差等正义”的研究工作,谢治菊将目光聚焦在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基层公务员,她以基层公务员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历史回溯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基层公务员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与伦理责任进行理论建构,对基层公务员的政治心态、工作心态、社会心态和生活心态等进行了检视与探讨。
  谢治菊带领团队,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聚焦于十八大以来基层公务员心态的变化,融合大数据技术,对精准扶贫背景下基层公务员心态变化特征、现状调查、类型诠释、形成机理和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不仅如此,团队还从后现代主义“解构”的视角构建了公务员伦理责任与公民精神的实质要义,并通过实证调查,对服务型政府下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责任及其冲突、公共服务及其责任意识进行了建构,然后通过各类平等观的阐释来佐证公共行政所要达成的公平与正义精神。
  研究成果对进一步促进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激发基层公务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对培养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情怀、规范基层公务员公共权力的使用、健全基层公务员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基层公务员乡村振兴的责任承担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成果已被相关部门采用,正在转化为公共政策。
  
身负传递温暖的重任
  谢治菊待人接物总是笑盈盈的,给人一种很温暖、很和煦的感觉。实际上,她一直在致力于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在她看来,温度,不仅仅是对家人、对朋友的关爱,更重要的是怀揣社会责任,对社会有温度,对弱势群体关心,做人做事要有温有度。
  谢治菊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很不乐观。她的小学学业是在几位善良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其后的学业虽几次面临辍学的危机,但由于她的勤奋和优异,获得了学校的支持和扶助。高中毕业后,谢治菊以全校文科裸分第一名的成绩被重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录取。
  在谢治菊看来,她的求学之路虽然艰辛但更多的是幸运。求学之路上收获的一份份关爱和帮助培养了她宽厚待人和知恩图报的品质,使她总能以“感恩”的角度看待世界,对社会、对弱势群体自觉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她还把从老师们那里获得的关爱悉数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谢治菊成为一名教师与爱情有关,毕业那年她陪现在的丈夫回贵州家乡投下一份简历,使她与贵州民族大学结缘,先后在教学一线和教学管理岗位默默耕耘与奉献,后因考虑到平台发展,调至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她深爱教师这一职业,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长都非常关心。无论行政工作如何繁忙,她始终坚持给本科生授课;对喜欢做研究的学生,她也始终毫不吝惜地倾囊相授。在教学过程中,谢治菊始终坚持三个关键词:人品、能力和温度。她积极倡导学生应该“站着读书、蹲着做事、趴着调研”,强调学生以后要有公共精神与家国情怀。因为她认为,学生在大学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有温度的人。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遍布中国每一个角落,中国马上就要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在这关键的“攻坚克难”时期,谢治菊希望自己及团队能够发挥最大的能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科
  
专家简介:  
  谢治菊,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与基层政府治理,已在CSSCI期刊和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20多项课题,独立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省部级奖励10余次。她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贵州省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还担任着多种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审稿工作。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