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科研路上 不负韶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10

杨 戈

  
  随着新年大幕的徐徐拉开,2019挥手告别,2020向我们走来。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发表了令人备感温暖与振奋的新年贺词。
  在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历数了过去一年里科技创新战线的重大成就:“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些成就凝结着新时代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彰显了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中国力量。”
  中国风采、中国力量,这8个字也是对新时代科技奋斗者的礼赞,是他们无数次地奔赴发射现场、极地冰原、人迹罕至的野外考察地,探索人类未知的疆界;是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投身于最前沿的科技创新领域;是他们来到工厂矿山、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实现“产学研用”的完美结合。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圆“中国梦”“复兴梦”,科技当仁不让地成了发展新引擎,科技工作者定当砥砺前行,不辱使命。
  
成果:万紫千红总是春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放眼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19年,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展现出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的新时代风貌,见证了中国创新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4位,是前15名里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主要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中,中国竞争力最为突出,在全球竞争力指数中上升到第28位。
  2019年一年间,一些领域集中力量、合理配置资源,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等重要成果。“北斗”进入全球组网时代,国际计量局与我国签订推进“北斗”链路成为国际标准时间正式链路协议,标志着远程时间频率传递能力得到国际权威机构认可。载人深潜、深地探测、国产航母、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等领域正在实现跨越发展。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时速600公里的国产高速磁浮列车即将“起飞”,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工智能、5G、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占发展先机,超级计算机连续10次蝉联世界之冠。基础研究实现多点突破,涌现出铁基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等一批世界级重大成果,这一切,振奋了民族创新精神,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科研地位。
  
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
  人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沉痛地看到,有33位两院院士离开了我们。他们是:涂铭旌、高长青、于敏、梁敬魁、金国章、阮雪榆、孙伟、王业宁、沈自尹、容柏生、李恒德、汤定元、宁滨、孔祥复、孙忠良、李济生、查全性、卓仁禧、卢永根、陈家镛、章综、王补宣、季国标、李玶、韩其为、胡亚美、张嗣瀛、曾融生、陈星弼、陆士新、孟执中、田波、林宗虎。
  翻开这一长串离世科学家的名单,可以看到,他们绝大多数成长于兵荒马乱的旧中国,怀揣科教报国的心愿,付出毕生心血建设新中国。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突破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使我国在短短的40年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能站在世界的前沿,这些离不开他们默默的研究与付出。他们中有的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里仍然在坚持研究工作,鞠躬尽瘁地守护着伟大祖国。
  长江后浪推前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加快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在老一辈科学家离开我们的同时,新一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正源源不断地涌现到科创一线。去年11月,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出炉。其中,6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75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从此次新增院士年龄的情况来看,工程院平均年龄约58岁,科学院平均年龄约56岁,涌现了一批“70后”院士。“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院士形象,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传递科学精神旗帜,接力科学精神火炬,续写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新篇章。”在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语重心长地说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金秋的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了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令广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的是,在获得这份国家最高荣誉的名单中,孙家栋、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这些都是科技创新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一枚枚勋章奖章,铭记着不可磨灭的功勋,鼓舞着新时代创新者前进的步伐。
  七十华诞盛典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攻坚克难,不仅献礼伟大祖国,而且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知识宝库!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卫星成体系强势走出国门,从“中国天眼”(FAST)到“世界巨眼”(SKA),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泛第三极环境研究,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今非昔比,正不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政策:敢向藩篱动真格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我们已经意识到,要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健全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为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曾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围绕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和创新主体活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为本。针对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不合理的经费使用、评价激励机制等,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推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等,为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最近一年,在放权减负的同时,持续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改革,破除“四唯”,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等一批务实改革举措落地生效,科研人员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如今,人才评价转而以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简化科研项目管理,减少各类过程性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工作,而学风作风、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建设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此前,科研经费的使用采用预算制,通常要求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使用经费。“专款专用”的制度给科研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买酱油的钱不能用来打醋”的现象已被诟病多年。为了消除这一痼疾,2019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包干制”:“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此后半年间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进、陆续落地。2019年12月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公告,2019年起在“杰青”项目中启动“包干制”试点。一周后,“中国科学院启动科研经费‘包干制’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消息也在其官网发布。作为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新生事物,这一系列动作在科技界引发高度关注和赞赏。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滴而成江海。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勇涉深水,向束缚创新的藩篱敢动真格。给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们以信心与动力,昂扬奋发,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建设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