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独辟中医蹊径 拓新针刀医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05

——访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首席专家乔晋琳教授

本刊记者 朱文丽

  
  作为一门医学新学科,针刀医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还很陌生,不过近些年来,针刀治疗因其无切口、不流血、病人痛苦小,且费用低廉、疗效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此,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康复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乔晋琳教授具有多年的针刀治疗经历,他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并在培养后备人才、推进针刀科学研究、学会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我国针刀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成为当今针刀医学学科发展的领军专家之一。
  
上篇:结合现代医学,独辟中医蹊径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一代代医者在其基础上寻找革新。针刀治疗技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古代“针灸术”的“针”与西医手术学的“刀”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治疗方法。经过众多针刀工作者富于成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将东方医学的基本原理和西方医学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并加以创造而确立了“针刀医学”新学科,它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学术成果。
  
  针刀之神奇问世
  时间回到1976年,当时还在沭阳县人民医院从医的朱汉章医师有一天被一名手残的木匠造访,他因患正中神经卡压症导致手掌僵硬,不能干活,遍寻医生都不能得到医治。看到病人的症状,朱汉章先生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不做手术,而用一个注射针切断部分韧带?想法付诸实践后,这位木匠的手掌果然一次性治愈了!通过这次启发朱汉章又经过大胆实践探索,终于发明了今天所使用的针刀器具。
  由于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朱汉章先生的针刀治疗技术开始不胫而走,全国各地医师纷纷学习取经。1976年“小针刀疗法”被江苏省卫生厅列为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立项并拨专款进行研究。经过八年的研究与实践,针刀疗法终于在1984年9月13日通过省级鉴定,并向全国推广。199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对“针刀医学”进行了学术认定;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针刀医学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书;2001年朱汉章教授出版专著《针刀医学原理》;2003年9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召开“针刀疗法听证鉴定会”,“小针刀疗法”正式被命名为“针刀医学”,并确定为一个医学新学科进行推广,“针刀医学”成为与“针灸学”并列的同等级别学科。2004年由朱汉章教授主编、全国37所高校参与编写的《针刀医学》系列五部书正式列入本科教材。至今,针刀医学在老一辈医学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全国针刀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针刀之精妙技术
  针刀起源于中国古代“九针”中铍针、大针和毫针,它的创制是把古代“九针”与西方医学手术刀的松解作用结合起来,具有针和刀的理念及功能。普通针刀针体直径0.3~1mm,刀刃宽0.4~1.2mm,既可以起针刺作用,又具有手术刀的松解功能。在医学上,将凡是以针刺的方式进入人体软组织,在组织内发挥刀的治疗作用的医疗器械都称之为针刀。
  针刀医学基于软组织损伤理论、骨质增生理论、闭合性手术理论、经络电生理理论等基本医学理论,通过针刀微创手术可进行(一)剥离粘连、松解瘢痕、改善挛缩;(二)改善或消除循环(包括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三)利用创伤修复机理改善血液循环,修复损伤的组织与器官;(四)解除骨纤维管等的神经卡压;(五)降低软组织(骨-筋膜间室)、骨与椎管、椎间管内与某些器官内的高压;(六)矫正关节先天性、创伤性与病理性移位、强直与畸形;(七)降低某些肌肉、神经组织的兴奋性;(八)调整软组织、骨关节等腔(室)器官内外的力学平衡等。针刀治疗具有“简、便、廉、验”的技术优势。目前针刀医学已将大量疾病从不治变为可治;将难治变为速愈;将开放性手术变为闭合性手术;将复杂性治疗变为简单性治疗;将损伤性治疗变为近乎无损伤治疗。其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其理论技术,广为临床医师应用。
  36年来,针刀医学体系无论从基础理论,还是临床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几次大的飞跃和提高,形成了“小针刀,大气候”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四大基础理论,六大组成部分”为支柱的针刀医学架构正得到完善和充实.据不完全统计,针刀治疗病种已逾四百余种(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针刀治疗病种已从软组织损伤性疾病、骨病发展到内、外、妇、儿、五官科、皮肤科、肛肠科、整形外科等多学科异彩纷呈的良好态势。
  
  针刀之快速发展
  针刀医学的显著治疗优势使其迅速普及,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形成省、市(地)、县、乡医院四级针刀治疗网络,从业人员5万多人;在国外已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刀诊疗技术。其中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解放军89医院、北京武警第二医院及许多军队疗养院、干休所、驻军门诊部都开展了针刀治疗项目,开设针刀专病专科。在教材出版方面,以37个单位和50余位专家联合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针刀医学》(上下册)已经出版;高等中医院药校系列规划教材《针刀医学》(共5册)已由国家中管局教材编写委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列入“十二五”规划修编出版,这标志着针刀医学学科发展已经进入高等学府的殿堂。
  针刀医学现已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针刀医学方向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教育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7所大学展开。针刀医学研究生教育已于2003年率先展开,目前全国有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8个,为本科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如今研究生教育已结硕果,每年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针刀专门人才。在科研方面,“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课题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同时也获得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市级科研基金资助;已出版的针刀医学(针刀疗法)著作16部,其中《小针刀疗法》已被翻译成5种文字出版;针刀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已被60多种医学专著和教科书引述;截止2008年,发表在医学期刊上的有关文献2872篇。
  
下篇:携手科室同仁,拓新针刀医学
  
  在一次飞行旅程中,一位老者忽然发现自己不能走动,臀部疼痛难忍,也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由于飞机还未降落,空乘人员只能询问乘客可有医生进行救治。这时一位医生应声而来,对老者进行仔细检查后,发现是臀部肌筋膜绞索,于是从随身携带的医疗包中拿出一枚针刀扎下,老者奇迹般的可以活动了!
  这位医生就是乔晋琳主任。多年以来,他外出时总是随身携带几枚针刀,为的就是遇到这次的情况,可以为突发病患者带来及时治疗。
  
  结缘针刀
  说到与针刀的偶然结缘,乔主任还无不感慨。乔主任于1986年特招入伍到海军总医院中医科工作,其间于1987年7月奉命到南航雷达六团三连带职锻炼一年;1989年11月受总参外事局派遣,参加针灸专家组培训尼日尼亚陆军针灸医生。1991年援外归来后,在一次全国特种针法大会结束时,听说有一个关于针刀的培训班,就怀着好奇的态度学了一周课程。学习中,他发现针刀理念与中医针灸存在很多不同,技术操作也有区别,尤其是针刀的即时效果非常具有吸引力。回来以后乔主任就积极要求开展针刀治疗工作,但很多同行表示不理解这在当时类似“歪门邪术”的新生事物,好在科主任比较支持,在本已紧张的门诊用房中腾出一小间当做治疗室。就这样,乔主任对针刀医学不断钻研,从治疗初级的疾病,逐步到各种高难度疾病,21年一路走来,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小小针刀”。
  “事实上多年间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在认识和技术上,遇到瓶颈时只能自己去寻找突破,医生的责任是奔着为老百姓解决病痛,没有别的,就是执着。”采访中乔主任这样说。他的工作也逐渐得到同行的认可,在他的副高和正高两次答辩晋升中,答辩论文都是关于针刀临床治疗的总结,获得评委高票通过。这些年乔主任治愈了许多军地领导,也得到上级的肯定。2006年6月乔晋琳教授受海军派遣参加特别医疗小组,赴巴基斯坦海军执行医疗任务。赴巴回国当天,受到海军胡彦林政委亲切接见,特别表扬医疗小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为海军赢得荣誉。
  
  拓新针刀
  乔晋琳教授目前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全军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康复与理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他不仅基础理论扎实,中西医并重,还注意边缘学科的融会贯通,近年来,在对针刀医学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凭借深厚的中医理论,他将阴阳平衡理念引入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颈椎环枕关节半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难治性常见病,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标准化治疗,提出“软组织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动态平衡失调是引发软组织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在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创用了“针刀治疗—疼痛治疗—康复作业”三联疗法治疗关节及软组织疾病,初步形成“循证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他结合西医影像学,注重针刀医学与CT影像技术的结合,开创了高清晰CT重建“同层显示”下针刀治疗技术,实现针刀“可视化”。近两年来,乔主任带领他的团队进行了超声介入技术的针刀治疗,克服了针刀治疗的某些“禁区”使针刀治疗技术达到实时性、可视性,安全而科学的治疗境界。
  在临床上,从1991年开始,乔晋琳教授以针刀为特色治疗了各种颈、肩、臂、手、腰、臀、腿软组织疼痛近两万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对颈椎病、肩周炎、肩背腰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臀腿痛、膝骨性关节炎、跟骨骨刺以及颈源性头痛、头晕、眼花,脊椎源性糖尿病、结肠炎等脊柱相关疾病确有良效,受到广大军地患者的普遍赞扬,并曾在2007年全军中医药技术大比武总决赛中,获得军队中医药“技术能手”称号,受到吴仪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荣立三等功。
  力求针刀医学稳健发展,乔主任非常重视针刀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在2006年2月21日至23日出席的第272次“针刀医学发展与中医现代化”香山科学会议上,所做的专题报告“针刀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随机对照观察”获得大会好评。科研中相继承担了总后卫生部课题2项、海后“十五”课题2项、首都发展基金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国家中医局课题3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98篇。代表专著有《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手诊疗法》、《中国针刀学》、《临床脊柱相关疾病》等,担任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针刀医学》编委、《针刀医学刀法手法学》副主编。
  
  普及针刀
  立足于中国针刀医学的推广学习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乔晋琳教授和科室人员付出了诸多努力。在科内他们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术会议,鼓励医生参加全国继教学习班,并带教进修生、研究生80余名,对实习、进修生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所在科室获得了包括国家级、市级、全军针刀继续教育培训项目6个,每年举办1至2个针刀培训班。在针刀医学会组织的各类培训班中,乔晋琳教授共参与培训学员7000多名。接待了美国、德国、韩国、新加坡、越南等十余个专家访问团。今年6月,乔主任在美国纽约大学RUSK康复医学研究所访问学者期间,应邀进行了“针刀:一种新颖的软组织减压术”的学术报告,反响强烈。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和19个省级针刀医学会,拥有各级会员2万多人。20多年来,已有4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中西医学者来中国学习针刀,1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针刀医学会。
  在媒体传播方面,乔晋琳教授的专业技术特长受到中央及行业新闻媒体的关注,近年来,CCTV-1《科技博览》、CCTV-10《人物》、CCTV-4《让世界了解你》、央视网、新华网军事频道以及《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辟专栏宣传报道了乔晋琳在针刀治疗上的技术特长和先进诊疗方法。
  
  旗舰团队
  乔主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所在的康复理疗科全体成员。科室有一支由老、中、青针刀专家组成的“旗舰团队”,包括6名医生,其中3位是主任医师,形成以针刀、疼痛治疗技术为主的针对慢性疼痛的门诊综合治疗团队。
  在近十年的建设发展中,科室逐渐形成了“医、教、研”相结合的良性模式,形成了以针刀医学与疼痛康复为主干,软组织损伤和运动康复为重点,以针灸、整脊治疗为分支的学科群。门诊患者络驿不绝,年平均治疗患者10万余人次,并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2012年12月经医院批准,牵头成立了海军总医院疼痛诊疗中心,联合医院8个科室,成为该院疼痛诊疗方面的“联合舰队”。科室在人员不足、医疗工作繁重的情况下,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医疗活动,参加海军“866”医院船“和谐使命”医疗任务、援藏任务等。“自从穿上这身军装之后,我一直把军队官兵的健康安危挂在心上,这十几年来,每次到基层、海岛、舰艇部队,都会利用一切机会给伤病官兵及家属施行针刀治疗,解除他们的病痛。因为他们才是祖国万里海疆的和平卫士!”乔主任充满深情的话语,表达了一名海军医学专家对军队的热爱和敬仰。同时他也被官兵誉为“行走在军队训练一线的神刀手”,所在科室先后六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党支部”、“集体嘉奖”、“先进科室”等奖项荣誉。
  目前乔晋琳主任科研团队正致力于创立“针刀微创外科学”的研究,同时正在研制“周围神经松解体表定位导航系统”,这一技术将实现针刀微创技术的智能化操作。
  
  规范发展
  采访中,乔晋琳教授特别谈到,针刀医学是新学科,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和特殊性。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针刀医学临床疾病的标准化研究。他说,在病名的标准化中,病名应以各专科最新版本的教材或有影响的专著为标准,与各专科接轨、吻合。在诊断的标准化中,疾病的诊断包括5大要素病史特点、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物理检查、化验及影像学检查。在治疗操作的标准化中,治疗操作应按照四步进针规程进针刀后达到病灶,在各自不同疾病的病灶处施行剥离(切割)手法,又称内手法;把具有相似解剖特点和组织特点的疾病归类,使操作有章可循,这是标准化的首要任务。在体表定位标准化中,体表定位可按先定肌肉起止点,次定病灶区域,最后定病灶点(压痛点)的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排查阳性病灶。在疗效评价的标准化中,可以引入康复医学关于疗效评定的诸多量表和疼痛评分法,如颈、肩、肘、腰等关节都有相应的评定量表,疼痛的评定也可按VAS、NRS来进行测评。
  采访进入尾声,整个过程中乔晋琳主任很少提到自己的医疗成就,而一直强调针刀医学的发展态势和所面对的问题,他说尽管针刀治疗总体来说稳健提高,但相对来说普及面主要分布在基层,因此他提出对针刀技术培训应严格把关,并鼓励受训人员到正规医院实习进修;在学术界应多开展交流学习,加大科研的投入。
  在乔晋琳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作为一名医者的高超技术,同时更看到作为一名学者对中医学快速发展的迫切愿望和辛勤付出。针刀技术是属于全人类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康复、疼痛和外科医师正在应用针刀技术,研究针刀理论。我们也期待,针刀医学作为我国中医学的一朵奇葩,能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带来健康的福音。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