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4

刘经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教授
  智能时代,“5G+北斗”将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5G是智能化时代的基础设施,它高带宽、高速度、大容量、低功耗、低延时、万物互联、信息可感知、可调控。5G为满足未来虚拟现实、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用户和行业的应用需求,提供了基础支撑。事实上,5G的时延是毫秒级的,但还不能实现汽车的远程控制,而且它的网络位置是虚拟的,这些问题都要解决。
  解决问题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就是北斗。定位、导航、感知时间和时节本身就是自然进化产生的生物智能,智能时代的“5G+北斗”可将这种生物智能赋给机器和环境,发挥机器和网络环境的智能优势。
  基于“5G+北斗”的泛在测绘能力就是人类定位、导航、感知时间的智能基于现代技术的延伸,既是智能时代实现区域和广域乃至全球精确感知时空事件和目标信息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实现支持广域和全球智能协同控制的赋能技术。
  “北斗高精度导航+5G+高精度地图”,将开辟车辆车道级监控、车辆自动驾驶和智能无人驾驶全新领域应用。将来的无人驾驶车、智能网联汽车,本质就是一个高精度的智能移动计算平台,需要感知和认知外界,必须要有精准的位置和时间服务。所以每一台智能网联汽车和每一辆无人车,既是互联网时代的代步工具,也是一个智能移动计算平台,把这些平台的数据和大家共享起来,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新应用和新业态。
  
康绍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的“农业节水化”无论是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田间水利用效率,还是渠系水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差距。在我看来,目前我国农业节水化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尚未形成,节水成本无人买单;土地分散经营模式限制了高效节水技术的应用;重建设、轻管理,节水工程标准低;缺乏经济、可靠、耐用、适应性广的先进实用技术;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监测网络建设滞后;缺乏变化环境下农业节水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要破解以上这些瓶颈,必须做好“四个转变”“四个完善”。“四个转变”包括:由单一节水灌溉技术向与农艺技术相结合转变,由单一高效节水向节水、节肥、节药一体化转变,由单一节水高产向节水提质增效转变,由重视节水面积数量向重视工程质量和效益转变。“四个完善”包括:完善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用水监测网络,完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完善节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和联合攻关,创建农业节水与适水发展新理论、突破农业绿色高效用水关键技术、培育抗旱节水优质型作物新品种、创制农业节水关键设备与制剂、培育有竞争力的国家农业节水企业构建国家农业节水化科研共享平台。
  
袁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理工大学校长
  当前,很多煤矿面临关闭或废弃,有的已达到服务年限,有的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有的因开采成本过高而亏损严重预计到2030年,我国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直接关闭或废弃此类矿井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国有资产(20亿~30亿元/矿)流失,还有可能诱发后续的安全、环境及社会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我认为首先要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推动储能及多能互补开发利用,加强军民融合,研究国防及相关资源利用,盘活国有资产。
  重点发展以抽水蓄能、空气压缩储能为代表的储能及多能互补开发利用,推进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区域性分级分类。同时,加强“抽水蓄能”“空气压缩储能”“煤及非常规天然气”等不同领域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分类指导,为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除此之外,我希望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统筹做好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顶层设计,建立废弃矿井能源资源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尽快制定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规划,制定废弃矿井能源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开展示范矿井建设,加大资金项目和财税支持力度,为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王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回顾历史,饥馑、战争、瘟疫是造成人类突然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瘟疫,一直是人类作为生物体所面临的大敌。
  医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依然是浅薄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过去的严重危害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当代科学已经大大发展了,传染病已经不是问题。的确,当今科学的进步今非昔比,而且每一次瘟疫都使人们更多地认识了传染病。医学史上的很多进步,都是疫中、疫后取得的。
  今天所面对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学界称为SARS冠状病毒2(SARS CoV-2)。初步看,相比SARS冠状病毒1的“鲁莽”,它是一个极为“聪明”,乃至“智慧”的病毒,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它具有一系列适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性。
  我认为,从现在看来,疫情不会倏然消失,未来风险依然很大,科学家很难精确地预测病毒与疫情下一步会怎么样。对疫情,不可猜测、不要揣测、不能硬测、不敢妄测,更不搞押宝式的预测。我们能做的是,绝不要低估疫情的复杂性,也不要被疫情所吓倒,依靠对传染病的共性医学知识,基于我们对这个病毒和疾病新的发现及新研发出的科学可靠的技术方法加以应对。如何把握防控与生产生活?如何以较小的社会代价,取得较大的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寻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这是医学的责任。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