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4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创始人钱碧云
干思思
甘坐医学领域“冷板凳”
2020年上半年,一场新冠肺炎的疫情席卷而来。谁也未曾料到,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演变成为一场针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大考”。疫情的暴发,使大家对于公共卫生领域预防医学有了一番全新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到了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性。虽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一直主张以预防为主,强调医学的前沿要“关口前移”,但是在传统的医学领域里面,预防医学依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投入和人才队伍都相对小众。
这无疑算得上是医学领域里的一条“冷板凳”,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创始人钱碧云教授在此前的20多年时间里,一直默默深耕于肿瘤临床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之中。这是一位淡雅而知性的女医学家,但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学科问题面前,她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偏离和谬误,有着坚定的执着与顽强。
“最初刚踏入肿瘤流行病学之门的时候,癌症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种罕见病。”钱碧云介绍道,“而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反而越来越普遍,不仅是癌症,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开始和我们息息相关。”
医者父母心,钱碧云每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在病人身上都非常焦急,感觉自身背负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2007年,她被派往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慢性病流行病学系学习。耶鲁癌症中心同属耶鲁大学医学院,与流行病学系一直密切合作,临床研究也正是该校的一大特色。临床流行病学这一门重要的方法学学科正是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John Paul教授提出,并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为现代流行病学的一分支学科。
那段学习生涯对于钱碧云的科研人生产生了极其深远和重要的影响,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空气。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之上,无论是从学科认知还是从眼界开阔上,都算得上她人生中一个里程碑似的阶段。她把中国人的勤奋和谦逊带到了大洋彼岸,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图书馆里和实验室内,争分夺秒地泡在里面做研究或者读文献,汲取学科营养。
随着人类基因组DNA测序的完成以及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肿瘤分子流行病学在人类肿瘤病因揭示、疾病预防和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钱碧云的研究一直以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为主,她在耶鲁大学与导师合作的关于非编码RNA在肿瘤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论文,一经发表即成为高被引文章,直到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同一领域的学者在大量检索和引用,足见其原创性与含金量之高。
回国之后,如何用流行病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临床当中面临的医学课题,成为钱碧云经常会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她这些年来贯彻研究始终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流行病学是干什么的,可能还停留在流行病的调查问卷阶段。”钱碧云耐心地解释道,“它还有很多的工具,还有很多的方法论,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比如包括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它的病因来源,以及怎样预防等。”正是由于民众对于流行病学认识和重视的欠缺,愈发让钱碧云觉得自己肩上的承担任重道远。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产生了很多数据,这成为了一个热点。大数据可以使医者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结局,为精准医学寻找更好的药物靶点,并且提高了疾病的早期预测和预防能力。其实早在20年前,钱碧云就全力以赴参与到了覆盖天津市市内6区400万人口肿瘤发病率、死亡率的大数据研究之中,并由郝希山院士领衔,凭借“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摘得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殊荣。
“严格意义上讲,当年其实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但应该说,我们在行业里几十年中一直在延续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做工作。”钱碧云回忆道,现在的研究也是基于当初对女性肺癌20多年来发病数据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女性的肺腺癌是逐步在上升的。这个结论从表面上看颇令人费解,中国女性吸烟率很低,为什么不抽烟肺癌发病率还在升高?后来,钱碧云来到上海,对人群覆盖面更大的上海市1450万人口也进行了跨度更长为期42年发病率数据分析,结论同样是发现女性肺癌的发病率是逐年上升的,甚至在2011年后的平均上升率高达14.13%。“由此,我们更加锁定了女性的肺腺癌的病因学值得研究,而且应该是将来预防的一个重点,要格外给予关注!”钱碧云的研究对于疾病的防范工作起到了未雨绸缪的重要作用。
这些年来,肺癌已逐渐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致死人数最多的癌症,钱碧云和她的团队也长期致力于集中在女性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的人群易感性、发病及临床预后相关的分子流行病学机制与预防转化的研究,一刻没有放松,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研究。其中,近几年团队围绕大气空气污染物PM2.5通过影响非编码RNA进而对肺癌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尤其对于国人肺癌遗传易感性方面,突破了国际上大多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缺乏功能解释的局限性,钱碧云带领博士生通过大数据的科学分析率先发现了如果某类人群携带一种特殊的基因型,肺癌的发病风险会降低。针对这个有趣的发现,课题组继续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在细胞里首次创建出可对照比较的这种变异基因型,发现它的功能和明星分子EGFR通路有关。令团队欢欣鼓舞的是,这项历经7年的研究结果终于发表在肿瘤学的主流期刊ONCOGENE上。当前团队正继续努力寻求可以早期预防的人群特点和有效的防癌手段,这些都成为钱碧云研究工作中的亮点。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钱碧云及其团队的努力对于深入研究肿瘤发生的分子机理、相关癌症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等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供更强有力的体系结构来加速精确医疗的发展,这是肿瘤治疗的未来趋势所在,能继续引领医学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一方面自己寻找肿瘤精准预防手段;另一方面运用我们的方法学技术为临床医生的一些经验性问题提供科学性的支持,从而提高对疾病早期预警信号的发现能力,以及对诊断性检测方法与治疗方法的研发能力,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证据’。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原因。”钱碧云如是说。
打造国内临床研究标杆
这些年来,被钱碧云所看重的临床研究已愈发成为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临床研究水平也已成为国家医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杆之一,甚至被世界各国提到了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我国的临床研究资源非常丰富,但临床研究开展得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受过系统培训的临床研究人员还存在严重短缺的状况。加快人才培养与储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促进临床研究方法学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熟悉临床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在临床研究领域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常年位于全国第一,交大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在临床医学研究平台建设、制度创新、过程监管、质量管理等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2017年6月,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核心,整合了13家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与临床研究能力,开展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与教学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为医疗卫生系统及相关机构提供各项技术服务,致力于开展各类临床研究系列培训和教育教学,促进医院之间临床研究信息共享和科研协作。同时建立一支在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协调与质控、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库管理、统计分析及精准医学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具备国际视野、专业高水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服务团队,让中国的临床医学研究走向世界。
钱碧云作为创始人,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这座年轻的临床研究中心首届主任一职,被众多医学界的专家领导们称为“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机构建设的奠基人”。毫无疑问,这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工作。她白手起家,大到发展规划、团队组建,小到购买服务器、每一张办公桌的设计,她都亲力亲为。她决心打造出中国版的“杜克临床研究所”,将“以大学为主线的多中心科研型临床研究方法学支撑体系”模式推广到全国。因为唯有开展起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才会让患者受益,所以,钱碧云说,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坚持攻坚克难。
临床医学研究不同于日常诊疗,“日常诊疗”指为增进患者健康而采取的诊断、预防性干预或治疗措施,其效果把握度较高。而“临床医学研究”旨在验证假说、获得结论、增进知识,一般需要有一份正式的医学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及相应的研究过程。临床研究也不等于临床实践,其本质是科学研究,是以临床实践的需求为出发点,但需要我们进一步将临床问题凝练、转化为科学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去实施、寻找答案,从而回答临床问题,改善临床实践,最终使患者受益。
所以,临床研究者与临床医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角色转换。“可能不了解临床研究的人经常想当然地认为临床研究就是复习病例、总结病例和发表文章,其实并未真正认识到临床研究的本质和规律。”钱碧云说,“临床研究的本质是一种科学活动,在临床研究的整体过程中,研究设计、研究实施和数据分析都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我们大量的临床病历和数据资源,获取强有力的研究证据,用以解决临床问题、改善临床实践、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
钱碧云强调,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研究是决定其能否站在医学发展前沿、引领医学发展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无临床研究,便无以造就好医生。为此,临床研究中心在全流程帮助临床医生完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上进行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他们创新性地在全国首开了临床研究的咨询门诊。
“一提门诊,你肯定想到的是患者生了病,到医院去看医生吧?”钱碧云笑着说,“但我们的门诊对象就是那些临床医生。很多临床医生在做科研课题或者在临床当中碰到一些有关数据的问题,都会来跟我们咨询如何处理。如果临床有了一些新技术或者手术的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对比,到底哪种方式能够对患者带来更好的结果,他们也会来向我们求证。”
在上海交大的临床研究中心,临床医生成了“患者”,他们带着临床研究的问题进行预约,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会每天排班,按照学术领域,按照临床医生提出的需求,进行门诊咨询。这一特色门诊受到了广大医生的欢迎和好评,预约火爆。
为了更好更广地推广临床医学研究,这些年来,在钱碧云的带领下,研究中心不遗余力地主办了多届专项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临床研究中心的导师团围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顶层策略、临床试验优化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偏倚分析、研究者视角的样本量考量、数据库建设与数据管理等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以国际化视点,共同解读了目前医院临床研究实践中的一些瓶颈与困局等热点问题和重要环节。
如今,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标杆,而咨询门诊仿佛也成了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的“标配”。国内陆续建立起来的各大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都到这里考察学习,汲取经验,钱碧云也被邀请到国家卫健委及各大医院进行授课和交流,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地。
团队齐心 开创未来
一个成功团队的发展史,必然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奋斗史。钱碧云特别强调,临床研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多学科合作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前提和基础。临床研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不同角色人员的参与,包括临床医生、科研辅助人员、数据科学和监管科学的专家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还经常需要同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学或交叉学科开展深度合作,所有人、所有研究都应遵循统一的研究方案、流程,而不是各行其道,各自为政。
钱碧云非常欣慰,也非常自豪自己拥有着一支跨越行业甚至跨越系统的“大团队”,这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队伍里,有学流行病学的,有学分子生物学的,有护理学背景的,有药学背景的,还有统计学专家,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工智能也融入了医学领域,所以钱碧云的团队中还有数学和计算机背景的专家!“正因为来自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科交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问题就非常热烈,特别是数学和医学碰撞在一起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钱碧云介绍道。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所谓“海纳百川”,就是宽容每个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闪光点。通过团结协作,为一个更大的、一致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同时,钱碧云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也是不遗余力。“现在的年轻人素质很高,也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但是现阶段我主要还是要锻炼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钱碧云对团队的年轻人们充满了期待,“现在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靠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但是从医并不是认认药品、背背处方那么简单,建立思维远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要鼓励他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新现象、新规律,真正去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学者,钱碧云的学识和为人得到了同事和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与尊重。作为领导,追求以科研的方式做管理,用数据和证据说话。在她的带领下,打造出了一支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专职交叉复合型科学研究人才和国内从事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技术支撑的专职人员队伍。
近几年来,在钱碧云的手下,涌现出一批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她对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悉心培养,严格要求。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快速成长。如今,在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临床研究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站在了重要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大家用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一起携手推动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向前快速发展。
最近两年,钱碧云和她的团队愈发忙得不可开交,每天早出晚归、周末加班都是家常便饭,但是好消息也一件一件地传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右旋柠烯靶向LSS抵抗PM2.5诱导胆固醇合成致肺癌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研究”取得了令人兴奋的前期结果;今年1月,由钱碧云牵头的,包括全国20余家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产业界领头人物参与的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获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批准成立,正式筹备建立后将成为国内首家关注前沿医药生物技术临床研究的多学科融合专业委员会。而关于咨询门诊的工作,钱碧云坚持着她自己制定的高标准,给临床医生上课或者咨询时,绝不允许照本宣科,一定要保证内容是最新的、最前沿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柳叶刀》等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上的一些案例,所以在工作之余,她也要时刻保持在不断地学习状态当中。
“有‘得’就总会有‘舍’吧!”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钱碧云也有她感性的一面:“有的时候也会遇到瓶颈,会感到累,但一想到临床研究方法学实在是太重要了,太受医生同行们欢迎了,每次授课或者门诊,我们都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那种被认可的成就感让我一直有动力坚持走下去。”
现在,钱碧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临床医学研究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不仅在三甲医院,也希望在更多的研究型医疗机构能够落地,让更多医者知道什么是临床研究,能够把临床研究方法学运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临床工作中去,最终使患者受益,实现“健康中国”的愿景。
医者仁心,钱碧云时常勉励年轻人,医者在行医的路上,起初也许并不优秀,但始终不能停止对优秀的追求。不因贫富贵贱而侧目,不因道路艰难险阻而畏惧,一语道出了身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心。正所谓“大医精诚”——这四个字沉甸甸地铭刻在钱碧云以及她的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底。
专家简介
钱碧云,现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主任,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附属同仁医院副院长、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医学会卫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委员、美国AACR会员等职务。近年来主要从事肿瘤临床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先后承担30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