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心有理想 向阳而生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0

——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郑宏飞
  
□ 房晓玉

  
  
  “太阳是上帝的生命,是诗歌,是光明。”诗人拜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歌颂太阳。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近年来也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北理工”)机械与车辆学院热能工程研究所教授郑宏飞正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太阳能研究学者。从研究生直至工作,他一直在做太阳能研究。特别是在太阳能海水淡化领域,他对国际国内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认识。鉴于其出色的科研水平和成果,他已被国际一区杂志Desalination等近10本国际重要期刊聘为资深审稿人,其每年的审稿量都在30篇以上。
  
拼搏进取 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人年轻时的眼界、经验有限,难免会走一些弯路。但只要心怀梦想,努力拼搏,总能更上一层楼。郑宏飞正是如此。
  来自广西桂林一个小县城的郑宏飞,自幼学习刻苦、成绩优异,高考时考取了广西大学物理系。20世纪70年代末,在人口只有27万的小县城中,考上大学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考上广西大学,更是一件足以令人骄傲的事。“当时县城的街上又是张榜又是拉横幅的,我心里也特别高兴,就连走路都唱着歌。”
  20世纪80年代末,在利用太阳能热潮的影响下,郑宏飞决定报考研究生,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攻读博士,师从葛新石教授——我国最早从事太阳能热利用研究的著名学者。“刚开始葛教授让我搞太阳能海水淡化,我并不想做。但师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没想到就一直做到了今天。”郑宏飞感慨道。
  虽然走了不少弯路,耽误了11年的时光,但凭借着对科研的执着和不懈的努力,郑宏飞最终完成了太阳能领域的相关学习,逐步实现了心中的梦想。“努力要趁早,工作几年再读,就会耽误很多时间。”郑宏飞遗憾地说道,而这个感悟也成为他日后对学生的忠告。
  
厚积薄发 书写新篇章
  2001年12月,郑宏飞加入北理工,担任热能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该所以研究新能源高效利用为主题,能完成从精加工到实验测试的一系列工作。得益于其大力支持,郑宏飞也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并取得一系列出色的成果。
  他先后主持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原“863”项目2项;发表论文250余篇(SCI 70余篇,EI检索120余篇),论文影响因子h值21,i10因子44,国际杂志论文被引用次数近1400次;以独著或第一作者出版专著8部,包括Elsevier出版集团出版的Solar DesalinationTechnology;主持召开全国第一次太阳能海水淡化会议;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项;获欧盟玛丽居里基金资助,以教授身份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工作18个月。
  面对成果与荣誉,郑宏飞坦言:“北理工的领导和同事对我都很友好,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了我莫大支持。在这里工作挺好的,特别温馨。”
  无论科研还是教学,心怀感恩的郑宏飞都竭尽全力。科研中,他对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其建立的小空间蒸汽扩散对流传质经验关系式已发表于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他还建立了近20种不同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实验系统并进行测试,取得丰硕成果。
  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提出了“5个1工程”的培养模式,即每位博士生至少完成一篇SCI论文、一份科研项目报告、一份商业计划书、一章书、一项发明专利。此外,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实验室工作,也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其感召下,学生们也都刻苦学习,取得不俗的成绩。所带的博士生5年来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有3位博士毕业生已成为大学教授。他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与努力也得到学校和学生们的认可,曾多次获得北理工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最受研究生欢迎导师奖。
  未来,他还将在太阳能应用研究的路上不懈求索。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