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3

中国艾滋病科研产出位居全球第四
  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爱思唯尔发布最新报告,描绘了全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俗称“艾滋病毒”)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俗称“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趋势。
  该报告显示,有关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研究中,最活跃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4个国家,包括南非、乌干达、肯尼亚和尼日利亚。南非是开展艾滋病相关研究最主要的国家之一,其发表的文章数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位居第三。2014年—2018年南非在艾滋病和艾滋病毒领域发表的研究成果多达6823篇。纵观所有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相关研究,该报告发现美国依然是相关研究成果的最大产出国,2014年—2018年共发表35493篇文章,这一数量比位居第二的英国多出近27000篇。中国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为5381篇,位居第四。尽管如此,单就领域加权引用影响力来看,南非的开普敦大学研究影响力位居榜首,2014年—2018年该机构共发表1873篇研究成果。
  报告还发现,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研究成果的数量与其疾病发生率具有一致性。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相关研究的比例随着全球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全球发病率的下降而下降。该数据表明,艾滋病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病率的下降。
  此外,该报告还探讨了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研究领域的趋势,指出过去20年间发表的科学文献的主要贡献在于阐明了艾滋病毒和宿主蛋白靶标等概念,为人类了解该疾病,并研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宝贵的知识来源。未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开始聚焦患者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对减少病毒复制的作用。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恒星级黑洞
  11月28日,《自然》发布了中国科研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恒星级黑洞,并提供了一种利用LAMOST巡天优势寻找黑洞的新方法。这颗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超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颠覆了人们对恒星级黑洞形成的认知,有望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的革新。
  2016年秋季开始,国家天文台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LAMOST开展双星课题研究,历时两年监测了一个小天区内3000多颗恒星。结果发现,在一个X射线辐射宁静的双星系统(LB-1)中,一颗8倍太阳质量的蓝色恒星,围绕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做着周期性运动。不同寻常的光谱特征表明,那个“看不见的天体”极有可能是一颗黑洞。研究人员随即进行了确认,他们通过西班牙10.4米口径加纳利大望远镜和美国10米口径凯克望远镜,进一步确认了LB-1的光谱性质,计算出该黑洞的质量大约是太阳的70倍。
  目前,恒星演化理论预言在太阳金属丰度下只能形成最大为25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颗新发现黑洞的质量已经进入了现有恒星演化理论的“禁区”。这一非凡的成果,将与过去4年里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及欧洲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探测到的双黑洞并合事件一起,推动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复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年之久的监测时间里,LAMOST共为这项研究做了26次观测,累积曝光时间约40个小时。如果利用一架普通4米口径望远镜来寻找这样一颗黑洞,同样的几率下,则需要40年的时间,这充分体现出LAMOST超高的观测效率。接下来,利用LAMOST极高的观测效率,天文学家有望发现一大批“深藏不露”的黑洞,开创批量发现黑洞的新纪元。
  
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新舟60”遥感飞机交付验收
  第二架国产“新舟60”遥感机交付验收仪式,11月27日在西安市阎良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与西飞民机公司副总经理朱建新,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飞机交接证书。至此,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架高性能“新舟60”遥感飞机全部交付验收。
  多年以来,在我国领空执行遥感观测任务的只有两架国外的奖状“S/II”型遥感机,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观测平台,一直是国内科研人员的一个目标。2014年6月,国产“新舟60”遥感机研制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西飞民机公司5年的努力,两架国产高性能“新舟60”遥感机成功地完成了研制、验证和适航取证工作。
  “新舟60”遥感机总设计师丁亚修说,“新舟60”遥感机是以国产“新舟60”飞机为基础改装设计的航空遥感对地观测特种飞机。为满足遥感机搭载不同功能设备及观测目的多样化需求,设计人员对原机体结构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改装“新舟60”飞机的基础上,形成了“新舟60”遥感平台基本型、遥感平台天线罩型、遥感平台桁架天线罩型、遥感平台副油箱型、遥感平台桁架型、遥感平台副油箱小天线罩型6种不同状态。从技术指标看,“新舟60”遥感机的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吴一戎说,航空遥感可以在一个局部进行大量观测,在应急保障、救灾、农业、水利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两架国产“新舟60”遥感机交付后,科研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载先进的光学遥感、微波遥感等设备,使其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同时,它也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可以为人类更好地研究地球变化提供科学数据。
  
中国科学家发现一类特殊矮星系
  国家天文台11月26日发布消息称,该台科研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共同研究发现,在近邻宇宙有一类特殊的矮星系,在其几万光年的半径内,都主要由重子物质构成,暗物质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北京时间26日凌晨,该成果获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在以暗能量和暗物质主导的标准宇宙学模型下,星系在暗物质晕中形成和演化。在矮星系系统中,通常认为其重子物质含量相对于暗物质非常少,这也在银河系和本星系群的卫星星系中得到证实。遗憾的是,由于矮星系的光度非常暗,目前关于矮星系中的动力学研究只能局限在非常近邻的宇宙中,大部分在本星系群内或者本星系群周围。
  中国科研团队结合斯隆数字化光学巡天和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中性氢巡天结果,首次对本星系群外矮星系的动力学展开统计研究,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矮星系,不同于以往的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的预言结果,最新发现的这类矮星系在中性氢覆盖的区域都由重子物质主导。中性氢覆盖区域通常在几万光年,在典型的矮星系系统中,该尺度上的暗物质质量是重子物质质量的十到几百倍。科研团队还发现,这类矮星系大部分是孤立系统,并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目前,在标准宇宙学模型下,还没有任何理论或者数值模拟能够解释这类矮星系的形成。
  这一特殊矮星系的发现,对标准宇宙学模型以及该模型下的星系形成理论提出了重大质疑,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暗物质的本质,温暗物质或模糊暗物质模型或许更易于解释此类矮星系的形成;另外,极端条件下的重子过程也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借助更先进望远镜的观测研究。
  
我国科学家突破再生T细胞技术难题
  日前,《细胞研究》专业学术刊物在线发表了中国科研团队围绕T细胞再生长技术攻关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鉴定出诱导多能干细胞高效产生T细胞种子细胞的关键转录因子组合Runx1和Hoxa9,为再生T细胞临床转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借鉴。
  随着诱导型多能干细胞技术的日臻成熟,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向T细胞谱系定向分化成为获得无限来源T细胞的理想途径。科学家围绕T细胞再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但是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产生的T细胞一直没有达到移植应用的标准。
  中国科研团队经过长期攻关,成功鉴定出决定T细胞再生的两个重要转录因子Runx1和Hoxa9。将控制这两个基因条件性表达的序列元件导入多能干细胞,可以将其高效定向诱导为“T细胞的种子细胞”,再将这种“T细胞种子细胞”移植到没有T细胞的免疫缺陷鼠体内,成功再生出完整的T细胞免疫系统,包括CD4SP和CD8SP在内的多种成熟T细胞亚群,具备丰富的TCR库多样性,并且分布到各主要外周淋巴器官和脏器,执行免疫监视功能。他们进一步对上述导入两个基因的多能干细胞进行精确基因编辑,使之带上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基因编码序列(TAA-TCR),进而在体内再生出专杀肿瘤的T细胞。
  这种利用特定转录因子组合“体外诱导产生T细胞种子,移植后体内再生成熟T细胞”的两步法策略,为T细胞免疫疗法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技术借鉴,有望部分解决传统方法体外制备的T细胞活性和记忆性不足问题,为部分疾病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有望未来应用于多个公共健康领域。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