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2020两会科技好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21

杨 戈

  
  因新冠肺炎疫情推迟两个多月后,2020年全国两会于5月21日正式启幕。今年的两会注定是一次“特殊的两会”。这个“特殊”,既体现在召开时间推迟,会期缩短,会议形式发生若干变化,更体现在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召开的一次全国两会。此刻疫情防控仍是重要任务,在2020年的两会上,近5000名代表、委员议国是、献良策,凝聚战疫、发展共识,为疫后经济复苏、振兴提供建议,为国民灌注信心,可谓意义非凡。
  5月22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个特殊年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更为简洁,干货满满。这其中,科技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培育数据市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多个科技热词让代表、委员们读到了科技在未来“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发力点。
  
“谁能干就让谁干”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新说法让人耳目一新,在谈到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时,报告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谁能干就让谁干”,一句平实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身、资历,只论实力、能力,创新领域的各类市场主体、大学机构,谁有本事完成目标,谁就来揭这个榜。
  “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也是对“破四唯”等问题的新表达。改变人才的评价体系,“破四唯”提了很久,操作层面上仍然很难落地,但现在总理提出“谁能干就让谁干”,就将这一问题不在概念层面纠缠,直接转到实践层面上来了。
  “竞争激发活力。”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究员张新民看来,这样的提法,就是要挖掘年轻人才的潜力。
  “揭榜挂帅”无疑能更大范围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将更多创新主体的智慧、能力调动起来。在重点项目攻关、重点领域攻坚的时候,部门就可以进行理念创新,破除体制障碍,真正放开手脚,建立一个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降低资质门槛、扩大创新基数。一是不论资质、开放门槛,任何组织能完成任务,一视同仁;二是不搞封闭、合作至上,对于关键核心技术,最大限度地汇聚和利用各方智慧和力量,全球合作、命运共同;三是不“另眼相看”,对标全球赛场竞争,打破组织、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的边界,让掌握先进知识,精于技术突破的优秀人才能者上、智者胜。
  
平均16年的“冷板凳”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表明,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基础研究。2020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这表明了中央的决心,但是具体研究怎么搞?最关键的是要有让人静下心来做事的环境,基础研究需要经费保障,但最关键的不是钱,而是合适的土壤。
  “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5月24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题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的大会发言时,说出了上述这番话。
  葛均波在发言中说,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圈子文化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葛均波指出,尽管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
  为此,他建议,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
  “做基础研究的人非常不易,可能很长时间——几年、十几年都出不了成果。”在张新民看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认识层面上,了解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但在行动和实际支持上,可能还有待加强。如今,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让不少科研人员对更多实际支持的落地充满期待。
  
新基建
  2020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其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让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期待。
  提起基础设施建设,大家都知道它既体现出民生导向,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而“新基建”,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展,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基础建设而“另起炉灶”。
  从社会发展的多元诉求分析,数字经济已成为释放新动能最重要的途径。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新业态“逆势”上扬也表明了经济发展对数字基础的迫切需求。
  通过加大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建设,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转化为发展力,就将产生一石多鸟之效,在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上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加速全球竞争力版图的重塑,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4G宽带网络,5G基站超过20万个,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此时此刻布局“新基建”立足当下是应对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也是变局中的关键之举。
  在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看来,“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企业市场。5G等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将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带来深刻的产业变革。
  “‘新基建’是撬动新兴产业的重要支点。在当前大变局、大疫情、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冲击、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有效举措,也是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
  刘庆峰认为,“新基建”对于当前拉动GDP稳定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有重要的提振和牵引作用,同时会带来核心产业和技术升级的机会,并推动新消费的形成,对未来的消费升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
  “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新基建’要避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问题,包括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等。”不少代表、委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可以分门别类推进,但必须有全局统筹,可以分地区设置,但必须强化数据互通、标准体系和发展路线的统一。不能把“高速路”变成了“隔离带”,或有技术无场景,让“新基建”成为“新景观”。这便会成为一种浪费和低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有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要用好市场的力量,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充分释放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新基建”大潮中的弄潮儿和生力军。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时忆及知青岁月,对乡亲们“干活挑着金扁担”的愿望记忆犹新。“金扁担”挑起百姓对好日子的憧憬,也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吃细粮、常有肉到实现全面小康,“金扁担”的含义不断“升级”,但造福人民的责任担当始终没有变。
  “这个‘金扁担’可以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总书记一语中的。毫不夸张地说,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民们的“金扁担”,更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今日的中国农村,机械化正在普及应用,大量弯腰收割的农活,已由农业机械所代替,农民基本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新时代,“挑着金扁担”,意味着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意味着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意味着农业产业链条越来越长,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当前,在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里,不少问题与当地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有关。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了,农民致富就稳了,乡村振兴就快了。
  2020年还有200多天,贫困人口还有551万。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节奏、大决战状态,立足已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今年两会已释放出坚决夺取全面胜利的鲜明信号: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兴、农民富、农村好,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什么时候,吃饱肚子拼发展,多大风浪也不怕。
  
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生命至上,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增加移动实验室,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强化基层卫生防疫。
  对比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20年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对疾控体制改革、传染病防治机制提出明确、具体的意见。这被相关专家认为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中央充分总结“抗疫”行动经验教训的体现。
  “通过此次新冠肺炎防治实践来看,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在传染病上报方式、预警权限等方面有不适应的地方。为了及时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暴发引起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需要尽快对传染病防治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就此提交了相关议案。
  现行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只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才能发出传染病预警。但是由于要求的行政层级很高,预警需要多层行政审批,这样虽然程序更加严格和权威,但是却需要更长时间。
  “当新型传染病发生时,如果能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在组织专家论证后发布提示性预警,可以减少因行政报批而耽搁的时间,提高效率,引起公众重视和防范,同时也为传染病防控赢得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马兰表示。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