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01-03
地球之外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火星被地球化,成为人类永久居住的另一颗行星?
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遍布陨坑,为何地球能幸免于难?
人们到底是生活在一个永远膨胀的宇宙中,还是生活在一个无限循环的宇宙中?
是否有来自遥远文明的陌生飞船曾在地球上方盘旋,被亮闪闪的蜻蜓、懒洋洋的爬行动物、长啸的灵长类动物或惊讶的人类观察到?
“我们生于宇宙,我们的命运也与宇宙深切地交织在一起。最基本的和最细微的人类事物都可以溯源至宇宙和它的开端。”有关宇宙题材的书很多,但这本不一样。它兼具科普的严谨性与语言的文学魅力,不仅是在回顾宇宙发展,人类对自身、地球、太阳系的认识,更表达了一种深刻思考的态度。
书的作者卡尔·萨根曾获雨果奖、普利策奖、艾美奖3项殊荣。霍金邀其写序,称他是自己佩服的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则说:“生平只遇过两个人比他更聪明,萨根是其中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宇宙》问世之后,陆续被全球80多个国家引进,打破英语世界科普书出版史上的发行量纪录。众多科普、科幻小说作家力推,称这本书打开了看科学的第3只眼,即便20多年后,仍旧没有一本天文类书籍,甚至是一本科学类的书籍,能与其雄辩和对知识的广泛涉猎相提并论。
成书历时3年,在内容上,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幅关于人类长期生存的蓝图”。书中,从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到旅行者号飞向外太空,人类科学发展的轨迹被娓娓道来,并且语言幽默,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卡尔对于所述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着深刻的把握。美国国家航天局称,他有将宇宙描绘给普通大众的能力。在《宇宙》中,他以宇宙的视角对人类探索,所写的每一件事涉及的科学基础都坚实牢固。甚至,他毫不避讳地出现了各种科学性的论断,而有些断言已经随时间成为现实。譬如地球的天气变化、“海盗号”着陆在火星上的模糊发现
除此之外,《宇宙》对人类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它在传统科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和地理学之间进行了成功的“异花授粉”。分别独立来看,这些领域每一个都是高深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放到一处,它们可能繁杂艰涩,也可能产生妙不可言的化学作用。在《宇宙》里,起到的效果恰恰是后者。该书将科学话题与其他传统研究领域,例如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和哲学穿插交织,阐明了读者为什么和如何拥抱科学与文化相关的原因途径。
在这本书中,读者永远不会感受到科学边际的局限。因为,科学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进程,永远没有终点,也不存在任何终极真理,能够在获得之后就不必进行任何科学追求。这一点已经脱离了时间、地点的束缚,对宇宙中的所有适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