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逆行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5-2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选择“逆行”,践行医者初心,坚守在抗疫前沿。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艰难的战争中,他们是绝对的主力军,也是当之无愧“最可爱的人”。本刊在这些坚定的逆行脚步之中,选取几位代表人物,并借此向所有坚守岗位的医务人员致以崇高敬意。
  
钟南山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我国知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很早就开始关注这次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情况。1月18日下午,在广东省卫健委开会的他,会议还没结束就接到了一道“马上赶往武汉”的紧急通知。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道紧急通知的背后,意味着一线的医疗救治工作很可能已经十分危急!
  17年前,非典期间,钟南山就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当时,他主动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合作,首次提出非典病原体为冠状病毒。整个“抗击非典”时期,钟南山更带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让广东从非典的“源头”变成了非典全球病死率最低的地方!
  17年后的“新冠肺炎”,钟南山又一次站在了民众前面。这一次,他已经84岁了。
  1月19日,紧急会议后,钟南山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疫情的收治情况。充分了解一线疫情后,当天下午就登上了从武汉飞往北京的航班,赶去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针对本次疫情的相关会议。第二天,只睡了4个小时的钟南山早早起床。按照计划,他要在这一天参加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通报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相关情况。
  这一次,面对记者提问,他又抛出了三个观点:
  14名医务人员感染,肯定存在人传人。
  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
  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而他自己,却在其他工作完成后,第一时间返回武汉抗疫一线,成为疫情期间无数“逆行者”中的一员。这一天,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天。自此之后,全国民众都重视起来,出门戴口罩,远离人群聚集、隔离等自我防护开始执行起来。
  《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更是被日本《东洋经济周刊》评价为“中国可托付国运的硬汉医生”。
  
李兰娟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李兰娟院士是继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毫不犹豫地奔赴战“疫”最前线。
  1月18日,李兰娟与钟南山等一行6人一起抵达武汉,听取武汉的有关情况汇报,查看有关现场,并率先提出了武汉已出现人传人情况,要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要把疫情控制在武汉。要注意传染病院内感染,尤其是医务人员感染,要准备几家医院收治病人等建议。
  自“新冠肺炎”暴发那天起,李兰娟的万千关切就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之中。“武汉有需要,我随时带队前往!”2月1日晚上9点,李兰娟再次从杭州出发奔赴武汉,凌晨4:40抵达武汉。稍作休息后,她就立即开展工作,她的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
  除了是我国知名的感染病学专家,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之外,李兰娟还是中国“人工肝”的开拓者。早在抗击H7N9禽流感时,她就创建总结了一套“四抗二平衡”系统综合救治重症患者的“浙江经验”。重症及危重症病人往往会存在细胞因子风暴,可应用人工肝消除细胞因子风暴,降低病死率。这次李兰娟把这个救治模式应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武汉当地多名重症患者情况明显改善,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到了普通隔离病房。
  如今,李兰娟和她的团队每天都在和病毒赛跑,每晚只睡3个小时,日程安排都是满满的。“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李兰娟院士两鬓微霜,目光坚定地说。
  
陈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陈薇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做出重要贡献。最近的一次,是在2015年,她带领团队研制出重组埃博拉疫苗,被称为“埃博拉终结者”,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多年以来,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研究的都是人们谈之色变,避恐不及的炭疽、鼠疫、埃博拉此类致命微生物。她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本应和家人热闹过年的她,毅然带领团队奔赴武汉,开始了夜以继日地奋战。她表示,大家都做好了“最坏打算”——以最充分方案,做最长期奋战!
  2天后,由她所在的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4天后,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了核酸检测时间,加快确诊速度,为抗疫争取宝贵的时间。
  “埃博拉终结者”能否再次成为“新冠病毒终结者”?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关心。陈薇率领团队已经紧锣密鼓、不分日夜地进行着疫苗研制工作。在成功研制埃博拉疫苗的经验基础上,她将争分夺秒开展种种试验。接受采访时,她表示,疫苗就是终结新冠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如今我们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了正式开展临床试验的所有准备。
  
乔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2月1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派出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中国工程院院士、该院院长乔杰亲自带队出征,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她在临行前这样说:“面对疫情,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团结一心。我们有必胜的信心,能够克服困难,战胜病毒,取得胜利!”
  话很简短,但掷地有声。乔杰与团队带着军令来组建危重症病房,要将整体救治的关口抓住,尽量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接到任务后,乔杰带队在几小时之内迅速到了机场,当天晚上就抵达武汉,投入到新冠病毒的战役中。到达以后的30几个小时内,就把危重症病房,同时是一个传染病房迅速组建起来,开始收治危重症的患者。
  作为全国的产科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的主任,乔杰来组建危重症病房的同时,也非常关心武汉地区孕产妇的安全,把部分精力转移到孕产妇感染、救治情况的调查上。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多次出现在产科儿科病房,鼓励医生、孕产妇坚定信念、共抗疫情。“孩子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所以我特别希望此次能把这两个使命都完成好。”乔杰如是说。
  
张定宇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
  在疫情中“逆行”的最初一个月里,张定宇往往凌晨2点刚躺下,4点就得爬起来,接无数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就在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十几公里外的另一家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在工作中从来都风风火火、冲锋在前的硬汉,自己也是一位病人。
  “我是一位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张定宇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1997年11月,张定宇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在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他虽然是一名绝症患者,但在灾情关头,他是一名冲锋在前的白衣勇士。
  就在我们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有所茫然不知,也有着更多不确定性时,张定宇院长特别强调:“传染病不是绝症,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消除恐惧。”
  本应该被医治的人,却坚强地走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给无数人的生命与健康以希望。如今张定宇院长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金银潭医院,是一块最坚实的阵地!
  
张继先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
  54岁的张继先个头不高,话语轻柔。然而,就是这位温和的女医生,一个多月前,凭借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最早发现这场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为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2003年抗击SARS时,时年37岁的张继先是武汉市江汉区专家组成员,每天的任务就是到各医院排查疑似者。“我从那个时候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张继先说。
  “当时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病,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有4位病人了,这肯定有问题。” 张继先回忆起2019年年底的情况。后来,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3位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这一下就有7个一样的病人了。7位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轻重有别。张继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并建议进行多部门会诊。
  12月29日下午,业务副院长夏文广召集呼吸科、院感办、药学、临床检验、感染等科室10名专家,对这7个病例进行逐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决定直接向省、市卫生健康委疾控处报告,张继先也成为全省疫情上报“第一人”。
  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我们现在感觉自己做对了!”张继先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