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6
——记当代知名草地农业生态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
倪海波
在草地农业生态科学钻研40余年间,南京大学教授李建龙心中升起了一个梦想:“我希望未来能建立一个现代化智慧草地农业农庄,在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地、大气、动植物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立体栽培的、多元化的、循环利用的、规模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庄园。园子里有花有草,种满了各色瓜果蔬菜,遍地牛羊;既有手工业,又有高度机械化生产;不仅可以生产种植,还能加工、销售、研究甚至观光旅游;集传统生产与现代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一体,没有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效农牧业庄园!”其实,这不仅是李建龙心中的草地农业伊甸园,更是他毕生追求的科研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建龙已坚持了40多年。
缘起:边疆地区走出的科学中国人
1962年,李建龙出生在新疆阜康一个僻静的小镇上。这里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南缘,虽然青山绿水、风景如画,但也掩盖不了边疆地区经济落后的贫困现实。他生于“三年饥荒”时,家境不是十分宽裕,生活拮据。“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父母也从没放松过对我们的教育培养。”回忆幼时成长,李建龙不禁发出了感叹。他出生于书香世家,但在特殊年代,父母的教育背景却为他们带来许多麻烦(父亲曾毕业于原国民党“中央大学”和黄埔军校)。尽管如此,父母也从未觉得“知识有错”,在生活拮据的情况下,坚持送李建龙兄弟姐妹读书学习,为培养教育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因此奠定了李建龙从小热爱学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尽管如此,在上大学之前,李建龙还是经历了不少波折与磨难。20世纪70年代,囿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也收拾起行囊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不仅当过农民,还去过工厂。终于在1977年秋天迎来了重大转折——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全国知识分子都沸腾了起来,李建龙也知道,改变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临。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刻苦的求学精神,在名副其实“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李建龙一举中第,考上了北京大学,但因父亲的历史问题而不能入学。他心有不甘,第二年又选入了甘肃农业大学草原专业学习,他觉得能够在这样的领域研究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立下决心努力学习之后,李建龙几乎放弃了所有闲暇时间,抓紧一切机会汲取知识。草原是一门实践科学,为了更加了解草原的面貌,他先后在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攻读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位。在此后20年间,李建龙的足迹几乎遍布大西北每一个角落。越是深入其中,他越感觉到了草原知识的深不可测。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力量有时会显得无比渺小,在自然生态、草原的破坏方面又体现出令人担忧的情形。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草原退化、虫鼠肆虐的场景一幕幕上演,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吸引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作为一名专业科研人员,这样的场景无疑激发了李建龙用知识改变现状、为国家分忧解难的决心。
为了还草原一片生机与活力,他立下了向更高领域学习探索和攀登的决心和志向……
1985年硕士毕业后,李建龙来到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工程系任职,带领学生走草地、下农田建国家生态试验站,主持完成了国家基金项目“天山北坡荒漠草地不同放牧强度放牧演替机理研究”,该成果于1995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次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除此之外,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新疆优良草坪草选育研究”及“乌鲁木齐市南门体育馆草坪建植和养护工程”项目工作,并选育出了2个抗寒性强的新疆草地早熟禾品种。
1998年作为特殊人才被引入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后,他又先后主持完成了南京大学百年校庆重点项目“南京大学校园绿化与草坪改造工程”以及“亚热型优良草坪草筛选、选育和建植技术研究”,“亚热型优良草坪草抗性生理与生态学研究”及“室内无土草坪建植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等5个科研项目。1999年起,与张家港市金田有限公司合作在张家港市建立了一个500亩草坪科研、生产与经营的大型基地,广泛开展草坪草品种选育、各种草皮生产、科学研究和承担各类草坪绿化及生态工程等,先后完成了各类草坪和生态绿化工程几十项,推广建坪数亿万平方米,为生产单位创造了数百亿元经济效益。
越是传统领域,遇到的问题越难解决。工作后,李建龙也发现了现有知识的短板。为了扩大视野,寻求更多知识积累解决实际问题,他又开启了全球研学的旅途:1994—1995年间在北京大学遥感中心做访问学者研究工作;1995—1996年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做第一期生态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于1996年到兰州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第二期生态学博士后;2005年到美国耶鲁大学做第三期生态学博士后,之后又到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农业环境工程学院,以及英国南普顿大学和利兹大学做高级访学者等。近20年来,全球顶尖的草原、生态及农业机构几乎都留下了李建龙刻苦求学、努力钻研的身影。
很多人也曾发出为什么他能坚持40多年学习工作生涯的感叹,但李建龙却觉得答案很简单,就是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和解决国家战略需求。
从小就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他,进入草原、农业和生态领域后同样如此。“这些年学习、科研、生产过程中发现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我希望能学习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生态污染还有食品安全问题,为我们国家做一些贡献,这是我学习、工作永恒的驱动力。”李建龙说。
在他看来,草业、农业和生态科学不仅涉及领域多、知识复杂,同时还是一门实践科学,既需要结合国家战略,高瞻远瞩做研究,又需要脚踏实地、深入实践推广和应用,它们都是一门“顶天立地”的科学。为此,这40多年来,他也一直围绕产学研教一线做研究,既有大学教授、系主任、校科研处处长等教学、管理经验,又有企业生产、研发、推广经验,同时还有国内外先进理论基础研究经验。海纳百川之下,不仅奠定了李建龙扎实的科研基础,同时也形成了他“理论+应用”“学术+行政+推广”复合型人才特点,可以解决国家多方位、复杂性实际问题与战略需求。
“草地农业生态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不仅需要理论依据,同时还要领先的技术与实际行动支撑,只有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国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李建龙这样说道。
发展:“赶上了中国发展最快的40年”
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1978年是国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样是这一年,也是李建龙个人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赶上了国家发展最快的40年,能够亲历并参与祖国的发展建设,一直心怀感恩。”回顾过往,李建龙不禁发出了感叹。的确,20世纪80年代至今,不仅是属于李建龙的40年,也是属于中国经济腾飞的40年。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多年栉风沐雨,40多年砥砺奋进,正是在李建龙这样一批又一批建设者的努力下,中国人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回顾过往,40多年来取得的每一次成绩,都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智慧。在李建龙记忆中,他的科研生涯也与祖国发展轨迹紧密相连,有着无数共同的深刻记忆。
那是20世纪80年代,为了支持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性体育大赛——十一届亚运会顺利召开,还在学校读研的李建龙,就跟随导师著名草业科学家任继周院士参与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主会场草坪工程建设”项目部分建植与养护工作,为亚运会主场建设添砖加瓦。
20世纪90年代,为了改革开放重要地区——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李建龙多次带队前往建立基地,推动成立长三角草坪协会并担任副会长,进行科教、生产以及加工、推广工作,改善长三角地区城市绿化问题,解决土壤污染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将长三角草坪技术与应用推向了崭新的高度。
21世纪初,作为新中国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作为国内草业技术领头羊,李建龙有幸担任北京奥运会“绿化项目评审与技术监督专家”,基于长期的科研积累和专利配方,根据节约经济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杜绝病虫害等原则,他为奥运会主场“鸟巢”内的草坪工程建设开出了合理配方;并提出了坪床基质的改良配方,通过增加小石子、有机质的含量,并对土壤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将草坪耐踏性与弹性增加了2.5倍,延长了大型移动式草坪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2014年,在南京青年奥运会主会场及奥运村的草坪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方面,他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带头人角色,带领团队多次创新应用,取得突出成绩,引起了国内外较大反响。
在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建设中,李建龙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用技术,并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先后荣获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新疆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为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尤其是天然草地资源监测与退化防治,智慧农业及果蔬保鲜与贮藏高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和卓著贡献。
李建龙还是国内草地遥感第一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并带领团队在全球变化遥感监测与草地资源退化定量评估研究中做出了大量创新性工作,从中国、欧亚大陆到全球尺度完成草地遥感监测、草地生产力和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估及其草地退化驱动力的遥感定量核算,主持完成了国内外近30项草地遥感重要项目;首次发明了一套中国5S智慧农业生产与管理系统构建软件,建立了该软件模块,实现了5S系统(RS、GIS、GPS、ES、IDSS)的集成,具有遥感资料获取、植被长势及生物产量监测、数据加工与处理及定位、专家评判和智能化决策的功效,并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智慧农业的理念、科学概念和构建智慧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国际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构建粮食安全绿色健康可持续农业综合评价体系及其框架,并编制了相关计算机可操作软件系统,为智慧自然生态、数字资源保护和智慧农业的科技发展,完成了许多创新的研究成果并得以推广,为推广单位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获得了数百亿元利润。
40年风雨,40年收获。李建龙说,研究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他还年轻,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未来: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如何将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在李建龙心中,就是将个人事业融入祖国发展建设中去。40年栉风沐雨,李建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草坪建设方面,1982年至今,李建龙共计承担草坪草选育、城市绿化工程、运动场馆草坪、生态公园及美丽生态社区建设项目28项,完成各类草坪科学和草坪工程项目15项;选育国家认定草坪草新品种2个;首次提出草坪草营养亏缺补偿理论及草坪草抗逆性基因定点调控机制等,研发出了16项适于亚热带草坪建植、养护与管理系列新的实用技术,编写出了两部优良亚热型冷季草坪草越夏与暖季草坪草越冬养护管理技术手册,为我国草坪科学与草坪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全球变化生态学方面,他带领团队首次将全球草地分布区细分为不同的干旱梯度(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不同气候区草地NPP和CUE的时空演变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尺度下草地动态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评估精度,且弥补了以往研究定性评估的不确定性;并且还定量评估了全球不同气候区草地NPP和CUE时空分布特征,全球5大主要草地类型的NPP和CUE变化特征,也找出了不同气候区下草地NPP和CUE变化的主导影响因子,对于我国乃至全球各个国家草地生态系统的经营与管理以及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食品安全方面,围绕水蜜桃保鲜世界难题和企业实际需要,在十多年工作基础上,他带领团队提出了生物防治技术和“以菌制菌”的新理论,系统地完成了水蜜桃防腐保鲜关键生物技术及其保鲜纸与保鲜剂研发,对我国果蔬保鲜技术创新、食品安全维护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和科技贡献。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科发展终究要靠年轻人。”尽管这40年来从事过科研、管理、教学、研发等多个不同岗位,但大部分时间,李建龙还是自称为“教书匠”,教书育人被他当成首要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从不禁锢学生的科研思路、设置固定范围,总是结合案例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强调个性化培养,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以及博士后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并且,他还主张“道与术”的结合培养,既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前沿方向和道德品质修养等,同时注重培训学生的学习、科研技巧、特长与专业技能等,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在技术之外,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一个德才兼备、以国家需求为事业目标的学生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李建龙说,草原、农业与生态调查等野外科研环境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强紫外线的灼烤、长途跋涉的疲劳、蚊虫鼠蚁的叮咬……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意志力,几乎没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树立牢固的事业心,永葆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才能攀登不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段漫长的科研旅程中,李建龙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最佳范本。40多年学习工作生涯,尽管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他却从未想过放弃,并且总是觉得时间不够,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学习、钻研,为每一个阶段设置目标,成为周围人眼中的“拼命三郎”。
“虽然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但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却是无限的,我相信通过不断奋发进取,无论何时都能持续为国家、为科学再做贡献。”在工作生涯迈进第3个20年之时,李建龙觉得自己还非常年轻,为了理想中的智慧草地农业伊甸园能够早日实现,他将一如既往奋发进取,乘风破浪。
专家简介
李建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应用生态所所长。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天山学者和教育部讲座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南京大学生态学、农业科学双一流学科建设带头人之一;曾获得省部级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新疆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兼任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客座教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原“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大应用工程项目,美国农业部、国际APN及START等项目68项;已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和在国际上获奖3项等;出版专著15部,发表各类论文692篇,其中含SCI收录论文286篇,Nature子刊论文8篇;持有国内外各类授权发明专利58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5件;因他在现代草业、智慧农业与生态科学40多年的努力钻研和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经验及技术,取得过大量科研成果和推广应用效益等,成为当代知名草地农业生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