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美国科考之旅杂记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参加美国秋海棠协会年会及开展野生美洲黄莲考察

田代科


  作为一个植物科学工作者,呆在实验室摆弄一些仪器、试剂,或坐在办公室敲击键盘处理数据、写点文章固然必不可少,开展野外考察和学术会议交流也十分重要。比起参加会议,野外考察更具有挑战性,充满艰辛甚至冒险。今年8月,鉴于课题研究和交流的需要,在兼顾参加美国秋海棠协会(American Begonia Society, 简称ABS)年度大会和美洲黄莲(Nelumbo lutea)野外考察的情况下,我花了3周多时间,圆满地完成了美国科考之旅,收获之多,感触之深,难用言语尽述。
  以前,尽管因求学等原因在美国生活过5年之多,曾到访过20多个州,2010年应邀参加了在德克萨斯州举行的国际睡莲及水景园艺协会(IWGS)年会,因此对美国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今年这次美国之行,独自一人要同时完成两件重要任务,特别是要在4个州5个地点开展野外美洲黄莲的多样性调查,时间跨度较长,地点跨度大,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安排和美方的帮助就很难保证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因此,出差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因公护照和签证的申请,野外考察地点和路线的选择,同美方联系人联络和机票预订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
  8月4日飞行约12小时后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国际机场,接着连夜赶往圣地亚哥,到达目的地时已是当地第二天(8月5日)凌晨00:30(美国西部时间)。第二天准备去参观著名的圣地亚哥野生动物园(也叫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图1)。
  类似上海,圣地亚哥同时拥有一个野生动物园和动物园(San Diego Zoo)(图2),两个园在全美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气,与圣地亚哥动物保护研究所(the San Diego Zoo Institute for Conservation Research)一同挂在全球最大的动物协会组织“San Diego Zoo Global”旗下。其实,对我这个植物工作者来说,更确切地说是带着“在动物园中寻找植物和景观美”的念头而去,更想看看这两个动物园的植物情况,动物和植物是如何体现和谐、融为一体的。参观野生动物园后才发现,该园面积很大,总面积为730多公顷(约11000亩),不仅仅圈养了一大批珍稀保护动物,约300种2600多只,还以收集丰富的植物而盛名,共有植物3500多种,这一规模甚至超过国内一些植物园的收集。随处可见许多观赏植物和优美的造景,体现了一种人工生态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理念(图3),还有一些观赏植物标价销售。在园中发现了一株高大粗壮的树芦荟(图5),5米多高,以及漂亮的佛肚树(Brachychiton sp)(图6)算是该动物园中植物亮点之一。
  8月6日,离会议注册报道还有一天,设法挤点时间看看圣地亚哥动物园。该动物园不仅有更多的动物,约3700多只650多种珍稀濒危种类,而且收集70多万株外来植物,整个动物园完全被一片绿色罩着,俨然更像一个植物园,如果不亲自走进去看看,还有真一种被误导的感觉。因此,我这个植物爱好者当然不会轻易错过。结果花了整个上午参观,与其是看动物,还不如说是在做植物调查,看看这个动物园究竟栽培有哪些植物种类,植物有何特色。参观后收获和感想颇多,的确看到了同其他地方很不一样的东西。如专门建有一条蕨类植物峡谷小道(Fern Canyon Trail)(图7),收集栽培了各式各样的蕨类植物,长势很好,景观十分美丽,简直就是一个蕨类专类园(图4);有一捕虫植物栽培点,旁边立有劝告牌,很人性化的写着:“请不要往展示区扔东西,那将会使我们生病,就像动物一样”(图8、9)。动
  物园的珍稀濒危动物就太多了,如身着鲜艳衣裳的火烈鸟(Flamingo)(图10),憨态可掬的非洲沼狸(Meerkat)(图11)。当然还有中国的大熊猫,该园的熊猫馆以及熊猫保育研究在全世界也非常有名。参加了几个科普教育节目,特别是一个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解动物的多样性和保护,双方积极互动,活动十分有趣,起到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很值得国内动植物园科普教育工作者借鉴。
  美国秋海棠协会(ABS)诞生于大萧条时期(the Great Depression),起源于1932年,由Herbert P. Dyckman在加州的Long Beach创立的加州秋海棠协会(California Begonia Society)。目前,全美拥有45个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和德克萨斯两个州,会员则遍布全球。ABS还是国际秋海棠属栽培品种登录权威机构,每年都召开全国性大会和秋海棠品种展示评比。今年适逢美国秋海棠协会成立80周年,共有来自美、中、日、加拿大等国140多人参会,参与评奖的秋海棠品种和质量均创历史之最。会议期间,除了学术交流和品种展示、评比及销售外,大会还组织参观了当地一些秋海棠栽培和生产企业。
  年会在8月8-11日连续4天召开,除了10号留给评委们给展示品种和艺术品打分评比外,其余3天日程基本上都是白天参观考察(图12、13),晚上进行报告交流,这样充分利用了时间。考察期间,分别参观学习了A & G Nurseries Inc, Kartuz Greenhouses等秋海棠观赏植物生产批发企业,位于圣地亚哥Balboa公园内的植物建筑(Botanic Building)(图14),Marston House,一些私人个体收集栽培秋海棠情况和一个2006年刚成立的私立秋海棠研究中心(KOLZ Begonia Research Center)。会议报告除了涉及秋海棠产业和协会自身事务外,我作了题为“History, resourc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dustry of Begonia in China”(中国秋海棠植物的历史、资源、研究及产业现状)的报告。此外,来自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彭镜毅博士(博物馆馆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 University)的Mark Tebbitt博士,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Rekha Morris博士等世界著名秋海棠学者也分别作了题为“Expedition of Begonia in Asia: peninsular Malaysia & the Philippines”(亚洲秋海棠考察:马来亚、菲律宾半岛),“Bolivia: a land of extremes”(玻利维亚:极端之地),和“Begonias from eastern Himalayas: some new and some not so new”(喜马拉雅秋海棠:新的和不怎么新的)的精彩报告,同大家一道分享了他们分别在东南亚、玻利维亚、印度等国开展秋海棠资源调查的新发现和感想。各自发现了一批新种,充分表明世界秋海棠资源家底还远没被摸清,基础研究还任重道远。秋海棠协会年会参加者大部分人年事已高,经历丰富,其中一位叫Thelma O’Reilly的女士今年即将年满95岁,还积极参加并大会发言,精神可嘉,这充分表明美国人对植物热爱程度之高以及对秋海棠事业的执着追求。
  8月10日是参赛评比时间,品种展示区谢绝参观,但我不想浪费宝贵时间和机会,早早地准备好相机,在征得组委会同意和不干扰评委们工作的情况下,花了整个上午对所有展品一一不漏进行拍照记录(图15、16),以备回去后继续学习和参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几种十分漂亮的球茎海棠,花大而艳丽,有一个品种花径竟然达到24厘米(图17),算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秋海棠花了。还有一个品种内层花瓣还连成一个喇叭形杯状(图18),甚是奇特,在秋海棠中极为罕见。原产中国和越南边境的Begonia sizemorea(原来一直误定为大王秋海棠B. rex)也获得了本次参会竞赛栽培金奖(图19)。可我不明白,好几个漂亮的大花型球茎海棠并没获得好评,只得大会提名奖。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西方人并不像国人那样喜欢大,更追求的是新颖奇特。也或许因为加州盛产大花型球茎秋海棠,久而久之导致美国人审美疲劳的缘故。除单纯品种外,栽培灯饰和其它秋海棠相关工艺品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图20)。会议结束当天上午和前一天,秋海棠植物公开对外销售,我也借此机会选购了部分特别中意的种类(图21)。尽管每株才5美元左右,价格便宜,但由于担心东西多了,恐怕海关查扣,最终只买了20个左右品种。
  8月11日下午会议休息期间偷闲去了一下附近海边。来到海滨后发现来这休闲的人很多,动物也多,海鸥、海狮以及其它不知名的动物、人、自然环境竟相处十分和谐,还有一对新婚夫妇正在举行浪漫的海滨婚礼。
  8月12日开始了美洲黄莲野外考察之旅,途中转了很多种交通工具终于在晚上11点多(美中部时间)才到达奥本大学的宾馆。第二天上午访问了一下母校,并同奥本大学园艺系主任David William教授进行了短暂会面,简单介绍了上海辰山植物园、我这次的出差目的和当前研究工作情况,以及今后双方单位可能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机会。8月14日清早
  7:30,在伯明翰植物园园长Spicer先生的带领下,花了2小时快速地参观了该园(图22)。接着再向北开车2小时,到达田纳西河开始考察第一个野生美洲黄莲群落点(图23)。
  由于发现黄莲都长在河的中央小岛两侧浅水区,离河两岸还有较长一段距离,因水中长有水草影响机动船的螺旋桨运转而无法开进而改乘充气橡皮船,我和Tilt教授二人同时划桨过去,费了些功夫才到达长有黄莲的区域。第一次看到正在开花的野生黄莲兴奋不已,顾不上天气炎热,迅速采集了一些数据,诸如植株高度、叶片大小、水深、花的大小、被片等。只可惜几乎不见成熟的莲蓬和种子,也许是对于此处黄莲来说,季节还早了点,或许因为河流水位不稳定影响了荷花的正常生长。结果只好采摘部分花蕾、花朵和叶片分子材料后划回岸边,算是顺利地完成了第一个点的调查任务。   
  到达奥本大学稍作停顿,查看了一下以前的植物研究材料,然后接着南下直奔第二个考察地点:位于阿拉巴马州Eufaula的湖点公园(Lakepoint Park),到达公园宾馆时已是晚上20:30。第二天(8月15)早上考察了一下就近湖里的野生黄莲。宾馆后面的湖里长满荷花,触手可及,十分方便调查取材,但发现荷花丛中不时有鳄鱼出没,当心受攻击,不敢冒然下水,只好转移到离鳄鱼远一点的地方,利用橡皮船做水上交通和掩护工具调查数据和采集种子。此处美洲黄莲开花已经很少了(图24),大部分是成熟的莲蓬,看来同田纳西的居群在物候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将近中午,我们又驱车前往下一个目标,位于阿拉巴马南部Dothan的十里溪园艺公司(Ten Miles Creek Nursery),这次来这里算是第三次故地重游,发现这家苗圃发展很快,荷花生长很好(图25)。交流一会后,又驱车直奔今天的终极落脚点:佛罗尼达大学所在城市Gainesville。一路上看到入侵植物一种野葡萄(Vitis rotundifolia)的壮观景象,没想到该种在美国南部生长极为旺盛,入侵性之强,沿公路两侧灌木或大树上随处可见其攀援或覆盖于上(图26)。
  到达Gainesville市已是晚上8点半。第二天(8.16)上午,由于日程安排太紧,直奔迈阿密,即第3个美洲黄莲考察的落脚点。
  8月17上午去佛罗尼达大学在迈阿密的一个研究中心(Fort Laurerdal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参观,并同该中心Gettys博士进行了交流,下午在她的带领下一道参观了北美最大的水生植物园艺生产企业Florida Aquatic Nurseries。该企业建于1957年,拥有3个大型苗圃,收集水生湿地植物品种300多个,仅睡莲就有160多个品种供销售,产品远销全球,在睡莲的新品种培育方面非常有名,世界上许                       多优良睡莲品种就诞生于这里(图27)。
  8月18日,来到位于迈阿密北部,号称佛罗尼达州最大、美国第七大淡水湖Lake Okeechobee考察野生美洲黄莲。我们乘坐气船,该船烧柴油,开动时噪音特大,根据美国法律规定,每个人耳朵都必须要带防噪音设备,否则容易导致听力损害。随着船开动,先经过一段引导水渠,一路上可见各种水鸟受惊起飞,不一会儿,迎面扑来的是一片黄色的海洋:美洲黄莲盛开的鲜花(图28)。没想到这里的美洲黄莲生长如此之好、面积如此之大,是我所见最好的美洲黄莲风景。于是,照相机、摄像机双双派上用场,大家都好好地过了一把风景捕捉瘾。乘着气船在荷花莲蓬中穿梭,看着莲蓬、荷花和荷叶被船击打折腰,真还有点破坏美景的负罪感。但迫于研究需要,不得不穿行其中,开展多点抽样调查,让植物为科学做出一点牺牲。实际上,湖中黄莲生长面积大,长势猛,见到几处管理人员曾经喷施过除草剂控制其规模和扩展范围的痕迹,以维持整个湿地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和谐。这里的黄莲不仅成熟莲蓬多,开花也多,好像处在第二个开花高峰期(图29)。显然,物候又同前面调查的两个地点有些区别了。
  接下来8月19日是星期六,鉴于原来的植物材料还有许多数据需要进一步采集,于是计划全天闭门工作一天(图30、31、32)。8月20日去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了解一下美国的航天高科技和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辉煌历史。肯尼迪航天中心面积非常大,达570平方公里,工作人员13000多人。航天中心分综合参观设施、博物馆、指挥中心、装配检验大楼、航天发射场、飞船跟踪及数据网络站等。自1968年以来,美国所有的宇宙飞船都从这里发射升空。今年正值美国航天局成立50周年,来此观光的人很多。参观之后,不得不为美国人的创新、冒险精神和高科技能力所折服,深感国人必须继续发奋图强,谦虚学习,奋起直追,坚持不懈,才能实现超越。
  8月21日,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密苏里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栽培有51000多种(品种)植物。8月22日上午计划参观园区,刚接近大门,迎面是一条巨大而十分漂亮的人造中国龙,原来这里刚刚为英文版《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巨著的完成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庆典:中国龙灯节(Lantern Festival)。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早到几天就能赶上,现在只能凭剩余的一些装饰设施想象一下当时的热闹场面。在植物园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该园的温室区和各个专类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是的日本园的景观,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有一池潭栽有荷
  花,看到原产中国满树挂着漂亮红色果实的四照花(Cornus kousa)(图33),更因为其东方园林风格和美景让我格外感觉到一种亲近感。该园的一些特色植物收集量很大,如兰科植物,萱草品种,百合品种,月季等,每类植物都是数百甚至上千品种。下午去标本馆查阅秋海棠和荷花等植物的腊叶标本。密苏里植物园标本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标本馆之一,位居全美第二、世界第六,馆藏标本630万余份。每年都有来自全球的许多植物学家前来光顾该标本馆,或短暂工作。标本馆分开在两栋建筑物中,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部分双子叶植物标本位于Lehmann楼,而大部分双子叶植物科位于孟山都研究中心(图34),两者相距1公里多。步行穿梭两栋建筑还真有点费时,幸好得益于标本馆的一位年长研究人员,十分热情地用他连车门都无法关紧的旧破车给我提供了方便,使我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时间,把所有亚洲产的秋海棠标本和所有荷花标本都查看了一遍,并进行了照相记录(图35)。
  密苏里植物园还有一个很大的礼品店,销售植物及园林相关书籍,以及植物园相关的工艺品,作为来访专业人员,购买书籍时还享受到了25%的折扣。
  8月23日,经标本馆馆长James Solomon博士的介绍,在George Yatskievych教授的带领下上午去圣路易斯的郊区的一个叫Creve Coeur Lake的湖泊调查美洲黄莲。开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发现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给原来的湿地生态造成了破坏,加上今年又遭遇美国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有一个湖泊已干燥没有一点水了,荷花生长不良,大部分干枯,没有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朵。甚至整个湖都被一种牵牛花属植物白星薯(Impomoea lacunosa)霸占覆盖,荷花已经被压迫的十分狼狈不堪了。幸好,另外一侧小湖中还有积水,美洲黄莲生长良好,为我的调查提供了花和果实等材料。
  匆匆解决了一顿简单的晚餐,又得赶紧记录数据和收拾行李了。于是,弄得满桌子都是荷花和种子等植物材料,到凌晨1点钟多总算忙完,设置好闹钟后匆匆入睡,第二天又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
  8月24日清晨6点钟出发,到达马里兰州的Baltimore已经是下午2点,水生植物界的美国朋友Kelly Billing开车来接。一小时后到达她的公司基地,位于Jarrettsville的Maryland Aquatic Nurseries,接着参观了水生植物苗木种类和生产情况。该公司除了主要生产销售睡莲苗等种类,还销售一些荷花。用塑料篮栽培睡莲后置于水池中,不仅利于植物生长和管理,同时也便于销售时起苗。该公司还有一个强项就是利用浮岛栽培技术,美化水体和清除污染,在美国应用较广,小有名气。
  8月25日上午,大致驱车2个小时,到达马里兰州东北部的一个叫Mount Harmon的地方,附近McGill Creek河流有一处长有野生美洲黄莲,大约100多亩的面积,还是旅游亮点之一。这次,我们用较小的单人塑料舟划入湖中采集相关材料和数据。也许是地处偏北,湖水又较深,此处荷花正处于盛花期,却没有发现一个成熟莲蓬。因此,也就没有采集到成熟莲子。接着,在附近的湖边发现了一种锦葵科(HIibiscus moscheutos)植物,开有少量美丽的白花(图36),由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于是采集了一些成熟种子。
  8月26日早上不到6:50起床,7:40从Kelly家出发,开车去Baltimore机场赶乘10:05飞往纽约的飞机,下午15:35再搭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8航班飞往上海,27日下午18:40到达浦东机场。至此,整个美国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次考察十分顺利、圆满,共拍摄照片17G,6800多张。不仅第一次参加了美国秋海棠协会年会,同国际秋海棠植物研究者、爱好者开展了密切交流,还引种了一批秋海棠优良品种。顺利地考察了5个地点的美洲黄莲,对该种在美国的生境及多样性有了更直接了解;采集了一批实验材料,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参观了美国主要的水生植物园艺企业和著名的密苏里植物园,对美国的水生植物产业有了进一步了解。
  附记:7月16-20日我在北京参加国际观赏植物资源讨论会但因有事提前一天回到上海,第三天(7.21)北京就发生了特大洪灾,整个城市道路被洪水淹没瘫痪,共导致70多人死亡;8月4日我离开上海去美国出差,8月8日上海又迎来台风“海葵”的考验,辰山植物园职工停止上班,严阵以待,结果园区树木被大风吹倒一片,造成一定损失;8月18日在佛罗尼达考察期间无意间同Gettys博士聊起了这两件事情,她对我开玩笑地说:“代科,我们今年还没有过飓风或龙卷风,你的意思是你一离开后飓风就会要来?我们可不想要”。可仅仅在我离开迈阿密第4天,热带风暴“Isaac”8月25日袭击美国东南部港口城市,导致迈阿密机场关闭,近600架次航班被迫取消,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的财产损失。26号在回国飞机上看报纸时才知道,乘坐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也于25号离开了人世,我19号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刚欣赏过他登月球的3D纪录片和宣传。
  
作者简介:
  田代科:男,博士,研究员,1968年出生于湖南,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观赏植物资源及创新利用研究组”组长。1993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生物教育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奥本大学(Auburn University)园艺学博士。先后在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湖南省生物研究所(1993-1996),日本富山县中央植物园(1999-2000),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2000-2001),上海四季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01-2003),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09-2011)等单位工作。主要开展观赏植物分类、引种驯化、繁殖栽培和育种开发、植物发育生理机制等研究。现为中国植物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园艺学会终身会员,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理事,国际园艺学会(ISHS)会员,国际睡莲水景园艺协会(IWGS)终身会员、国际荷花品种登录负责人,美国秋海棠协会(ABS)等会员。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