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0
□ 祝传海
创立于2016年的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下设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3个奖项,以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迄今已发展为最有影响力的民间科学奖项之一,有“中国诺贝尔奖”的美誉。
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于11月13日—17日在北京举行。为期5天的活动,不仅集结了知名高校联合举办获奖者学术报告会,还开展了针对具备前沿、交叉、应用特征的学科或领域深入探讨的高峰论坛及科学峰会。活动的场次、嘉宾的分量、观众及媒体的报名规模均创下历年之最。全球上百位具有卓越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与4位获奖者共聚一堂,为公众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本刊作为2019未来科学大奖战略合作媒体对此次大奖进行了全角度解读及深度人物报道。
大奖花落各家
11月17日下午,2019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作为此次大奖周的“压轴大戏”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盛大亮相。
2019年是未来科学大奖创办的第四个年头,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未来科学大奖的每个奖项奖金是100万美元,每项奖金由4位捐赠人共同捐赠,每年由每位捐赠人提供25万美元资金来实现。其中,“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此届未来科学大奖从2019年1月起邀请国内外相关学科学者、大学专业学院院长、研究所负责人等专家为大奖进行提名,3个奖项共接收到200多封推荐信。历经3轮由21位分别来自中美两国的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院士等权威学者组成的科学委员会进行评审,最终选出4位获奖人。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资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因其发现人体细胞内对病原菌内毒素LPS炎症反应的受体和执行蛋白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人类与体内的细菌长期共存。机体的免疫系统如何区别有益和有害细菌,有效地发起免疫反应,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过去10年来,邵峰实验室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回答:他们发现了几种特异识别侵入细菌的细胞浆型式识别分子(PRR),揭示了宿主细胞炎症反应中区别致病菌和非致病菌的分子机理。另外邵峰实验室和Vishva M.Dixit实验室同时发现了gasdermin蛋白家族中的gasdermin D是炎症caspase的底物和细胞焦亡的执行者。基于焦亡模式的细胞死亡在宿主天然免疫的重要性,邵峰的发现为探索病原菌感染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陆锦标因其在实验发现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研究,特别是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性提供了可能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中微子是一种在核衰变与核反应中释放的一种具有极其微弱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探测中微子困难重重,作为中国物理有史以来最重要、最成功的实验之一,王贻芳与陆锦标组织并领导合作组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包括设计和研制全同的探测器模块来消除系统误差、发展化学上极其稳定的钆掺杂有机液态闪烁体和高灵敏度的宇宙线甄别探测系统,使得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具世界最高灵敏度,实验的发现对于未来粒子物理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王贻芳共同策划了这一实验的陆锦标成为了第一位在海外工作且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科学家。而王贻芳则在颁奖典礼上表示,将捐出自己的全部奖金用于建立“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促进基金”,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进行管理。“热爱科学的人很多,但是热爱无用的科学却没那么容易。我从事的粒子物理研究就是‘无用之学’,它探究的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王贻芳说,希望基础科学研究能得到更多的重视。
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因其在密码学中的开创性贡献,她的创新性密码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广泛使用的密码哈希函数的弱点,促成了新一代密码哈希函数标准取得的成就而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王小云的工作导致工业界几乎所有软件系统中MD5和SHA-1哈希函数的逐步淘汰。她的工作推动并帮助了新一代密码哈希函数标准的设计,包括SHA-3、BLAKE2和SM3。王教授主持了中国国家标准密码哈希函数SM3的设计。自2010年发布以来,SM3已经被中国软件产品广泛使用。
王小云也成为第一位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女性科学家。
撒播科学光辉
未来科学大奖秘书长武红女士介绍说,在欧洲,诺贝尔奖在颁奖前后,会在很多地方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科学论坛,并且对普通民众开放,被称之为“诺贝尔奖周”。这也直接启发了本次未来科学大奖周的诞生。担任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丁洪和俄亥俄州立大学Robert M. Critchfield讲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者张晓东共同提议并隆重推出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我们希望通过走进科学、礼赞科学家的方式,将科学精神播撒给中国的下一代。”
2019年首次创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周为期5天,聚焦了精准医疗、基因编辑、黑洞、量子器件与材料、超弦理论、未来计算等时下最前沿的话题,邀请顶尖科学家们相互交流,也为公众做科普。
大奖周期间到场的百余位科学家阵容豪华,他们分别来自包括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德国图宾根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院校,每一位科学家在各自研究领域都有着世界范围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不乏诺贝尔奖、美国科学突破奖、奥利弗·E·巴克利奖、沃尔夫化学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奖项获奖者。
此次大奖周期间,主办方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由历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与国际知名艺术家首度联袂创作的“物演-科学观与艺术观”主题展览。展览邀请王度、杨千、陈文令、费俊、李晖五位著名当代艺术家,与未来科学大奖往届中的5位获奖科学家卢煜明、薛其坤、潘建伟、许晨阳、马大为进行一对一分组合作,联袂创作作品,实现“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联手,艺术家与科学家的互为融合,共同追索”,旨在利用艺术的力量打破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认知隔阂。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作为4年前未来科学大奖启动的见证者,也出席了11月17日的颁奖典礼并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提到,19世纪末,在瑞典设立诺贝尔奖,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事情,诺贝尔基金对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巨大的意义。得知未来科学大奖的捐款人承诺在延续原有的年度捐赠外,发起成立总额为1亿美元的永久捐赠基金,使得未来科学大奖永久化时,他赞赏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事情,将会使未来科学大奖变成伟大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
未来科学大奖寄托着对科学的理想和对未来的希望,每一位科学人都在用行动阐释着同一个信念:以科学突破未来边界,启迪和传播科学精神。未来科学大奖希望通过奖励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传递科学能量,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投身于科学,从而助力实现中国的“科学梦”“复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