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为中国海油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18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是2010年12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2013年3月正式进入运行期,依托单位是中海油研究总院。
  实验室总体定位是:以高效开发海洋油气为目标,以引领海洋石油高效开发技术前沿为导向,以认识油藏、高速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为主线,开展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引领和支撑海洋石油高效开发领域的技术创新,指导并协助油田开展矿场试验,解决转化应用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
  
四大研究方向
  实验室紧密围绕我国石油重大战略需求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依据海洋油气高效开发的目标,针对相应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四大研究方向。
  方向一:海上油田丛式井网开发综合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通过攻关研究,形成完善的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技术体系,集成应用于海上稠油油田,提高常规稠油动用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海上稠油油田水驱高效开发模式。
  方向二: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和提高采收率的需求,以“十一五”期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多枝导流适度出砂综合油藏工程、钻完井工艺、携砂采油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形成海上稠油油田多枝导流适度出砂的完整技术体系,为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方向三: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目标:坚持以大幅度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为目标,从驱油机理、驱油体系、地质油藏、数值模拟、配注工艺、动态跟踪与调整、产出物处理等方面出发,逐步从聚合物驱向复合驱和组合技术发展,尤其是重点研究多功能高效的低成本驱油技术并完善化学驱配套技术。研究范围立足渤海,辐射他海,走向海外。
  方向四:海上稠油热力采油技术探索研究与试验
  研究目标:针对海上稠油油田地质油藏条件复杂和平台开发的特点,探索海上稠油热采技术,包括海上稠油热采地面工程配套技术、海上稠油热采采油关键技术、海上稠油热采钻完井关键技术、海上大井距丛式井网稠油热采机理研究、海上稠油热采油藏工程关键技术等,并在埕北、旅大32-2和南堡35-2等目标油田开展热采先导试验,进一步提高非常规稠油动用储量,为建立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模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目前,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253台(套),原值达21076.4万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计13408.16万元,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及软件30台套,总价值16325.47万元。已建成支撑海上油田丛式井网开发综合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稠油热力采油技术探索研究与试验等方向的科研平台条件。
  
科研成果丰硕
  实验室确立了“近期以海上稠油高效开发为重点,中远期向低渗透和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拓展”的研究领域。自2013年3月29日进入正式运行期来,实验室瞄准油田开发生产的重大难题和中国海油的长远发展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级、公司级和自主研究课题等各类科研课题75项(经费4.43亿元),其中,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原“97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含2项示范工程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39项中国海油科技重大项目与综合科研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27项横向项目。
  实验室的关键和核心技术成果在油田应用,动用5.4亿方储量,增加4309万方可采储量(相当于没有任何勘探与风险投入又新发现了2个亿吨级储量的大油田),平均可提高采收率8%左右。2013—2016年,四大研究方向成果应用累增油935.54万方,油田产量递减率平均下降3~4个百分点,年增油量占渤海油田年产量的10%以上,并带动了数个油田的有效开发,为公司的持续上产与稳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5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与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天津市、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9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11项)。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围绕我国海洋石油高效开发这一主轴,秉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理念,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支持下设置开放课题。2013-2016年来,实验室共收集到来自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等20余家科研机构127项申请,实验室择优,分3批资助课题23个,资助金额1084万元,且开放力度及资金支持将不断加大。
  实验室设立的23项开放课题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截至2016年12月,实验室已经发表SCI、EI等论文63篇,申请发明专利25件,软件著作权3件,其中开放课题成果“液气交替注入多级降堵工艺方法”“聚窜动态识别与优化控制方法”已经在现场试验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海上油田生产污水电化学深度处理技术”将应用于海上注聚油田原油处理终端厂,简化或替代现有复杂深度处理工艺,降低生产污水处理成本。
  
人才培养为重
  实验室以“氛围吸引、事业留人、平台助力”的理念,推动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加快优秀人才成长速度。
  实验室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负责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采用“压担子”“传帮带”等方式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协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了6名博士后并留在实验室工作,形成了“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人才梯队与规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模式,建成了专业齐全、学科完整、学历层次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至今,实验室已经培养出“万人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曾获得2014年石油和化工领域唯一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殊荣。
  实验室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创造和谐、高效、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在吸引并支持流动人员情况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聘用客座研究人员、吸引外籍人员、加强行业交流、培养博士后研究员、加强青年骨干培养、畅通技术人员发展通道、系统内轮岗交流、设置研究生工作站等方式。
  近些年,实验室在稠油高效开发方面的国内外学术知名度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术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近5年来,实验室共承办学术会议5次,国内外专家来室交流119人次,实验室人员到国内外交流226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61人次。
  实验室与斯坦福大学、斯伦贝谢、Shell、Chevron、ConocoPhillips、Statoil、Total、IFP、英国BP和BG、印尼Pertamina与加拿大ARC、UC、美国UT等10余家跨国公司、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多年来,实验室已在与国际知名的石油石化公司、研究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学习先进的技术成果及工程试验的同时,也彰显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多次受到国外企业的好评及高度认可。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建设具有海洋石油特色的核心技术体系和科技人才队伍,为做强油气主业夯实根基,为实现中国海油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