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俯仰天地间 壮丽海油业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访深圳市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武辇

本刊记者 李素雪

 

  在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行业中,有一位元老级的工程师,他风雨兼程四十多年,一直战斗在陆地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第一线,即见证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我国钻井工艺技术水平和海洋油田开发技术水平向国际水平迈进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就是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南海东部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现任深圳市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武辇。
  张武辇196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开发工程系,至今一直战斗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他参加过四川油气大会战;参加过为赤天化供气的贵州赤水气田的开发;组织八十年代在滇黔桂包括后勤全建制配套的钻井大队参加中原油田会战;1983年被石油部抽调到南海,他结束了18年熟悉的陆地油气开发工作,从此扎根在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转入新兴而陌生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年。在这充满艰辛而又无限壮丽的事业上,张武辇真正做出了俯仰无愧的不凡伟绩。
  
忆当年:悬着生命战油气
  
  采访中,张武辇总工首先向记者讲述了早年的学习和工作。当久远的陈年往事再次被提起,所呈现的依然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
  出生于厦门海边农家的张武辇,从小就勤奋好学,梦想着长大以后可以用知识和智慧改变命运,跳出“农”门,报效国家。1960年,他果然如愿以偿地以428分的高分(总分500分)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即后来的中国石油大学)。大学五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各门功课5分为多,是连续多年的五好学生。本科期间外出实习他都担任学生队长,总是得到师生和工人师傅们的赞扬。1965年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正在热火朝天会战的四川石油管理局东方红气矿参加会战,后又随着井队调到贵州赤水为赤天化大化肥厂钻气井供应天然气。
  六七十年代我国石油工业虽然生产上具有相当规模,但基础薄弱,很多设备如大钻机、防喷器等都靠苏联进口,技术性能差。这种情况下,张武辇他们不得不拿只能承压8MPa的防喷器来钻甚至大于40MPa的天然气井,井口的泄压放喷管线安装五、六条,只能更多从工艺技术上去对付凶狂的气老虎,除此还要对付H2S中毒的威胁。“我们靠什么?就靠石油工人的自我牺牲精神。钻台上的人员常常是H2S中毒昏倒了,抬到井场休息一下,醒过来后立即又上钻台继续工作。一遇井涌井喷,人们不顾一切顶着呼啸而来的卤水和气流,争分夺秒,控制井口,更是一场殊死的前赴后继。”张武辇告诉记者,这都是当年中国石油工人实实在在的经历。
  1976年除夕,对张武辇来说是今生难忘的日子。身为驻井工程师的他成功指挥制服了日产量超过600万方的高压气井严重井喷事故。在四条管线放喷泄压、井口压力还超过10MPa的情况下,张武辇以镇静的头脑和高超的技术指挥工人们,用生命保住了这岌岌可危的井口。在后续连续几个月的抢险保井、抢险保气田的战斗中,井口高压区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是张武辇的岗位。“当年气井抢险突击队员为了牺牲后好辨认,每人裤腰带上都系着一块打着钢号的铁牌。为了制服气老虎,我们是把生命悬在裤腰带上去拼啊!”张武辇说,然而,他换另一种语气说:“看着一口口井打成投产,看着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出来白花花的化肥,心里感到无限自豪和荣光。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后悔选择石油勘探开发这个工作。”张武辇对石油工业的热爱也是这样实在、这样真挚。
  艰苦扎实的一线工作经历让张武辇快速成长起来,他不仅首批由技术员提升为工程师,而且很快担任赤水气矿副矿长、中原油田滇黔桂钻井大队副大队长,全面负责生产组织调度和工程技术工作,更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1978年,张武辇被石油化学工业部,贵州省委授予“学铁人标兵”先进工作者。
  
挽巨澜:凭着胆魄去拓新
  
  1983年,张武辇被石油部指调到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现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成了我国较早的海洋石油人。早期的海洋石油人大多是由“旱鸭子”转过来的,对勘探开发上百米水深的海上油气田技术是一片空白。当时南海东部公司还肩负着开发海上油田的对外合作重担,即以资源国的身份与国外有实力有经验的石油公司合作,按区块由中外专家对等组成联合管理委员会,执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工作。
  当时,世界著名的海洋石油七姐妹大公司及其他石油公司同时在南海展开声势浩大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南海东部13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海洋石油的主战场,更是海洋石油技术引进的窗口。一大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引进——学习——消化——提高”迅速掌握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新技术,张武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方面担任公司的领导工作,同时先后兼任了HN28/14,ACT16/08,16/04,PHILLIPS15/11,15/22,JHN16/06,STATOIL17/22等区块的中方首席代表。从南海第一个超百米水深的HZ21-1油田开发起,张武辇直到退休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HZ26-1,HZ32-2,XJ24-3,XJ30-2,XJ24-1,LF13-1,LH11-1,LF22-1,HZ32-5,HZ19-1,HZ19-2,HZ19-3,PY4-2,PY5-1等十几个水深达330米海上油田的开发工作,熟练掌握了从可行性研究、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工程设计与设备建造、FPSO与终端技术,直致全工程项目的采办招标技术、油田开发经济评价技术等各种新技术……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一批中方技术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大踏步进展,可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
  
  从一片空白开始
  当谈到所负责的第一个海上油田开发项目的窘况时,张武辇无不感慨。当时平台、钻井模块等大设备都在国外建造,中期他带队到印尼巴塔姆检查平台建造情况,在听了建造方的汇报后,中方人员竟然提不出一个像样些或有份量的问题来,这样因无知带来的尴尬局面让他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也激发了张武辇更加刻苦忘我的学习精神,很快他们制订了“引进——学习——吸收——创新”的技术路线,“我们不但要做海洋石油的学习者,更要做海洋石油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海洋石油开发项目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小到每一项技术,大到一整套作业流程,我们都必须学习掌握。”张武辇说,“我们不仅要研究掌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同时要迅速掌握建成年产超千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的综合技术,并且要使油田保持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年产超千万吨。这不仅需要一套科学采油技术支持,更需要通过掌握滚动勘探、滚动评价、滚动开发的综合创新技术,确保一个个新油田顺利投产,以弥补老油田产量的自然递减……”总之,张武辇和他的团队集世界海洋石油先进而适用的技术,为我所用,为填补我国海洋石油的技术空白以及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外合作结硕果,南海海上油田勘探开发进展如火如荼,伴随着新一代海洋石油人的成长,南海原油产量也飞速增长,从1990年11月南海第一个油田(HZ21-1)投产算起,到1996年10月,仅仅用了近六年时间,南海东部海域就完成了建成年产超千万方原油生产基地的任务,张武辇也锻炼成长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专家。南海东部至今保持了连续十六年原油年产量超千万方的好成绩,为国家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我们海洋石油人为国家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张武辇高兴地告诉记者。
  有改革开放对外合作的政策保证,有正确技术路线的支持,他们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是成功的;中国海洋石油人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是让世人瞩目。在海上油田勘探开发中他们研究应用了五十多项高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且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其成果论文多次在SPE国际年会上发表。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项等有几百项,张武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奖项6项、发明专利3项,并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到填补空白的骄傲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耻下问的学习与实践,张武辇团队海上勘探钻井水深能力提高到五百多米,海上油田开发水深也跃到330米以上。多种世界上先进而适用的油田开发技术在南海得以成功应用。导管架综合平台配合海底管线和FPSO终端的开发方案在多个油田应用,以此拓展开的油田工程装备互为共用的油田群开发技术,直至卫星油田开发技术,边际油田开发技术以及全ROV操作的水下生产系统深水油田开发技术都在南海东部海域成功实施。伴随着油田开发的先进开发钻井技术如丛式大斜度井与三维绕障技术、底水油藏薄油层水平井技术一项接一项……张武辇对新技术有一种特殊的切望,他当首席代表的西江油田应用先进技术最多,除下面专述的大位移井技术外,如桩入导管分段集束钻井技术、HOCT铰链活动拼接底盘钻井技术、膨胀管防砂技术、一趟多层砾石填充防砂技术、井下油水分离同井回注采油新技术等都是他们最先使用。墨西哥湾,北海油田等世界上著名海上油田开发技术在南海开花结果了。
  90年代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是当时国际钻井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它集中了大斜度井、水平井、超深井等全部钻井技术的综合,至今其技术仍是不多国家可以掌握的高新技术。1996年,为从XJ24-3平台开发八公里外的XJ24-1油田拟实施大位移井开发方案,中海油王彦总经理对此十分重视并给与全力支持,集全总公司钻井精英成立了以张武辇为组长的西江大位移井专家组,在实践中跟踪学习并掌握大位移井先进技术。王总要求专家组在完成XJ24-3-A14井大位移井钻完井作业后,必须掌握全套大位移井技术,做到中方专家们有能力自己组织指挥钻大位移井,他们办到了。
  为钻好亚洲第一口大位移井,1996年9月在深圳蛇口,张武辇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次有十几家外国公司到会、中外专家共100多人参加的“大斜度延伸钻井技术国际研讨会”,学习交流世界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和经验,并对XJ24-3-A14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地质工程设计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为该井施工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在中外专家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在平台受限的条件下,钻成了创当时世界纪录的水平位移达8063米、钻深达9238米的亚洲第一口大位移井。期间中方人员边干边学,边干边总结,在大位移井顺利完井投产后,张武辇带领专家们总结编写了《中国南海西江创世界纪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一书,从方案确定、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准备、设备配套、钻完井设计、作业实施、后勤支持和应急计划到费用预算、主要技术难点及新工具使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该书在以沈忠厚、苏义脑、罗平亚等院士为主的全国钻井界泰斗们审查中获得好评。可以说专家组扎扎实实、不打折扣地完成了总公司领导的指令。
  为在全国更好的推广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许多专项技术如旋转导向系统、随钻测量系统等都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2000年张武辇代表863海洋领域920专家组,第二次在深圳蛇口主持召开有86名各路专家参加的“国际大位移钻井技术研讨会”,他以西江井的经验向国人宣告:只要破除迷信,虚心学习,扎扎实实用好先进工具,认认真真做好技术准备并很好加以实施,外国人发明的大位移井技术中国人也一定可以掌握。
  前后两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天,该技术已在全国开花结果,特别是南海海域,通过关键技术的再创新与集成再研究,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海油特色的国际先进的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在流花油田新区开发中,钻成了一批高水垂比的大位移井,使沉默多年的地质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并将该技术拓展到井深超8000米外的大位移井侧钻技术,更好开发了死油区新油层,从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产能。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未来:推动装备国产化
  
  当前,已经年近七旬的张武辇仍然在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不懈地奋斗着,他深知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存在许多挑战,譬如新疆复杂地层超深井的钻探问题、海洋深水钻井问题等,很多问题都出在装备落后上,特别是海洋石油水下装备,至今仍然绝大部分靠进口。作为国家863专家组成员,他心急如焚,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推动国产化装备的自主研发。特别是为了研制样机做现场试验,他不辞辛苦,四处呼号,寻找试验场所。他还亲自承担863、国资委重大专项水下装备研制课题,亲临试验现场主持试验工作,为了装备国产化,他呕心沥血,让人动容。
  为了对付复杂地层钻井,对付超深水钻井需要,张武辇又带领远东一个研发小组,短短一年就研制出改变阀道系统的连续循环钻井装置,得到了苏义脑院士为首的顶尖级钻井专家的高度好评,并得到中石油川庆钻采院孙海芳院长等的重视。他还积极合作将该技术应用于空气钻井中,欠平衡钻井中,更为解决新疆复杂地层钻井技术问题做了积极准备,这一2006年国际IADC会议上获得“世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特别贡献奖”的新技术,在我国得以成功应用,张武辇功不可没。
  多年的心路历程让张武辇总结出许多经验以勉励年轻一代技术人员,首先就是要明确定位自己,不骄不躁,在科学技术问题上只要是对的就要敢于坚持己见,不当墙头草,敢于顶住压力,是金子终究会发光;二是特别要刻苦认真学习,善于学习,“借人之智,成功自己”;三是要有对新技术的渴求和冲动,能够把别人所长拿来为我所用,同样也是一种创新;四是石油勘探开发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必须吃苦耐劳、踏踏实实从基层干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五是要有坚持的韧劲,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但到半途须努力,欲登绝顶莫辞劳。历史的每一页都属于那些战胜挫折而获得成功的人们。
  回顾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多少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张武辇总工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台上的鲜花和掌声,有的是为国家作出的无私奉献。让我们共同祝愿我国石油人更加朝气蓬勃,石油事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