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06
——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天气在线”联合创始人智协飞
□ 黄雪霜 宋 洁
2019年6月28日,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在京揭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天气在线”联合创始人智协飞凭借在天气预报领域的诸多创新之举,以及在相关科研、科普等工作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在大气科学领域工作30余载,智协飞可谓“上云端掌风云态势,下九州尽显大气本色”。作为学者,他学以致用、造福社会;作为师者,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研者,他孜孜探索、著作等身;作为“达人”,他玩转新媒体、热心科普。他始终用“大气”谱写着他的人生轨迹。
从校园“小青椒”到商业气象服务“创始人”的蜕变
智协飞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时,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出了名的“学霸”——本科和硕士都是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论文成果都刊登在当时国内最好的英文专业期刊上。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成了一名“小青椒”。
1996年,他凭借优异的专业和外语成绩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性格活络、积极上进的他很快被推选为原联邦德国首都波恩市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跻身人才济济的海外科学殿堂,智协飞依然能展现出“学霸”风采:2000年,他以各门考试和毕业论文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并用英文在德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创业征程。
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商业气象服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印象还停留在简单的“短期天气预报”阶段。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气象服务已是一个市场广阔的成熟产业,欧美的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方兴未艾。
“当时大中华地区还没有自己的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互联网上的气象信息也非常有限,一些网站提供天气预报的城市并不多,大约700多个,而且预报时效通常只有3天,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准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能不能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研发一款能覆盖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精细化商业气象服务产品来扭转当时的局面?一直追踪领域发展前沿和持续关注祖国气象服务事业的智协飞很快就找到了将自己所长用在实处的着力点。
带着想法,他找到自己的两位德国师兄克拉森博士和罗莫博士,跟他们商量创立一个中文版的“天气在线”,3人一拍即合,他们将目标定为“覆盖全球主要城市,包括中国所有县、市,预报时效达到7天。”——这在当时国内许多行业内人士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历时6个月,产品开发成功并于2000年11月顺利上线。
从此,互联网上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天气在线”网站。这一创业故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有评价称这一“小宇宙爆发般的创举,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年后,“天气在线”与其姐妹网站德文、英文和荷兰文“天气在线”组成的气象服务网站群发展成为欧洲访问量最大的天气服务网站群,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天气服务网站群之一。它拥有众多同类产品难以比拟的优势:依托世界上技术领先的欧洲(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气象局)、北美(如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加拿大气象局)以及亚洲(如日本气象厅)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结果,结合自己研制的动力—统计预报模型,并经资深气象预报专家的数据优化、调控处理自动生成;它提供全球20000多个城市1?14天的天气预报服务,还向用户提供全球5000多个站点的天气实况资料、气候资料和历史天气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闪电图、水温、海洋气象和风暴信息等也应有尽有;它向客户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气象服务,成为互联网上气象服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天气在线”的联合创始人,智协飞一直负责全球汉语用户的商业气象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被国际媒体誉为“大中华地区提供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第一人”。他历任德国“天气在线”气象服务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监,“天气在线”亚洲有限公司联合CEO,天气在线(上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CEO。20年励精图治,“天气在线”网站及随后的公众号已为全球近2亿华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发展气象事业和保障人类的安全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风化雨“遍”撒芬芳的“国际范”师者
“无论你的大学四年有过杏雨梨云,还是雨过天晴;有过风起云涌,还是风和日丽,今天我都以一名年长的气象学者祝福你们,未来的人生光风霁月、晴空万里、春风得意……”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深受学生爱戴的智协飞作为教师代表作了殷切的发言。字里行间深情流露,在学生心里他都是那位“最能走心、最有情怀”的师长。
智协飞是从“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里成长,走出又最终回归的“南信大人”。他说这一生最爱的还是三尺讲台。2004年,响应母校的召唤,智协飞从国外企业回归母校,担任大气科学系教授,之后又先后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副台长(主持工作),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等领导职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早年需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性工作,但他从没放弃过一线教学工作。
作为国家级“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他坚持每学期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长望班作为南信大培养气象拔尖人才的特殊载体,智协飞长期承担其主干专业课程《中国天气》的授课,他被学生认为是“我校该课程(《中国天气》)教得最好的教师”;而他为本科生讲授的另一门专业课——《气象服务学》,也因其引用气象服务中大量切实的案例,拥有全球视野和丰富实用的信息受到学生的追捧……在校园里,在互联网络平台上,提起智协飞,到处都是学生们对他的难忘评价:“上这位老师的课会觉得时间很快”“对我们,您用语言播种,用彩笔描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因为有过海外留学、工作、创业的特殊经历,智协飞教学的特点充满“国际范儿”——他最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能使用中、英、德3种语言切换自如地给中外学生授课,再加上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抑扬顿挫又不失幽默的讲课风格,平易近人、谦和温润的处事态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他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的首选导师。
至今,智协飞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博士生和硕士生8名,德国汉堡大学交换留学生4名),毕业生中不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气候变化专家、巴基斯坦国防部气象局研究员这样的高端国际人才,他国内不少弟子也早已成长为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等基层中坚力量。近年来智协飞指导的多名留学生被评为优秀留学生,他的硕士生、博士生中多人因品学兼优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
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处处留下智协飞深情以待的身影:
2015级气象学博士生朱寿鹏是智协飞“一手带大的孩子”。他说:“智老师工作很忙,但是他再忙也从不疏于对学生的指导,我常常会收到老师在凌晨两三点发来的邮件。”智协飞会经常拎着水果、零食出现在学生的住处,让他们拿去分享;也会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吃饭。有一次朱寿鹏和一些同学因为班级临时有事走不了,告诉老师要晚点过去吃晚饭,让他先吃。然而当他们8点多按响老师家的门铃,进门后惊讶地发现桌上的菜竟然还没有动过筷子,原来老师一直在等着他们……
尽管智协飞从不疾言厉色批评学生,但他对学生的要求却“从不马虎”。他要求学生的学术论文一定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他指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2012年,学生马继望要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请智协飞指导。智协飞在认真看过项目设计后,严肃指出材料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需要做严谨的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他想方设法为马继望联系实验室和准备实验仪器,在他的严格指导下,该项目最终在省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曾先后获得了“挑战杯”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CCTV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
“对一个老师而言,没有什么比桃李满天下更让人感到自豪。”“让年轻人尽情发挥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事实上,智协飞这样的习惯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上,还贯穿于他的科研、管理等工作中。
智协飞用多年的努力,为自己在国际气象研究和应用领域赢得了一方天地。他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后,也致力于发挥自己国际交流“桥梁”的作用,先后任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侨联副主席等职务。他一方面积极培养海外留学生,培训国外的气象专业骨干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中外气象专家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师生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出国深造。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他的团队先后和德国汉堡大学、波恩大学、维尔茨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德国气候应用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乔治梅森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合作关系。在他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德国汉堡大学气象系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交换留学生等方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
2007年,智协飞当选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教育培训咨询机构—各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任常务会议协调委员会(CO-COM/SCHOTI)委员,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在发展中国家23个培训中心的唯一代表,参与全球气象教育培训规划及战略的制定。他还是THORPEX中国委员会交互式全球大集合工作组(GIFS-TIGGE-WG)成员。在担任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期间,他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多名中、高级气象业务和管理人员。他和团队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国际培训工作多次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教育培训司长、台风委员会秘书长及其他国际合作机构的表扬和赞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携世界之手,才能共同进步”,智协飞的交流方式尽显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进的态度。
或许是因为常年沐浴在南信大深厚的文化氛围里,血液里流淌的“大气”基因让智协飞对南信大人的本色和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它们都一一铭刻在自己的心里并通过行动来诠释、演绎和放大,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气象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者型办刊人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2018年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一席话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吹响了号角,也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任务也迫在眉睫。”这样的认识,智协飞很早就有,他长期担任《大气科学学报》执行主编,期间还曾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处副处长、正处职执行主编,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
2009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更名为《大气科学学报》,也就在这个时候,还在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担任副主任的智协飞兼任起《大气科学学报》执行主编。
正如卢嘉锡院士所言:“对科研工作来讲, 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头,又是龙尾。”通过知识的记录、传播、交流、转化、存储来总结、积累科学文化成果,为国家的原始创新提供一个重要平台,为科学家提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这些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很重要。有想法就有动力。多年来,《大气科学学报》从默默无闻到发展成为今天行业里广受好评的核心期刊,智协飞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近年来《大气科学学报》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迅速提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如2015年、2016年获江苏省科协精品科技期刊III、II类项目资助;2016年“十佳创新团队”;2014年、2016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2015年中国高校技术类优秀期刊;2017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18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在办刊过程中,智协飞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在自己拥有12万粉丝的微博中介绍期刊的最新进展,推介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同时还指导编辑部开通了《大气科学学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他说:“期刊也要利用好新媒体,跟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智协飞担任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数字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团队全心全意为江苏省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服务。前不久,2018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暨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主编(优秀编辑)”评选结果揭晓,他获得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主编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优秀主编荣誉称号。
彰显软实力当然自身得有硬实力。“‘顶天立地’做科研,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智协飞一直有着这样的决心。
聚焦数值天气预报、季风动力学、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入探索,先后主持了原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承担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气象业务部门的集合预报、多模式集成预报、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等委托项目。他的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多篇,带领团队研发的集合预报新技术、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技术、基于雨量分级的BMA降水概率预报技术、基于MODE评估的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技术,以及基于多模式集成和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1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
瞄准国际前沿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智协飞特别重视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成预报新技术及其应用产品在国家气象中心、省市气象业务部门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尤其是对转折性天气过程、强降水预报和预警、云水预报水平等方面改进显著,在公众及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此外,为合理开发江苏空中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与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气象保障,并在人工增雨防控太湖蓝藻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了人工影响天气生态型业务的保障与服务水平。
“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带给社会,能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他的学术著作或者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科研探索、科技期刊强国梦这条路上,智协飞且行且思考。
秉持初心科普惠众的“新潮人”
智协飞还是一个勇跟时代步伐的“潮人”,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热情,热心科普事业是他为大众所熟知的另一项工作。
早在1996年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时候,他就“触网”做了第一个个人主页;2000年起依托互联网开始创业;2011年5月注册微博;知天命之年,在微信还没在年轻人中流行时,他就已经玩得得心应手。最近他又玩起了抖音……事实上,很多时候,他把这些新媒体工具都当成了自己做科普的平台。智协飞的微博“大气铁文”在圈内影响力颇大,粉丝已过12万,其中不乏“学术大牛”“业界菁英”。他笑称,刷微博是他一个爱好,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在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方面:“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气象事业,另一方面可以把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播给大众。”
多年“爬网”深耘,给智协飞积攒了一定的知名度,专业的背景、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见解让他成为众多媒体采访解惑的热门对象。
2019年2月,《中国气象报》记者就“冬行夏令”南方持续阴雨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等行业专家,智协飞也作为被采访对象,根据他们团队几十年的气候数据分析成果做了通俗易懂、有理有据的答疑解惑。“当出现厄尔尼诺事件时,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增强,会将热带太平洋水汽经南海输送到我国南部,导致我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菲律宾反气旋减弱,不利于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我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少。”智协飞用他们团队的研究结果成功地解释了这次我国南方气候异常现象。
2018年4月,《科技日报》记者就“地球降温,‘撒盐’是一剂良方吗?”这一当时的热门话题采访了智协飞。针对美国研究人员大胆提出在大气对流层上部播撒细盐粉挡住太阳光,进而给地球降温这一“看似疯狂的设想”计划是否可行,会不会带来新的隐患等一系列引发争议的问题,智协飞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此举创意大胆,但‘副作用’明显,且现在不可能实现。目前,遏制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还是应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报道先后被中新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转载。
多年来,智协飞先后给各类媒体撰写了200多篇气象科普文章,曾多次为《科学画报》撰写气象科普特稿,接受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的采访。德国国际广播电台、韩国首尔电视台等国际媒体曾通过远程采访或拍摄电视片的形式,请他讲解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及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气象报》《扬子晚报》,江苏卫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各类国内主流媒体也多次就龙卷、大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以及气候变化、气候异常等话题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和转载相关报道。
由于智协飞在气象科普工作中的突出成绩,他曾获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还肩负起江苏省气象学科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的重任。
“让气象科技走入千家万户,惠及普罗大众。”智协飞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如今,他将这一梦想借科普这一载体,带到最需要它们的年轻人中间,带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
作为一名同样从乡村里走出的寒门子弟,智协飞再清楚不过科普对于农村孩子的意义和作用。他自己小时候就经常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拿去买科学杂志和科普图书来看。青少年时代这些精神食粮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由此他也憧憬着未来能够投身科学研究并造福人类。如今,他也希望这一“热爱科学的种子”能在其他农村孩子,在后辈身上生根发芽。
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没有发达的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就培养不出高端人才,就不可能在科技创新上占得先机。“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我们中国的孩子接触科普的机会不算很多,农村孩子条件受限、信息闭塞,机会就更少了。”智协飞说,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匮乏等原因,一些乡村学校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学校、家长对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为改变这一现状,他计划和一些中小学合作建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他和他的企业将向这些学校捐赠一批价值不菲的气象、环境观测仪器,培养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今年夏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侨联组织专家团前往贵州省开展“侨爱侨助西部行”活动。除了和贵州省有关部门进行科技学术交流外,智协飞等专家还到贵州省清镇市暗流镇关口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和关口村领导进行交流时,智协飞发现关口村的贫困户相对较多和该村的教育相对落后有关。据介绍,该村有史以来只出过两名本科大学生,40岁以上的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小学、初中毕业,甚至还有小学没毕业的。他表示,要改变贫困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必须让孩子们从读书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南信大侨联可以帮助关口村小学建设乡村图书室,发动师生捐赠图书给该村小学,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爱读书、爱科学的好习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上进心。
犹如一道指引前行的光,照亮农村孩子的前程。多年来智协飞和他的企业默默地向贫困乡村学校捐赠课桌、图书、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免费午餐,还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智协飞觉得这些公益活动意义非凡,因而决定要坚持做下去。
创业、从研、从教,审稿立作,坚持做科普、做公益……如今的智协飞虽然很忙,但他很充实,活成了“最想要的自己”,也是“最独特的自己”。对他来说,能立足国家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立足年轻一代发展需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独立于世的价值所在。
□ 黄雪霜 宋 洁
2019年6月28日,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在京揭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天气在线”联合创始人智协飞凭借在天气预报领域的诸多创新之举,以及在相关科研、科普等工作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在大气科学领域工作30余载,智协飞可谓“上云端掌风云态势,下九州尽显大气本色”。作为学者,他学以致用、造福社会;作为师者,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研者,他孜孜探索、著作等身;作为“达人”,他玩转新媒体、热心科普。他始终用“大气”谱写着他的人生轨迹。
从校园“小青椒”到商业气象服务“创始人”的蜕变
智协飞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时,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出了名的“学霸”——本科和硕士都是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论文成果都刊登在当时国内最好的英文专业期刊上。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成了一名“小青椒”。
1996年,他凭借优异的专业和外语成绩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性格活络、积极上进的他很快被推选为原联邦德国首都波恩市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跻身人才济济的海外科学殿堂,智协飞依然能展现出“学霸”风采:2000年,他以各门考试和毕业论文全优的成绩毕业,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并用英文在德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也是在这一年,他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创业征程。
20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商业气象服务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印象还停留在简单的“短期天气预报”阶段。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气象服务已是一个市场广阔的成熟产业,欧美的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方兴未艾。
“当时大中华地区还没有自己的商业气象服务机构,互联网上的气象信息也非常有限,一些网站提供天气预报的城市并不多,大约700多个,而且预报时效通常只有3天,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准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能不能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研发一款能覆盖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精细化商业气象服务产品来扭转当时的局面?一直追踪领域发展前沿和持续关注祖国气象服务事业的智协飞很快就找到了将自己所长用在实处的着力点。
带着想法,他找到自己的两位德国师兄克拉森博士和罗莫博士,跟他们商量创立一个中文版的“天气在线”,3人一拍即合,他们将目标定为“覆盖全球主要城市,包括中国所有县、市,预报时效达到7天。”——这在当时国内许多行业内人士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历时6个月,产品开发成功并于2000年11月顺利上线。
从此,互联网上有了后来家喻户晓的“天气在线”网站。这一创业故事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有评价称这一“小宇宙爆发般的创举,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年后,“天气在线”与其姐妹网站德文、英文和荷兰文“天气在线”组成的气象服务网站群发展成为欧洲访问量最大的天气服务网站群,也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天气服务网站群之一。它拥有众多同类产品难以比拟的优势:依托世界上技术领先的欧洲(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英国气象局)、北美(如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加拿大气象局)以及亚洲(如日本气象厅)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输出结果,结合自己研制的动力—统计预报模型,并经资深气象预报专家的数据优化、调控处理自动生成;它提供全球20000多个城市1?14天的天气预报服务,还向用户提供全球5000多个站点的天气实况资料、气候资料和历史天气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图、闪电图、水温、海洋气象和风暴信息等也应有尽有;它向客户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气象服务,成为互联网上气象服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天气在线”的联合创始人,智协飞一直负责全球汉语用户的商业气象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被国际媒体誉为“大中华地区提供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第一人”。他历任德国“天气在线”气象服务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监,“天气在线”亚洲有限公司联合CEO,天气在线(上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CEO。20年励精图治,“天气在线”网站及随后的公众号已为全球近2亿华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气象信息服务,为发展气象事业和保障人类的安全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春风化雨“遍”撒芬芳的“国际范”师者
“无论你的大学四年有过杏雨梨云,还是雨过天晴;有过风起云涌,还是风和日丽,今天我都以一名年长的气象学者祝福你们,未来的人生光风霁月、晴空万里、春风得意……”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深受学生爱戴的智协飞作为教师代表作了殷切的发言。字里行间深情流露,在学生心里他都是那位“最能走心、最有情怀”的师长。
智协飞是从“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里成长,走出又最终回归的“南信大人”。他说这一生最爱的还是三尺讲台。2004年,响应母校的召唤,智协飞从国外企业回归母校,担任大气科学系教授,之后又先后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台副台长(主持工作),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等领导职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虽然早年需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性工作,但他从没放弃过一线教学工作。
作为国家级“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教学团队”骨干教师,他坚持每学期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长望班作为南信大培养气象拔尖人才的特殊载体,智协飞长期承担其主干专业课程《中国天气》的授课,他被学生认为是“我校该课程(《中国天气》)教得最好的教师”;而他为本科生讲授的另一门专业课——《气象服务学》,也因其引用气象服务中大量切实的案例,拥有全球视野和丰富实用的信息受到学生的追捧……在校园里,在互联网络平台上,提起智协飞,到处都是学生们对他的难忘评价:“上这位老师的课会觉得时间很快”“对我们,您用语言播种,用彩笔描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因为有过海外留学、工作、创业的特殊经历,智协飞教学的特点充满“国际范儿”——他最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是能使用中、英、德3种语言切换自如地给中外学生授课,再加上他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抑扬顿挫又不失幽默的讲课风格,平易近人、谦和温润的处事态度,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他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的首选导师。
至今,智协飞已经培养了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博士生和硕士生8名,德国汉堡大学交换留学生4名),毕业生中不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气候变化专家、巴基斯坦国防部气象局研究员这样的高端国际人才,他国内不少弟子也早已成长为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员等基层中坚力量。近年来智协飞指导的多名留学生被评为优秀留学生,他的硕士生、博士生中多人因品学兼优获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称号。
在学生的脑海里,也处处留下智协飞深情以待的身影:
2015级气象学博士生朱寿鹏是智协飞“一手带大的孩子”。他说:“智老师工作很忙,但是他再忙也从不疏于对学生的指导,我常常会收到老师在凌晨两三点发来的邮件。”智协飞会经常拎着水果、零食出现在学生的住处,让他们拿去分享;也会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吃饭。有一次朱寿鹏和一些同学因为班级临时有事走不了,告诉老师要晚点过去吃晚饭,让他先吃。然而当他们8点多按响老师家的门铃,进门后惊讶地发现桌上的菜竟然还没有动过筷子,原来老师一直在等着他们……
尽管智协飞从不疾言厉色批评学生,但他对学生的要求却“从不马虎”。他要求学生的学术论文一定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他指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2012年,学生马继望要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请智协飞指导。智协飞在认真看过项目设计后,严肃指出材料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需要做严谨的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他想方设法为马继望联系实验室和准备实验仪器,在他的严格指导下,该项目最终在省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还曾先后获得了“挑战杯”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CCTV赢在常熟—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
“对一个老师而言,没有什么比桃李满天下更让人感到自豪。”“让年轻人尽情发挥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事实上,智协飞这样的习惯不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上,还贯穿于他的科研、管理等工作中。
智协飞用多年的努力,为自己在国际气象研究和应用领域赢得了一方天地。他回到祖国、回到母校后,也致力于发挥自己国际交流“桥梁”的作用,先后任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侨联副主席等职务。他一方面积极培养海外留学生,培训国外的气象专业骨干和中高级管理人员,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中外气象专家之间的友谊,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师生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出国深造。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他的团队先后和德国汉堡大学、波恩大学、维尔茨堡大学、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德国气候应用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乔治梅森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合作关系。在他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德国汉堡大学气象系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交换留学生等方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联系。
2007年,智协飞当选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教育培训咨询机构—各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任常务会议协调委员会(CO-COM/SCHOTI)委员,作为世界气象组织在发展中国家23个培训中心的唯一代表,参与全球气象教育培训规划及战略的制定。他还是THORPEX中国委员会交互式全球大集合工作组(GIFS-TIGGE-WG)成员。在担任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副主任期间,他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多名中、高级气象业务和管理人员。他和团队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国际培训工作多次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教育培训司长、台风委员会秘书长及其他国际合作机构的表扬和赞赏。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携世界之手,才能共同进步”,智协飞的交流方式尽显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进的态度。
或许是因为常年沐浴在南信大深厚的文化氛围里,血液里流淌的“大气”基因让智协飞对南信大人的本色和精髓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它们都一一铭刻在自己的心里并通过行动来诠释、演绎和放大,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给下一代气象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者型办刊人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
2018年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一席话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吹响了号角,也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任务也迫在眉睫。”这样的认识,智协飞很早就有,他长期担任《大气科学学报》执行主编,期间还曾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处副处长、正处职执行主编,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
2009年,《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更名为《大气科学学报》,也就在这个时候,还在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担任副主任的智协飞兼任起《大气科学学报》执行主编。
正如卢嘉锡院士所言:“对科研工作来讲, 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头,又是龙尾。”通过知识的记录、传播、交流、转化、存储来总结、积累科学文化成果,为国家的原始创新提供一个重要平台,为科学家提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园地……这些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很重要。有想法就有动力。多年来,《大气科学学报》从默默无闻到发展成为今天行业里广受好评的核心期刊,智协飞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近年来《大气科学学报》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迅速提升,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如2015年、2016年获江苏省科协精品科技期刊III、II类项目资助;2016年“十佳创新团队”;2014年、2016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2015年中国高校技术类优秀期刊;2017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18年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在办刊过程中,智协飞敢于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在自己拥有12万粉丝的微博中介绍期刊的最新进展,推介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同时还指导编辑部开通了《大气科学学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他说:“期刊也要利用好新媒体,跟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智协飞担任江苏省科技期刊学会理事,数字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带领团队全心全意为江苏省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工作服务。前不久,2018年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暨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主编(优秀编辑)”评选结果揭晓,他获得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主编和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优秀主编荣誉称号。
彰显软实力当然自身得有硬实力。“‘顶天立地’做科研,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智协飞一直有着这样的决心。
聚焦数值天气预报、季风动力学、短期气候预测、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深入探索,先后主持了原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承担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气象业务部门的集合预报、多模式集成预报、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等委托项目。他的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20多篇,带领团队研发的集合预报新技术、滑动训练期超级集合预报技术、基于雨量分级的BMA降水概率预报技术、基于MODE评估的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报技术,以及基于多模式集成和统计降尺度技术的智能网格精细化预报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奖二等奖1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
瞄准国际前沿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智协飞特别重视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集合预报和多模式集成预报新技术及其应用产品在国家气象中心、省市气象业务部门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尤其是对转折性天气过程、强降水预报和预警、云水预报水平等方面改进显著,在公众及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气象保障服务。此外,为合理开发江苏空中云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与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气象保障,并在人工增雨防控太湖蓝藻气象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了人工影响天气生态型业务的保障与服务水平。
“一名科技工作者能带给社会,能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他的学术著作或者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科研探索、科技期刊强国梦这条路上,智协飞且行且思考。
秉持初心科普惠众的“新潮人”
智协飞还是一个勇跟时代步伐的“潮人”,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热情,热心科普事业是他为大众所熟知的另一项工作。
早在1996年互联网还没普及的时候,他就“触网”做了第一个个人主页;2000年起依托互联网开始创业;2011年5月注册微博;知天命之年,在微信还没在年轻人中流行时,他就已经玩得得心应手。最近他又玩起了抖音……事实上,很多时候,他把这些新媒体工具都当成了自己做科普的平台。智协飞的微博“大气铁文”在圈内影响力颇大,粉丝已过12万,其中不乏“学术大牛”“业界菁英”。他笑称,刷微博是他一个爱好,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尤其是在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方面:“一方面可以让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气象事业,另一方面可以把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传播给大众。”
多年“爬网”深耘,给智协飞积攒了一定的知名度,专业的背景、丰富的经验、独到的见解让他成为众多媒体采访解惑的热门对象。
2019年2月,《中国气象报》记者就“冬行夏令”南方持续阴雨这一话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等行业专家,智协飞也作为被采访对象,根据他们团队几十年的气候数据分析成果做了通俗易懂、有理有据的答疑解惑。“当出现厄尔尼诺事件时,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增强,会将热带太平洋水汽经南海输送到我国南部,导致我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菲律宾反气旋减弱,不利于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我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少。”智协飞用他们团队的研究结果成功地解释了这次我国南方气候异常现象。
2018年4月,《科技日报》记者就“地球降温,‘撒盐’是一剂良方吗?”这一当时的热门话题采访了智协飞。针对美国研究人员大胆提出在大气对流层上部播撒细盐粉挡住太阳光,进而给地球降温这一“看似疯狂的设想”计划是否可行,会不会带来新的隐患等一系列引发争议的问题,智协飞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此举创意大胆,但‘副作用’明显,且现在不可能实现。目前,遏制人类活动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佳方式还是应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报道先后被中新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主流媒体转载。
多年来,智协飞先后给各类媒体撰写了200多篇气象科普文章,曾多次为《科学画报》撰写气象科普特稿,接受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的采访。德国国际广播电台、韩国首尔电视台等国际媒体曾通过远程采访或拍摄电视片的形式,请他讲解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及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气象报》《扬子晚报》,江苏卫视,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搜狐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各类国内主流媒体也多次就龙卷、大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以及气候变化、气候异常等话题对他进行采访报道和转载相关报道。
由于智协飞在气象科普工作中的突出成绩,他曾获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气象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还肩负起江苏省气象学科首席科技传播专家的重任。
“让气象科技走入千家万户,惠及普罗大众。”智协飞一直有这样一个梦想。如今,他将这一梦想借科普这一载体,带到最需要它们的年轻人中间,带到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
作为一名同样从乡村里走出的寒门子弟,智协飞再清楚不过科普对于农村孩子的意义和作用。他自己小时候就经常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拿去买科学杂志和科普图书来看。青少年时代这些精神食粮给他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由此他也憧憬着未来能够投身科学研究并造福人类。如今,他也希望这一“热爱科学的种子”能在其他农村孩子,在后辈身上生根发芽。
少年强则中国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没有发达的教育,特别是基础科学教育,就培养不出高端人才,就不可能在科技创新上占得先机。“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我们中国的孩子接触科普的机会不算很多,农村孩子条件受限、信息闭塞,机会就更少了。”智协飞说,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匮乏等原因,一些乡村学校的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形同虚设。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学校、家长对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为改变这一现状,他计划和一些中小学合作建立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他和他的企业将向这些学校捐赠一批价值不菲的气象、环境观测仪器,培养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今年夏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侨联组织专家团前往贵州省开展“侨爱侨助西部行”活动。除了和贵州省有关部门进行科技学术交流外,智协飞等专家还到贵州省清镇市暗流镇关口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和关口村领导进行交流时,智协飞发现关口村的贫困户相对较多和该村的教育相对落后有关。据介绍,该村有史以来只出过两名本科大学生,40岁以上的人群中,绝大部分是小学、初中毕业,甚至还有小学没毕业的。他表示,要改变贫困乡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必须让孩子们从读书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南信大侨联可以帮助关口村小学建设乡村图书室,发动师生捐赠图书给该村小学,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爱读书、爱科学的好习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上进心。
犹如一道指引前行的光,照亮农村孩子的前程。多年来智协飞和他的企业默默地向贫困乡村学校捐赠课桌、图书、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免费午餐,还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学……智协飞觉得这些公益活动意义非凡,因而决定要坚持做下去。
创业、从研、从教,审稿立作,坚持做科普、做公益……如今的智协飞虽然很忙,但他很充实,活成了“最想要的自己”,也是“最独特的自己”。对他来说,能立足国家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立足年轻一代发展需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独立于世的价值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