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9-04

 

  2020年5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在京联合举办了以“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活动。
  活动中,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丁健等2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丁奎岭等25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向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明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江西省寻乌中学教师黄才发6位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
  
特设“疫情防控”专题
  近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和科研、物资生产两条战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为了表彰为疫情防控斗争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本届创新争先奖评选还特别设立了“疫情防控”专题。其中,广州医科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南山团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抗疫团队等荣获“疫情防控类”全国创新争先奖牌;李兰娟、张伯礼、仝小林、黄璐琦等多位在抗击疫情斗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在抗疫过程中被大家熟知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获得了创新争先奖状。
  近3年,广州医科大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南山团队通过开展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肺气血屏障损伤与修复的调控机制”和“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项目,为防治重大呼吸道疾病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团队成员奋战在广州、武汉等国内外数个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主战场;团队紧密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致力于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团队为政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根据相关研判提出的建议得到国家采纳。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在平时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战时争先、快速动员和部署,充分发挥平台团队作用,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创新转化和疫情防控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比如,团队第一时间开展的多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针对孕产妇人群的临床研究,分别发表于《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同时出版和发布疫情综合防控专著3部、牵头和参与制定临床指南5个;推进疫情防控新产品转化进程,已有两个专利快审获批并成功签署转让意向书。
  在武汉抗疫最关键的时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了武汉雷神山医院,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从2月8日开舱至4月15日休舱,雷神山医院采取“边建设、边验收、边培训、边收治”的战时医院运行模式,来自全国286家医院3202名医务工作者、13000名建设者、千余名爱心志愿者和中南医院团队组成的抗疫队伍,坚持“医院运行战时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医疗质量同质化,医疗服务人性化”的理念,精诚团结,在运行管理、救治模式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确保了雷神山医院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行。他们与病毒抗战,与死神赛跑,创造了累计收治病人2011人,救治成功率
  97.67%,病死率约2%,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实现了全体人员零感染、院内零事故、环境零污染,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雷神山医院的医学科技工作者撰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指南》被众多国家采用,目前还在国际抗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的李兰娟院士在4个多月内3次主动请缨亲赴武汉。第一次是1月18日,她以传染病专家的身份前往武汉研判疫情;第二次是2月1日,她率医疗队出征,进入专门收治重症病人的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接管了医院的I CU(重症监护室)和C CU(心脏重症监护室),一直工作到3月30日;第三次是5月31日,她去武汉了解集中核酸排查情况,根据对4组重要数据的分析,她表示: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
  此次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的张文宏,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传染病救治经验,担任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一线医护者全力投入到医疗救治,领导专家组确诊病例救治累计635例,包括境外输入性病例296例。他带领团队不断研究病毒传播变异、进化及宿主反映情况,并对早期快速诊断、假阴性、假阳性等机制进行一系列研究,积极摸索新的治疗方案及新型疫苗防控方案。同时,还为社会提供大量疫情科普引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防疫知识,有效缓解民众焦虑。
  
获奖者心声
  2020年大年初三,年逾古稀的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选择逆向而行、直奔武汉。作为第一位上台发言的获奖者代表,他说:“通过这段时间抗疫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科技攻关是战胜疫情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张伯礼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这次抗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更加坚定了通过科技创新、发掘中药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的传承创新,实现中药事业振兴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优良传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张伯礼说。
  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团队是此次获奖团队之一。身为该型号的第一总指挥,李明华的现场发言让不少与会者感受到了“航天精神”。他说:“科学探索之路是一条荆棘满地的未知之路。没有经历过失败的攀登,诠释不了勇攀高峰的含义;没有经历过铩羽而归,就不会知道高峰在哪里。研制团队10余年负重拼搏,砥砺奋进。几度浴火重生,终获最后的成果。只有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地不断攀登,才能达到顶峰,才能看到最美风景。正所谓,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李明华还表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最强引擎。“航天科技是塔尖上的实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是支撑我们永攀高峰的天梯。”李明华说,在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情况下,自主创新更显弥足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者代表之一黄才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他在发言中谈到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他表示,将继续坚守在山区,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播种科学的种子,坚定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一份贡献的决心。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该奖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这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会专门针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设立两个新的奖项类别,用来表彰投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和科研、物资生产战线,以及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科技工作者优秀代表。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