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问计千里沃野 只为硕果满枝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长王长君

本刊记者 吴 彪

 

  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其中,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泰山核桃、泰山板栗、宁阳大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山东也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
  山东水果去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那累累硕果之中,不仅有农民的辛勤汗水,更浸透着科技人员的奉献与追求。而提起这些优秀的科技人员,其中必少不了王长君的名字,正是由于他以及他带领的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山东水果闻名退迄、瓜果飘香的历史得以续写。
  1957年,王长君出生在山东郓城,也许真的与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一进入大学时,王长君就觉得农业经济天宽地阔,大有作为。因此自1979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园艺系始,他便将自己的身心与果树果农融为了一体。
  数十年来,王长君始终把为生产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现主持科技部条件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种业项目山东省桃良种苗木繁育以及山东省良种工程等课题项目。同时还承担着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黄准地区果树科学观测试验站以及山东省果树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任务。
  王长君对事业痴迷热爱,对工作求真务实,先后荣获过多项荣誉: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1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奖励12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审定品种10多个。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果树科技图书10余部。
  
抓科研管理——他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作为科研管理者,王长君具有着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科研管理经验,先后历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试验场场长,所技术咨询部主任,开发办公室主任,副所长、党委书记,多次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评为优秀的领导干部。
  自担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长以来,王长君在提升果树所科研创新能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以及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坚持“学术治所、制度治所、人才治所”的办所方针,制定了“六个一流”的发展目标,以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为着力点,强化学科引领,突出自主创新,注重机制驱动,以科技项目、平台基地为抓手,以团队、制度为保障,组织重大科技攻关,着力支撑条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创新学科建设举措,建立了学科发展的良性机制,探索形成专家为主体的学科发展决策机制,强化学术管理,切实形成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组织实施了“人才立所、人才强所”的战略目标,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杰出人才引进计划”,近几年先后引进博士10多人,放宽在职攻读学位限制条件,取消工作年限限制,积极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科研人员攻读学位。注重创新团队建设,强化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个体创造,尊重知识创新,将科研创新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付出了自然会有收获,在王长君所长的带领下,在果树所职工的一起努力下,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自“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审定果树及林木花卉品种80余个,其中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15个,授权专利53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目前承担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黄淮地区果树观测实验站、国家果树种质资源核桃板栗圃、山东省生物技术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0余个,推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促成果转化——他是科技示范推广的推动者
  
  我国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数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在王长君所长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服务“三农”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果农生产实际需求,坚持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为主线,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支撑,以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为重点,深化技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进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针对农民急需的优良品种、栽培管理技术以及技能知识,有组织、有成效地开展科技下乡推广服务,在品种改良、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山东省果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狠抓良种推广,提升优良果品占有率
  果树育种周期长、难度大,从杂交、育苗、筛选到鉴定,一个品种的培育,往往要15至20年。但良种是农业增产增效的第一要素,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也是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近几年来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在王长君所长的带领下迎难而上,刻苦钻研,先后选育出苹果、桃、梨、杏、樱桃、蓝莓、核桃等果树优良品种30多个,在山东省多个地市推广种植,经济效益显著,大大提高了优良品种的种植率,优化了品种种植结构。
  狠抓示范推广,引导农民规范种植
  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也是农技推广的主要途径。王长君所长非常重视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先后在山东省10余地市建有苹果、梨、桃、樱桃、蓝莓、核桃、枣、板栗等果树科技示范基地20余个,以点带面,引导果农科学规范种植。
  狠抓农技培训,提升果农技术水平
  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致富技能的重要措施。为此,王长君所长带领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多次举办科技下乡活动,与县、乡、村地方政府组织、民众团体联合,针对乡镇果树技术员、农民及农资经销商,组织科技专家下基层、到田间、上讲台,为果农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和技术培训,举办观摩会,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在全省每年平均举办农技辅导班30多余次,培训农技人员和果农万余人次。
  
做科学研究——他是探求真理的实践者
  
  科研管理工作虽然占去了王长君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最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科研事业.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王长君研究员多次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桃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及时解决群众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他说山东省是我国桃的重要产区,目前,栽培面积约150万亩,产量约250万吨,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仅次于苹果,是山东省第二大水果树种,形成了‘肥城桃’、‘青州蜜桃’、‘寒露蜜’及‘莱州蜜桃’等名优特地方品种。
  但是随着商品化、市场化的深入,目前的栽培品种存在品质下降、成熟期比较集中以及不耐贮运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王长君研究员所带领的桃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开展了红色、硬肉、耐贮运桃品种引进、选育及新种质创制研究,先后从美国引进桃和油桃新品种30个,通过系统的生物学性状观察、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宜我省栽培的着色好、味甜、硬度大、耐贮运、货架期长、适应性强、不同成熟期的4个优良品种‘鲁欣’、‘夏甜’、‘秋雪’和‘秋彤’,这几个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于当前的主载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引进品种资源和国内的中华寿桃等优良品种为育种材料,通过杂交育种、芽变和实生选种方法,构建了分离群体,初步探明了成熟期、果肉质地与色泽等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趋势,获得了13个新品系(其中2个白肉油桃、8个白肉桃和3个黄肉桃),均具有味甜、优质、耐贮的特点,其果实发育期65-180天。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硬溶质桃优异种质的创制,丰富了我国桃资源,为桃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也许,只有对黄天厚土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能如此珍视与农林相关的工作,也只有这样视工作为生命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做出不凡的成绩,我们相信,在王长君所长的带领下,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必将迎接一个更加广阔和美好的明天,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简介: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始建于1956年,隶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主要从事苹果、梨、桃、杏、李、樱桃、石榴、葡萄、草莓、蓝莓、核桃、板栗、枣、柿、扁桃等果树、观赏园艺树种、西甜瓜以及茶等资源的收集保存、品种培育、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植物保护、采后与加工等技术研究与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研究所设有水果遗传育种与栽培、干果遗传育种与栽培、果树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育种、果品贮藏加工、果树保护、茶学与园林六大学科和实验与检测、信息与网络、培训与推广三大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现有在职职工273人,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34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64人,高级职称56人。建有国家果树种质泰安核桃板栗圃、农业部黄淮地区果树科学观察试验站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0余个,拥有先进科研仪器100多台(套),试验与示范地1600多亩,收集、引进保存各类种质资源2000多份。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等各级课题200多项,审定果树品种135个,授权国家专利56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56项,其中国家、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是山东省唯一省级果树专业研究机构,也是黄准海地区规模最大、学科最为齐全、科研实力较强、贡献与效益较大的果树专业研究所,在服务果树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家简介:
  王长君,研究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桃产业技术体系泰安综合试验站站长,兼任中国苹果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山东省食品标准化专家、山东林学会常务理事、泰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以及泰安市农业科技顾问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果树栽培育种、科技推广以及科研管理等工作。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