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四十三年纵横 剑气如霜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谨以此文,献给我国现代化自行防空反导武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兵器特聘首席专家李魁武及其英雄团队

首席记者 刘德英

  
引子 
  平时,总是喜欢在子夜的寂静中写作,而这个清寒的冬夜,我却拧开了久违的音箱……就这样,静静地独坐一隅,听着一曲豪情冲天的《精忠报国》在耳边响起。
  太喜欢这首歌了,尤其在此刻。采访完我国现代化自行防空反导武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兵器特聘首席专家李魁武归来,这一曲《精忠报国》,更为我增添了一份震撼力,让我心底涌出来的,都是对这位不穿军装的“将军”率领英雄团队数十载,驰骋于火炮研究领域这片辽阔沙场,一展英雄本色的敬重;让我心底涌出来的,都是一次次值得回头、重温和流连的故事……
  
卷1 少年时代,竖起了一座崇拜的偶像
  他是不幸的,20岁出头便与死神交会;他又是幸运的,将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中国兵工战线的楷模吴运铎作为精神信仰和人生价值的榜样,为自己熔铸了一颗精忠报国之魂。    ——采访手记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部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它讲述的,是一位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兵工战士,如何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也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仍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故事……这位兵工战士,就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从此,这一本书,便影响了一个少年的整个人生。
  这位少年,就是铁路工人的儿子——李魁武。
  1963年9月,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河北井陉县南良都村长大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情怀”梦 ,被“人民兵工第一校”——太原机械学院“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录取,走进了向往的精神高地。
  怀抱“好好读书,报效国家”一份最朴素的感情,李魁武开始了寒窗苦读。他以孜孜不倦、努力钻研的精神,在希望中憧憬人生,憧憬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沉浸在忙碌学习中的时候,一天,他的上腹部突然疼痛了起来,当时他并没太在意,咬紧牙关忍着,可腹痛不断加剧,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毫无缓解。同学们赶紧送他去医院,当时正在外地,条件较差,离医院较远,几个小时之后,才赶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说:“由于胃溃疡,胃已经穿孔了,你们来的还算及时,再晚几个小时,就危险了,马上手术。”所幸的是,由于手术比较及时,终于脱离了危险。只是,胃被切除掉了五分之三。
  生命之痛,并没让李魁武就此沉落,他撑着术后虚弱的身子,满怀希望又回到了校园。
  他更加奋发向上,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了……终于,迎来了1967年7月,让他翘首以盼的毕业时光。然而,当学校宣布毕业去向的时候,他和所有同学一样,惊愕了,惊愕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四年的寒窗苦读,迎来的却是人生路上出乎意料的转折。
  由于文化大革命,这位“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只能与同时代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被集体下放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想干一番事业、报效国家的梦想破灭了,这个本应有梦的夏天,只有失望和挫折潮水般涌来……
  就在他下放劳动期间,有一件事情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这件事情,就是震惊国内外的珍宝岛战役。
  由于苏联边防军不断地对我国领土珍宝岛进行挑衅,直至武装入侵,我国边防部队被迫无奈,以仅有的步兵和部分炮兵进行了自卫反击。但是,我军虽然仗打得很好,却未能给苏军有效地重创,因为在技术装备、火力上都不如苏军,所以付出了很大代价。
  这件事情,无疑像一发炮弹,把这位“火炮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炸得生痛,于是,他的“火炮报国梦”再次萌芽……他开始想象着某一天,我国边防军正驾驭自己设计研制的某型火炮,信心十足地开赴战场,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仿佛是冥冥中的召唤,不久,李魁武的梦想就变成了现实,这让他惊喜若狂!
  原来,这一背景下,我国在坦克和反坦克技术方面的发展迅速得到重视,上到正规部队,下到基干民兵都开始了反坦克战术的训练,军工部门则大力优先发展反坦克武器及装备。
  1970年4月,李魁武分配进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实现了人生夙愿。
  但另一份惊喜,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原来,这个所的首任所长,正是他少年以来崇拜的英雄偶像——吴运铎。
  与书中的英雄在命运中邂逅,这让李魁武更坚定了报效国家的决心,他的追梦人生,也由此掀开了序幕。
  
卷2  怀揣梦想,跋涉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
  不经意间,他用自己的执着和追求传递出了对事业的情感,由此获得了组织的关注和培养。于是,他将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誓言,化为了自己心中的一束火苗,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愈燃愈热烈。    ——采访手记
  
  命运,又摇曳起青春的色彩。
  1970年5月,这是李魁武刚进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工作的第2个月,一个重要的项目——某反坦克前冲机关炮的研制开始了,他被选入项目组。
  他激动不已暗自发誓:一定要像吴运铎那样,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
  该项目研制样机的地点在上海,他与部分科研人员一起,自带生活用品,激情满怀地奔赴工作地。
  李魁武第一次走进了上海,这座充满诱惑的大都市,满眼的市井繁华……然而,他连看都顾不上看一眼,便心急火燎地钻进了简陋的工房,稍做简单收拾,就算安下“家”来。他认为,一个有志向的青年人,就应该心无旁骛,从最艰苦的环境干起。
  在当时,搞科研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日三餐吃在职工食堂,长期住在工房,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冷若冰窟。一年四季加班加点,在设计阶段,一天到晚趴在图板上设计绘图;在加工阶段,在车间跟加工,处理解决有关技术问题,自己动手进行总装调试。进入试验阶段,在空旷的靶场,从早到晚头顶烈日或冒着严寒进行各种试验。
  在研制过程中,如何大幅度减轻武器重量,是摆在项目组面前的首要难题。经过集思广益,项目组一改传统总体结构设计模式,首次将前冲原理应用于设计中,这样就可以使后坐能量减少70%。前冲机能否过关决定着前冲炮的成败,项目组竟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兵工战线                 的新兵——李魁武。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可毕竟是初出茅庐,像一个新兵一样第一次上战场,无形的压力和思想重负压在了心头。有几天他茶饭不思,经过冷静思考,终于理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很快建立了前冲后坐循环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确定了有关参数。在结构设计方面,他大胆改进典型结构模式,采用单气室前冲原理结构和新型密封措施,大大优化了前冲机的结构设计。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反坦克前冲机关炮试制、试验成功。他和同志们一起打了个漂亮的攻坚战,内心兴奋不已——终于迈出了人生事业的第一步,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兵工战士。
  从上海回来后,又有几项新任务摆在了面前。他先后参与了先进火炮测绘分析、某榴弹炮的研制、某榴弹炮配远射程弹的改进等任务,担任了其中某项目的负责人……最终,他参与研究的某榴弹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某榴弹炮配远射程弹,获兵器部一等奖。
  此后的十几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之中,对分析、设计、科研、实验等一切的工作都充满了热情,而且,越来越高涨的热情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1984年5月,经过事业历练的李魁武转入总体研究室工作,任工程师,主持研制某外贸型自行高炮,担任项目负责人……
  他先后参加了一系列榴弹炮、自行加农炮、自行高炮等先进武器的测绘、分析和试验,完成了有关的测绘分析报告。其中,某自行高炮的测绘、分析,为我国自行高炮武器系统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自行高炮等先进火炮的设计理论。
  1986年3月起,李魁武任高级工程师,科研处长,主要负责所的科研管理工作。
  这一期间,他利用多年来科研一线积累的经验和专业技术特长,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种科研项目和技术方案。他反复思考项目各种因素,从项目的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保障性、维修性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考虑国内工业的工艺技术、加工能力、军队应用、战士生命等等,为本所的新技术发展规划和新产品争取立项作出了积极贡献,极大地促进了新型号、新技术的发展。
  在时光仓促的步伐中,李魁武挺着一副看似瘦弱却鱼儿般灵敏娇健的身板,马不停蹄地奔波,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他一路奔走来,在科学研究、项目研制、项目运作、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在消化、吸收、应用国外火炮武器先进技术,改进和发展我国的新型火炮武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用辛勤的汗水,为自己搭建起了进步的阶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迅速成长了起来。
  
卷3 瘦弱身躯,因承载时代使命而伟岸
  作为项目总设计师,他成功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昼夜型、全自动、具有行进间射击功能的某自行高炮系统的研制,为我国自行高炮总体技术、现代火炮理论发展和武器装备成套研制模式的确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采访手记
  
  光阴荏苒,时光转到了1992年。
  这一年,李魁武出任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肩上的担子从此更重了。
  从身材看上去,他依然还是那么瘦削,但脸上的轮廓更加清晰,给人一种充满智慧的印象……
  这时,恰逢所里某自行高炮总设计师因工作原因调至外单位任职。该型号项目刚刚完成原理样机的试制,关键技术还未完全突破,研制进度已晚于预期进度,正需要统帅级的人物来接替。
  关键时刻,上级领导找到李魁武,问他是否愿意担任项目总设计师。李魁武深知任务艰巨,压力大,但考虑到领导的信任和形势的紧急,他坚定地说:“我接受组织的安排!”
  李魁武接任总设计师,有人不禁替他捏了把汗。相关技术人员都知道,关于自行高炮武器,相比其他类型来说系统更为庞大,专业知识的跨度也很大。
  但李魁武却充满自信:“对于这个武器系统,要以满足战技指标,满足作战使用要求为目标,以严谨细实的科研作风大胆地采用高新技术,突出总体技术和系统总体的先进性,着重解决系统技术性能的合理匹配,使该武器系统具备技术性能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反应速度快、机动性能好等特点……”
  他的一番理论,终于把大家的热情给鼓动了起来。说干就干,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倔劲儿,他勇敢地担起了总设计师的重任。
  红外跟踪决定着火炮的夜间工作能力。当时,我国的一代二类红外热像技术还处于预研阶段,应用尚不成熟,面对这种形势,率性的李魁武说干就干,率领项目组成员,开始了对红外热像跟踪技术的大胆研究和应用,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
  作为边炮布置的总体技术方案,火炮后坐力矩对射击精度的影响是致命的。他提出了采用浮动原理,研制浮动式自动机,大大减小了后坐力和避免了撞击造成的干扰,有效地保证了火炮的射击精度。
  全炮控制电气中要用到一个“接插件”,恰好,国内刚刚出现了一款采用美军标(MIL)技术的XC型高可靠性冷压式快速航空“接插件”,该件更易于安装、拆卸,更加轻便。只是,该XC型“接插件”尚未在国内应用过。李魁武大胆提出:“就采用此项新技术,将XC型“接插件”替代苏式P型“接插件”。”
  “那……会不会出现不确定因素呢?”有人又提出了担心。
  “你的担忧有一定道理,但为了提高整体性能,这个风险非冒不可!”他的话,让项目组成员默然静思起来:是啊,他身为总师,要打破陈规使用一个新的产品,需要很大的决心和魄力,因为一旦某个环节出了故障,他要承担很大的责任。所以采用此项新技术,一定是经过了反复权衡,做了大量技术工作的……
  于是,项目组成员表示了赞同。
  然而这时,李魁武又出人意料地提出:“咱们再采用一项国外的新技术——‘高分子辐射交联热收缩管’。该件高低温适应性好、阻燃、耐腐蚀、耐磨损……”
  对于他的创新精神,项目组成员真是服了。
  就这样,凭着在火炮行业具有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胆略,他毅然决然地拍板,一下使用了两个新产品,成为国外新技术的大胆引用者,也是国内首个使用该产品的用户。
  后来,实践证明,该件的首次应用,提高了电缆寿命,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从此,李魁武“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的行事作风,令项目组成员由衷地折服。
  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1994年初,该自行高炮武器系统进入了设计定型试验阶段,各项试验陆续展开。地域分布在吉林、云南、黑龙江和厦门等地。他一方面合理调配人力,同时又不断的奔走于大江南北,始终与技术人员奋战在试验第一线……
  直至1994年9月,设计定型试验顺利完成。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第一代自行高炮系统,终于成功实现了利用红外技术由白昼型转为昼夜型,并且具有全自动、行进间射击等多种功能,还首次采用小型全固态多卜勒搜索雷达,大大提高了自行高炮的自主作战能力。采用体积小、重量轻的三光合一跟踪镜和自动跟踪技术,使自行高炮实现全自动且又有较好的抗电磁干扰能力,使其总体性能上了一个台阶。
  1995年,该项目通过了设计定型。至此,第一代自行高炮武器系统的研制任务,成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1996年1月,李魁武晋升研究员级高工,他的事业之路由此走向了一个更重要的时期。
  
  
卷4  筑造“战神”,为了共和国那一庄严时刻!
  作为项目总设计师,他在解决武器系统定型后的产品化改进设计和工艺完善、大型复杂火炮型号批生产组织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研究所组织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生产的先例。    ——采访手记
  
  常言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几年来,作为总设计师,李魁武在自行高炮武器系统项目研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科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总体设计方案,主持了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进了预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使该装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98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由李魁武成功主持完成的我国第一代自行高炮武器系统被列为“9910工程”项目,将作为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之一,参加50周年的国庆阅兵,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亿万人民的检阅……而李魁武,将担任所“阅兵装备生产总指挥”。
  这个消息,令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全体“兵工人”激动不已……
  而李魁武这时却异常清醒:作为一项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的首批试生产,是我国兵器史上的第一次。而对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作为行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专业研究所来说,更是缺乏承担这种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生产任务的经验和条件。其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史无前例。
  这晚,一身重任的李魁武一夜无眠。他感到,这个压力实在不小,是将光荣、机遇、考验融为一体了。
  然而第二天,当太阳穿透了东方的云层,播洒出它金黄色的晨光时,李魁武又微笑着像往常一样,舒展了一下疲惫的身子,勇敢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
  他没想到,在与装备生产厂家合作时,问题出现了!
  由于技术难度大、时间紧,原本指定的某大型装备生产厂家无法承担生产任务。在这紧要关头,李魁武大胆建议:“突破常规,特事特办,整合生产体系,由我所生产。”这个建议,把大家惊得目瞪口呆。
  李魁武再次拍板:说干就干! 他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倔劲儿,勇敢挑起了装备生产重担。
  不久,一派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繁忙景象,给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增添了一抹前所未有的风景——
  根据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的特点,李魁武经过调研论证,建立了“9910工程”批量生产必要的机构、运行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生产、安全体系,落实了生产场地,一支调配合理、敢打硬仗的生产队伍落实了。保证产品质量,确保安全生产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
  李魁武担心的一系列问题——全套工艺、工装、生产设备、配套单位质量、进度等,都在他率领相关人员五上重庆、六下南京的东奔西走中,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解决。
  为了解决生产装调遇到的现实难题,他把“家”安在了总装调试车间。他坐阵生产现场,采取现场办公,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确保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就这样,李魁武带领着大家热血沸腾地干了15个月,经过不懈地努力,三个连套某自行高炮系统及配套装备,提前10天正式交付阅兵部队,确保了国庆阅兵任务的完成。这是1999年3月。
  这次产品定型后的小批试生产,李魁武成功主持完成了全部工艺完善和工装设计,提高了装备的操作性、维修性和可靠性;建立了生产组织管理系统以及生产质量保证体系和安全保证体系,是开创组织大型复杂武器系统生产的一次成功探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该武器装备填补了我国低空、超低空末端机动防空反导的空白,使我军从此拥有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行高炮野战防空系统,大大提高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4月,李魁武又接到一项命令,担任“地面车辆方阵技术保障分队”负责人。他迅速组织起项目研制、生产技术骨干20余人进驻阅兵村,带领技保队员战炎热、斗酷暑,与部队官兵并肩作战,及时、彻底地解决了阅兵训练中的问题,使装备的完好率和出勤率均达到100%,有效地对部队实施了技术保障。
  1999年10月1日上午,节日的天安门广场人如潮、花如海……在激昂的军乐声中,共和国一个庄严的时刻到来了。
  这一刻,亿万炎黄子孙都屏住了呼吸,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
  整齐列阵的受阅方阵如滚滚铁流,气势如虹地缓缓驶来,汇成一曲恢弘雄浑的交响乐……近了,由16门自行高炮组成的一个新型火炮方阵昂首挺胸地走来了,在闪着泪花、绽开笑脸的亿万国人面前首次亮相了。这一组流动的画面,在摄像机镜头的转动下,照相机快门的频响中,凝固成了永恒的历史。这时的阅兵观礼台上,有一双同样激动的眼睛在观看着这一切,他就是应邀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李魁武。看到自己和团队成员用忠诚和热血对这个民族所报以的崇高礼赞,他感到无比的荣耀!
  不久,该武器系统便生产装备部队,并荣获“9910工程”金奖和国务院、中央军委通令嘉奖。李魁武荣立“9910”工程个人一等功和“建国五十周年首都阅兵装备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卷5 步履铿锵,在通往“世界名炮”的征程中
  作为项目总设计师,他成功主持完成了我国新一代全自动、全天候、具有较高行进间射击效能的新型自行高炮系统的研制,为我国自行高炮技术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采访手记
  
  1999年8月,事业的风铃,再次吹开了李魁武的心扉,他迎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正式出任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
  李魁武上任后,与班子一起,认真分析研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一步明确继续坚持“以军为本、军民结合、突出主业、全面发展”的发展方向。他从研究所的长远发展考虑,就专业发展与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设想:重点突出火炮系统总体技术,着力加强自动机、供输弹、火炮随动、弹道工程、工程力学、电源电站、火炮测试等相关技术的研究,重视跟踪先期关键技术和新概念火炮技术的研究,努力增强所的优势,提高所的总体竞争能力。
  如斯血性的李魁武,始终没有忘记1999年5月8日,北约联军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一幕,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地设想:研制新型自行高炮武器系统。这,让大家看到了他的实干精神,以及大干一番事业的气魄。
  但全所上下,无不为此而担忧:这个项目命题太大了! 技术上,国内关键技术尚未突破;资金上,所里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大家认为,研制开发这一武器系统,是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建所以来最大的风险之一。
  这一点,李魁武心里也明白,可他坚定地认为,这个风险依然得冒!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战争的模式、空袭的武器和方式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无人机、巡航导弹、火箭弹等小型空袭目标大量频繁使用,对防空武器提出了严峻挑战。发展威力更大、性能更加优良的新一代自行高炮武器系统是进一步加强我军野战防空能力的重要手段。
  不久,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一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队伍整装待命,朝着梦想进发了!
  根据“十五”装备发展规划,李魁武带领全体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中去。他们自筹资金,落实队伍,进行先期开发,提前开始了该武器系统的实物论证和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
  2001年12月,该项目经总装备部批准正式立项。李魁武同志又担起了项目总设计师的重任。
  自动炮是自行高炮武器的核心,他首先提出内能三气室弹链式双向供弹自动炮技术方案,并组织专项攻关组进行专项攻关。陆续研制成功了多个关键部件,解决了扬弹、供弹与射频的最佳匹配、炮闩寿命、手开闩筒强度等问题,使该自动炮结构简单、射速稳定、工作可靠,也提高了弹链的使用寿命。
  为了保证自动炮的射击精度,对炮口振动频率和射击频率进行了测试,提出了加强炮管刚度的技术措施,改变了炮口振动振幅和频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有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为自行高炮总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多束定向预制破片弹系统的概念研究刚刚取得初步成效,远未达到工程化应用程度的要求,但是为了提高自行高炮对小目标的毁歼效能,李魁武毅然将该弹种引入自行高炮武器系统的研制。他大胆提出使用陶瓷非金属材料的构想,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使炮口测速与装定装置达到了预定的寿命要求。
  多束定向预制破片弹系统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高炮弹药可控的历史性跨越。其炸目距离控制精度和弹丸威力优于国际同类弹药先进水平。
  装备信息化是新型装备的技术关键之一,在确定自行高炮总体方案时,李魁武提出在自行高炮上采用总线网络和信息管理技术,可是,此想法很多专家不予支持,认为技术太新、投资大、风险高。之后,他带领团队的技术骨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通过严谨技术攻关,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为了进一步坚定大家的信念,他语重心长的开导大家:“我知道,你们对一次采用这么多新技术产生疑问。但是,要使我国防空高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就必须勇于创新,要用好的东西,新的东西。我想对大家说,不必担心,尽管放手去干,失败了,责任是我的,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
  一番肺腑之言,将大家心中的疑云趋散开来,心,凝聚在了一起……
  短短几个月,总线网络系统工程应用成功。实践证明,总线网络和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在自行高炮装调试验、问题排查与解决、总体化和信息化性能提升等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对火炮信息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李总师真有号召力,认准了一条思路和做法,就绝不轻易动摇,真有股子韧劲儿!”
  “难怪大家背后都喊他‘工作狂’!他自己是个‘工作狂’,还能把身边人也变成‘工作狂’!”
  果不其然,很快,一群“工作狂”在李魁武率领下不分昼夜地忙碌了起来……
  为了确保自行高炮优良的机动性,他独辟蹊径,提出通过实物竞争的方式来决定底盘的总体技术方案,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赞同,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为保证研制进度,他放弃所有休息日,甚至还在工作室打了个铺,与年轻人一起经常通宵达旦。眼睛熬红了,身体支持不住了,就躺在病床上边打着吊针边思考,等吊针一打完他抬腿就走,赶去与专家共同研讨问题……
  李魁武在主持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难点技术攻关中,起到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作用。
  在这条通往“世界名炮”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步履铿锵的脚印……
  
卷6 流年似水,谁能把那些刻骨的记忆轻描淡写?
  那是人生的涤荡与洗练,那是一次次灵魂的涅槃,那是一位“将军”和勇士们,在心灵祭坛上供奉着的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结……    ——采访手记
  
  继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精神,李魁武率领团队马不停蹄,穿梭于严寒酷暑下的科学丛林里,将理想化为了火炮专业上胼手胝足的一辈子。他用胆略、智慧、勤奋、坦诚、人格的魅力,带出了一支优秀团队,在大型复杂型号研制与生产、火炮技术创新与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领域,结出了灿烂的果实——尤其是新一代自行高炮武器系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12年,该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李魁武排名第一。
  然而,闪光的荣誉下,谁又能真正清楚那些筚路褴褛、披星戴月的岁月呢?那一个个岁月的镜头下,究竟留下了一串串怎样值得千万次回眸的故事?
  
  雨中的伞花——
  2002年夏天,整个试验外场像烧红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项目攻关试验在热区这样酷暑的日子里进行。
  就在一台样机产品突然出现机械故障,几位技术            人员赶来处理问题时,天气说变就变了,顿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一场瓢泼大雨下了起来……
  由于都没雨具,他们只留下一人在现场坚持故障排除,其他人都躲到旁边的棚下避雨去了。
  这时,一个急促地声音从雨幕中传来“哎,伞……”
  接着,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年近6旬的李总师浑身湿淋淋地来到了工人身边,亲自给他撑起了雨伞……仿佛在湿漉漉的故障机旁,盛开了一朵温润的伞花……
  就这样,李魁武在瓢泼大雨中一直打着雨伞,直到这位技术人员把故障排除完毕。
  然而,老天就跟开了个大玩笑似的,猛然放晴起来,试验可以继续进行了。等大家钻出雨棚见到这一幕时,总师的衣服早已被雨水淋了个透湿,开始一阵阵地打起喷嚏来……
  此时,在场的每一个人心里都酸酸的,有人按捺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回家过年——
  2004年,春节快到了,家家都在喜气洋洋的采办年货。
  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许多人家的窗户也在寒风中敞开着……有女人,有老人,也有孩子,他们时不时地将头伸出窗外,在翘首企盼着,希望身为所长的李总师,能把开赴外场进行摸底试验的团队带回家,过个团圆年。这里面,也有李魁武年逾花甲的妻子及其儿女们。
  然而,双向供弹机却在这时出现技术问题。李魁武明白,采用双向供弹机是一项新技术,国内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如不马上解决,就会直接影响设计定型进度。
  是回家过年?还是啃下这块硬骨头?
  李魁武考虑到,进度是科研项目的生命线,他当即决定带领成员们奔赴重庆某厂,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加班加点的熬夜苦干,一直干到了除夕这一天,这才拖着一身疲惫赶回家中,抢到了一个难得的团圆除夕夜。
  然而初二刚过,家人脸上的喜悦就消失了。原来,他们又要赶回重庆了,哪顾得上过年呀?能品尝到年的味道就已经知足了。他们以这种方式过了一个年,直到把技术问题彻底解决,新的工作又接踵而至……
  
  榜样的力量——
  2007年腊月的一天,项目需要转到某试验场进行外场定型试验,李魁武率领人马直奔东北。
  于是,雪虐风饕的苍莽荒原上,李魁武他们,成了这片茫茫天宇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一队人马裹着大衣,迎着零下几十度的透骨酷寒,每天在荒原的露天下工作。他们忙碌穿梭,风餐露宿,与天地相搏,将多年凝成的心血结晶,放在这黑土地上接受着严寒的考验……
  这里,就是被他们称之为“外场”的工作地。
  在外场,通常清晨6点天还没亮,他们就要起床,草草洗漱后,7点左右就要到达现场,进入试验,总是一口气儿干到晚上9、10点。因为在外场进行动态飞行试验时,为了不影响军用机场正常的训练,部队给他们试验用的飞机架次,通常安排在很晚或很早两个极端时间段内。有时,早班架次排得更早,就得4点起床,晚班架次更晚,那就要晚上12点左右才能回到住处。而吃饭的时间,全是在现场解决。
  毕竟是血肉之躯,在生物钟被反复打乱,野外极度寒冷的气象下工作,人当然也有受不了的时候。
  这天,零下30多度。几位在露天工作的技术骨干冻得实在受不了,他们本能地爬上了车里取暖。
  有人闹起了情绪:“哎哟,我的心脏都给冻住了,实在是受不了!……”
  有人突然吃惊起来:“快看,李总师!
  他们循着手指的方向看去,不远处,年迈的李总师正在雪地里忘我的作业……顿时,他们相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自责起来。
  “咱们还有啥好说的呢?一看到老所长,就心平气和了!走吧!”
  “是啊,还是咬牙干吧! 李总师常说,我们工作不是为小家,皆为国家所需,我们的使命就是奉献!不要有怨言啦,干吧!”
  他们重新打起精神,一直干到了凌晨一点,才回到住地休息。
  虽已凌晨,李魁武却无睡意,他穿衣朝外走去。因为他心里还牵挂着一件事:第二天一早要做动飞试验。根据安排,必须连夜把装备转移到试验场,才能为第二天试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这时,气温更低了,年轻人见状,一个个上前劝阻。
  “李总师,有我们就行了,您不要去了,外面实在是太冷了。“
  “不行,这项工作没有做完,我心里不踏实,绝不能因此拖进度!”
  “李总师,外面是滴水成冰呀,你身体吃不消的!”
  李魁武极力坚持着:“谁说我吃不消?不信,你们跟我比试比试?”
  说完,他就带头朝外走去,与年轻人一起将装备转移到了天寒地冻的试验场。
  到达后,他又忙着进行现场布置,向每个人交代应该注意的事项和细节,直到交待的清清楚楚,这才放心地跟着大家一起在严寒中工作起来。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时间已是凌晨4点了。
  就这样,在整个试验期间,63岁的他从来没有在12点钟以前休息过。他还制订了一项科研制度,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召开总师组会议,总结当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逐一讨论,提出具体解决方案措施,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最终,还要具体到哪个人、哪个时刻段、干哪件事情?以便促进项目的进展。每每会议结束,时间都到凌晨2、3点了。然后赶快休息,第二天6点再起床。
  
  雪中送炭——
  一天晚上,李总师正召集几个技术负责人开碰头会,讨论分析当天的试验数据。正讨论着,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李魁武忽然站了起来,说,你们先讨论,我出去一下。
  由于试验设备都存放在野外,白天试验结束后,晚上都要留下一人值班看守,李魁武担心那位值班工人能不能熬过这样的寒夜?
  他与司机开车到附近小镇,敲开已关门的小商店,买了防寒的羊毛衣服、厚棉被、电暖器等防寒用品,又摸黑驱车赶到了值夜班地点。
  这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他看到了所担心的那一幕,值班帐篷外雪花飞舞,朔风呼啸,积雪已厚达一尺多,寒风已把帐篷吹得哗啦啦的摇摆……
  当值班工人看到突然出现的李总师,看到他手中拿着的棉被时,激动得愣在了那里,嘴巴张着,半天说不出话来……
  
  宽容的心——
  一天早晨,队伍在驻地招待所的大厅中集结待发。
  一位服务员看见后惊呼道:“你们这是玩命啊,后半夜才回来的,这一大早又要出去?”
  “这事要是不解决,还真得玩命!”电气总体主任师张春说道。这时,李魁武到了,只见他把大手一挥:“出发!”于是,艰苦的一天又开始了。
  原来,张春提到的事情,是昨天随动系统出了问题,骨干成员昨晚在现场查问题,直到凌晨才回到招待所休息。而定型试验以来,他们几乎定脚在了试验场,回家反倒像是出差,所以和这里的服务员已经熟的像同事一样。服务员看到他们凌晨才回,这又要走,当然感到惊愕了。
  然而,这一天下来,问题还是未能解决,张光辉等骨干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心里郁郁不欢。这时,看到李总师来到他们身边,更不知说什么好。这时,李魁武非但没催促,反而安慰起他们来:“不要急,好好查,啃下这块硬骨头!”其实,几年来,李魁武都是这样一个习惯,当科研工作中有人走了弯路,技术上犯了错误时,他从不因此责备,反而会鼓励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当年轻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总是给予及时指导。
  这时,李魁武也没有走,他与负责随动的同志一起,想办法,理思路,一起奋战。总师的亲临与激励,如同雪原暗夜里的一盏灯火,催人振奋!
  
  钢铁的意志——
  2008年4月,这个原本生机盎然的季节里,为国防事业呕心沥血的李魁武,却突然病倒了。持续发热、半夜三更胃疼到抽筋,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一连串病症出来了。经查,起病的原因是胆囊发炎,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住院做手术。
  同志们都明白,总师是太累了,逐年累月地坚守一线工作,作息时间太不规律了。更要命的是,为了提神熬夜工作,他常年累月的大量抽烟解乏,废寝忘食,像一台机器似地连轴转,这下,把身体给拖垮了……
  手术第二天,当成员们前去探望他时,他却开起了玩笑。一脸苍白的他,有气无力的声音断断续续地从嘴里飘出:“这下好了……我的胃……我的胰腺……我的胆囊……全被切得差不多了,我……变成残废人一个了……”一番话,说得前来探视的成员心酸不已。
  接着,他顽强地坐了起来,急切地转移话题: “别担心我,这几天……工作是如何安排的?有没有……困难啊?”同事们怔住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居然又把话题引到工作上来了。接着,他就某些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注意事项。
  这时,病房里静悄悄的,只有李魁武时断时续的语音在空中飘荡……这时,也只有与他朝夕相处过的队友们才能读懂,只要他还有一口气,爬都会爬到他想要的世界里去,用胸中沸腾的热血,去开创生命的意义。

  
卷7 明日辉煌,不再是憧憬更不只是梦
  如今,鬓染霜华的他,仍在以战略的眼光致力于火炮技术发展,主持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完善研制条件和实验手段;仍在重视技术发展与创新,主张技术民主,尊重新理论、新观点,推进学术交流……他以一副瘦削的身躯忙碌穿梭于事业之中,仿佛永远不知疲惫。    ——采访手记
  
  白驹过隙,当年怀揣梦想的少年郎,已鬓染霜华。
  如今,李魁武依然惜时如金,忙碌不已……在往昔峥嵘的回首中,憧憬着祖国现代化国防事业明日的辉煌!
  他利用繁忙之余勤奋笔耕,著书立作,先后完成了《现代自行高炮武器系统总体技术》、《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方法》、《自动武器机构动力学》、《科学大师创新成功的奥秘》、《我国野战小口径高炮的现状及展望》等十余部论著,全面论述了火炮总体技术、火炮射击技术研究方法,提出了多项先进的实验原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火炮射击与实验理论,攻克了众多火炮研制中的技术难题。
  他建立的设计方案体系,对未来新型自行高炮防空武器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了新型自动机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动力传动技术、数字雷达技术、行进间射击技术、智能弹药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群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某新型武器系统申请83项发明专利,已授权20项。
  他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火炮研制队伍建设,倡导良好学风道德。亲自领导创建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曾兼任军械工程学院、防空兵学院兼职教授;现兼任中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十分重视培养和发挥青年科技人员的作用,大胆使用、严格要求、精心指导,使一批青年科技人员成为科技骨干。
  依然默默前行的李魁武,从不顾盼四周的风景,仍执著于自己不变的信念,朝着更巍峨的峰顶——国家火炮工程的又一个高峰攀登!
  
后记:
  
  采访结束时,我想到了这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创新团队中一个个成员为家庭所做出的牺牲,与每一个成员交谈,他们都流露出对妻子、儿女和父母的愧疚。
  “谁让我们选择了火炮为宿命呢?由于研究的装备技术要求高,许多试验需要赴外场,所以几年间,我们辗转于寒区、热区各试验基地,辗转于华阴、云南、四川、甘肃、阿拉善、白城、湛江等多个试验地点,仅在白城一个地方出差总时间就超过四年。”
  “仅总师一人,出差多的一年达到11个多月之久。正是他的长者风范,才调动了我们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整个团队紧紧地拧成了一股绳,将国家火炮工程推向了一个高峰。”
  我将眼光投向被我邀请来的李魁武妻子,她会意地笑了:“是啊,老李有一年,呆在家里的时间全部加起来仅有7天。但我非常理解他,也支持他!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心里承受能力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强吧。”
  我向李魁武寻求答案,只听他轻叹了一声:“怎么说呢,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吧,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但我不觉得遗憾。一路走来,虽然有很多坎坷,很多困难,但仍然觉得,干一行就得把这一行干好!”
  有位成员激动地递给我一首小诗,是他自己写的,取名《往事》,我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忆某自行高炮武器系统研制岁月
  峥嵘往事已十年,慷慨豪情克万难。
  天府攻关无昼夜,雪原奋战忘暖寒。
  掌声雷动人成事,炮火轰鸣龙飞天。
  曾经坎坷科研路,而今思来却莞然。
  读后,我默然了。
  我给自己许了个心愿:找个机会,去走一走他们当年走过的路,看一看他们奋斗过的地方,寻一寻他们追求事业的那颗朝圣者般的灵魂——怎样在那荒无人烟的雪原上,烈日酷暑的黄沙里,一步一叩首,去向他们的精神天际……
  
补记:
  
  在本文排版时喜讯传来,2013年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这一天,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伴着雄壮的乐曲,中国兵器特聘首席专家李魁武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领奖台,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奖证书。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领奖台下、电视机前的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人屏住呼吸,百感交集……为了这神圣的一刻,他们足足等了10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