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2

中国学者揭秘比邻星系统轨道特征
  中国学者新近发表一项成果,揭示出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及其周围行星的动力学和轨道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它位于半人马座,距离地球约4.22光年,也是目前发现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与太阳这样的单一恒星不同,比邻星附近还有两颗相隔很近的恒星,它们与比邻星组成一个“三星系统”。此前,天文学家已经在比邻星周围发现一颗1.3倍地球质量、公转周期11.2天的行星比邻星b,并推测可能存在另一颗轨道周期200多天的比邻星c。这些行星可能处于宜居区内,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强烈关注。
  此次,中国研究团队利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对比邻星周围存在两颗行星的情况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比邻星b公转轨道的半长轴在0.02至0.1天文单位之间,轨道偏心率上限为0.4,而比邻星c的偏心率上限为0.65。两颗行星公转平面不重合时,其轨道夹角小于50度。
  科研人员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总计已发现4000多颗系外行星。仅仅在浩瀚的银河系内,就可能存在100亿颗类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它们和地球一样,处于中央恒星的宜居带内。而行星的演化特征、宜居条件,与它们的轨道特性关系密切。深入研究比邻星系统的动力学和轨道特性,不仅对探究其周围行星是否具备生存条件极为关键,也为后续其他系外行星的观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国井下定向钻进孔深再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应用自主研发的大功率定向钻进技术及装备在神东煤炭集团保德煤矿进行钻孔工程示范,完成了主孔深度3353米的沿煤层超长贯通定向钻孔,再次创造了我国井下定向钻进新的世界纪录。
  据悉,该院从保德煤矿五盘区一号进风大巷27联巷开钻施工,钻进用时21天,贯穿了二盘区工作面,与对侧三下盘区二号回风大巷成功贯通,主孔深度3353米,总进尺4428米,孔径120毫米,探顶、探底分支13次,钻孔贯穿巷道中靶坐标误差小于0.15%,目前日均瓦斯抽采量超过5000立方米。
  该钻孔打破了2019年年初该院在保德矿创造的2570米超长定向钻孔的孔深世界纪录。此次钻孔工程做到钻孔深度大幅度提高和实现超远距离高精度中靶,主要得益于开发了煤矿井下超长定向孔滑动钻进减阻工艺和复合钻进轨迹控制方法,大幅提高了井下定向钻孔钻进能力和钻进效率;应用了自主研制的ZDY15000LD定向钻进装备、YHD3-3000型泥浆脉冲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大通孔高强度无缆定向钻具,实现了无线随钻测量压力脉冲信号在3000米以上孔深的稳定传输;此外,还对新研制的煤矿井下用冲洗液净化循环系统进行了工业性应用,解决了超长孔施工耗水量与排污量大的难题,实现了定向钻进冲洗液由“开式”向“闭式”循环的跨越,促进了煤矿井下绿色钻探技术装备发展。
  据了解,3353米沿煤层超长贯通定向孔的成功实施,是井下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的新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井下定向钻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首次实现纳米级空间分辨电磁场量子传感
  中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实现50纳米空间分辨力高精度多功能量子传感。该系列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应用物理权威期刊《应用物理评论》上。
  微纳光电子器件具有尺寸小、电磁场强度低而且易受干扰等特点。因此,微纳电磁场探测技术需要同时解决高空间分辨力、高测量灵敏度及对待测量非破坏性等难题和挑战。
  科研人员利用量子传感和量子探针等新思想和新方法,发展了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力的远场光学超分辨成像新技术。结合高保真度量子态调控技术,实现了同时具有高空间分辨力、高测量灵敏度及对待测量非破坏的微纳电磁场测量技术。首先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中电荷态的调控,科研人员提出并实现了具有纳米级空间分辨力超低泵浦功率的电荷态耗尽纳米成像术,实现了4.1纳米空间分辨力的电子自旋量子态的成像与检测。实验获得的成像分辨力是光学衍射极限的1/86,超过了受激辐射损耗荧光显微成像术所获得的1/67的精度,将有望应用在活体生物检测中。科研人员还将CSD纳米成像术与荧光寿命成像、光学偏振态检测、电子自旋态高保真度量子操控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金属纳米线结构所携带的光场态密度、偏振、电流及其产生的磁场等多个物理量的非破坏性测量,空间分辨力达50纳米,使得该微纳光电磁场的探测精准度超过了96%。
  这些成果为高空间分辨力非破坏电磁场检测和实用化的量子传感打下了基础,并拓宽了远场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应用场景。
  
IEEE《计算机》杂志2020年将出中文版
  日前,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旗下期刊《计算机》中国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宣布,该期刊将于2020年在中国落地并推出中文版。
  会上,深科技同IEEE计算机协会和IEEE北京办事处签订了本土内容开发合作协议,三方将各自优势资源注入合作,助力《计算机》杂志在中国正式落地。第一期双月刊《计算机》杂志将在2020年3月推出,以IEEE已出版的10余本顶级英文杂志内容汉化和国内内容采编构成。
  IEEE计算机协会主席Cecilia Metra提到,IEEE每年举办1600场会议,库中文献将近400万,拥有170个顶级期刊。《计算机》杂志在中国落地,也让IEEE能够更好地服务整个中国科学界。深科技联合创始人陈序表示,深科技在进一步拓展高质量的计算机科学与科技内容之外,还会带来更多本土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资讯及深度的报道。
  同时,三方还计划在2020年推出一系列领域跨界活动,发起一系列人工智能与多领域的交叉话题探讨,帮助技术开发者、技术爱好者、专家学者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畅享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更多可能。三方还发起并组建了编委会,邀请全球范围内的大计算领域的科研机构学者、产业代表共同组成期刊编委会成员,从期刊定位到内容,保持前瞻性与权威性。
  《计算机》杂志隶属于IEEE旗下最大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协会——计算机协会,该协会成立于1946年,在全球拥有85000名会员。
  
我国推动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
  日前,在召开的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来自18国的19个重要科技组织的代表召开圆桌会议,原则通过《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章程》,一致同意尽快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
  近年来,我国坚持科技为民服务,逐渐摸索出一套“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特别关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的提升,建立了一套服务各地区、各类人群的长效机制。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从1992年的0.2%提升到2018年的8.47%,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消弭科学素质鸿沟,实现世界共同繁荣,需要各国携手合作,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据介绍,圆桌会议与会代表签署了《圆桌会议备忘录》,形成后续推进成立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的“北京行动路线图”,决定成立筹备工作组,启动后续各项工作,重点围绕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技场馆建设运营、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科学素质评测及研究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双边、多边务实合作。
  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以“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科协主办,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共同支持。来自5个国际组织,28个国家、35个国别科技组织的600多位中外嘉宾出席。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