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科创托起能源梦 煤海深处写春秋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16

——记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胡 敬

  


  能源梦,强国梦。煤炭资源是关系着一个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战略资源,更是保障一个国家强盛发展的底气。长期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据70%左右,一直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煤炭的勘探与开发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支撑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煤炭行业还伴随着安全状况较差、管理水平不高、技术粗放、资源采出率较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因此,探索一条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绿色的发展之路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正是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安研究院”)身上背负的使命所在。
  西安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经过六十四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煤炭系统专业从事煤炭地质与勘探及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装备与工程领域具有突出优势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回首这六十四年的春华秋实,是一部与国家、与时代同步前进的历史,是几代西安研究院人薪火相传,将个人事业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始终以推动煤炭科技进步为己任,以解决煤炭地质勘探及煤矿安全领域的重大疑难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不辱使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用精诚和智慧、勤劳和汗水书写着西安研究院不断发展的历史鸿篇。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西安研究院成立六十四年来,一直是煤炭行业促进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承担了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项目179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及省、部级等各类科技奖项350项,拥有有效专利336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软件著作权150项,起草国家及行业标准111项,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六十四年砥砺求索,六十四年风雨兼程,西安研究院上下一心,带着历史的传承和新时代的激情一路走来,在西安研究院董事长、党委书记董书宁看来,历经一个甲子的时光流转,西迁时的筚路蓝缕,改制后的革故鼎新,现在的令人瞩目,都不过是几代西安研究院人不忘初心的再次出发。
  
传承:血液里流淌着报国的基因
  时光回到1956年,年轻的共和国正值百废待兴之时,煤炭工业部成立了北京煤田地质研究所,这是西安研究院的前身。研究人员大部分是由煤炭部地质总局调配的,国家又分配了一批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当时,北京煤田地质研究所设立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等各研究室,与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及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密切配合,承担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所规划的、有关煤田地质研究题目中的部分任务,同时根据煤炭部地质总局及所属各勘探队的需要,研究和帮助解决一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北京煤田地质研究所的建立,在煤炭工业的历史长河中亮起耀眼的光辉。第一代煤炭科技工作者为了建构更先进、更快捷通向地下宝藏的井筒和巷道,不畏艰险,无私奉献,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投身于壮丽的煤炭科研事业,用勤奋和敬业燃起生命的火焰,用智慧和业绩开启了灿烂的历程。
  “西迁”,是一场伟大的拓荒和奋进的工程,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他们为服从国民经济的布局、服务西部地区建设而进行的搬迁,既为国家的西部开发保留并积累了科技创新的种子,也为推动中西部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西安研究院正是其中一分力量。1965年,研究所迎来了建制以来的第一个转折点——服从国家的安排,由科研条件相对完备的首都北京整建制搬迁到了西安。第一批工作人员从繁华的北京来到大西北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此次迁址,不仅仅是一次空间的转移,其背后更是凝聚着西安研究院人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将责任写入生命、以信仰创造奇迹,这成为西安研究院的先天基因,也极大振奋了整个西安研究院人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16字的“西迁精神”已深深厚植于西安研究院的血脉之中,随着时代的变革,历久弥新,经久不绝。沿着“西迁精神”的传承脉络,西安研究院人走出了一条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开拓之路,不断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创新的新模式。
  1999年,西安研究院走到了建制历史上的又一个转弯处,转型为科技型企业,它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大后方被推向了市场经济浪潮的最前沿。转制后的西安研究院,坚定不移地走企业化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人才和品牌优势,全面向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进军,加强科技创新,重点开展了煤层气开发、瓦斯抽采、矿井地质构造探测和矿山水害抢险与防治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发展科技产业,建设产业基地,推进主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效益化。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不仅是单位性质上的变化,更主要的是管理和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蜕变,表现在方方面面。一是由事业化运行的体制机制到积极探索企业化运行的新机制;二是强化市场意识和观念,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三是发挥西安研究院的科研创新优势,发展技术、工程及装备等科技产业并逐步做强做大,初步形成板块和链条,支撑了转制后的快速发展。
  也是从1999年起,董书宁开始担任西安研究院的副院长,他深知面对严峻形势,要不等不靠,转观念、抓机遇、求发展才是最核心的。时代从不会停下脚步等待观望者与犹豫者,只有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科研要与市场对接。”痛定思痛后的西安研究院人终于在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多次搏击中获得了生存制胜的法宝。在全院干部职工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西安研究院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条件建设、管理提升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煤炭行业的影响力快速提高,职工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院容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
  实践证明,转企改制为西安研究院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淬火提炼中,新一代骨干力量一个个成长起来,成为带领西安研究院走向创新又一航程的“排头兵”。当风雨过后,大海永远青睐于时代的弄潮者。再出发的西安研究院已经不是一叶在海面上孤单探索的小舟,在历经60多年风雨沧桑之后,它已经成了一艘能够劈波斩浪的旗舰。
  
担当:科技打造煤炭行业巨舰
  当今世界,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如果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安研究院人所经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是其中一条路,那么,今朝不同往日,创新已然成为西安研究院人自主选择的“攀登更高峰的必经之路”。
  始终关注技术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西安研究院在改革发展的新航程上,始终不忘要以科技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占据行业发展制高点。围绕煤田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四大专业和科学研究、“四技”服务、装备制造及工程施工四种业务类型,逐步形成了资源勘察与开发、矿山安全技术与装备、地质与环境工程三大业务板块,精细地质勘探与煤层气资源开发、矿井水害防治与救援、智能化钻探装备制造、特殊地层与特种工艺钻进、矿井综合物探、地质灾害治理六大核心技术和资源勘探工程、矿山水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煤层气(瓦斯)抽采工程、物探工程、钻探/钻井工程、钻探装备制造、物探仪器制造等九大优势产业,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装备供应及工程承包一体化服务,科技产业取得突出成效。
  西安研究院目前建有国家安全生产西安勘探设备检测检验中心(甲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心两个实验室(矿井突水条件识别与鉴定技术装备实验室、矿山水害鉴定与治理技术模拟实验室)及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三个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煤层气基础重点实验室,工程地质重点实验室,煤田地质、矿井地质和地质勘探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水害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依托单位;是国家能源煤炭勘探技术装备评定中心、陕西省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与陕西省煤矿井下钻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
  在资源勘查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依托精细地质勘探与煤层气资源开发核心技术,利用在煤田地质、煤层气测试评价、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技术服务、工程设计和工程承包方面同步发展,形成了集勘查设计施工(钻探、地震、测井、测试)、分析化验、综合研究于一体的煤与煤层气资源勘探工程产业。煤层气测试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共完成2100余口煤层气井气含量测试和1250多口煤层气井的试井测试。2000年以来,在陕西蒲白、彬长、吴堡、永陇、榆神、榆横、宁夏韦州等矿区以及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承担煤炭勘查项目30余项,在陕西老爷岭、北马坊、高家堡、杨家坪以及内蒙古农乃庙、河南夏邑韩口、新疆等地开展地面地震找煤单项工程60余项,为发现和探明一大批大型、特大型煤田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矿山水害治理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矿山水害防治研究与服务的专业机构,专门研究解决煤矿在勘探、基建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水文地质技术难题,是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单位。西安研究院矿山防治水工程产业是以矿井水害防治与救援核心技术优势为依托,集成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煤田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四大专业人才、技术和装备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业务包括矿井水文地质精细勘探、重大水害隐患治理和重大突水灾害应急抢险等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几十年来,主持完成全国95%以上的煤矿重大淹井灾害的应急救援和治理,堵水率达100%,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重特大水害隐患排除和水灾应急治理等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矿山水害防治领域始终占据着领军位置。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产业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为基础,借助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地质等多专业综合优势,依托地质灾害治理核心技术逐步发展成为西安研究院优势产业之一。主要业务包括边(滑)坡加固(治理)、采空区治理和矿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评估评价、模拟分析、试验测试、监测检测和施工。
  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以环境保护与地质工程专业为基础,积极拓展治理工程业务,逐步形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矿井水处理工程设计、施工能力。先后完成“桑树坪矿矸石山治理”“略阳县茶店磷矿治理”等地质环境治理的可研、勘察、设计、施工项目10余项;完成了“韩城矿务局王峰煤矿建井期水处理工程”“大佛寺煤矿井下水处理站反渗透处理工程”“黄陵矿业一号井矿井水处理站EPC总包工程”等项目,并不断向废气治理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方面拓展。
  在煤层气(瓦斯)抽采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借助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多专业协同优势,提供煤矿区煤层气(瓦斯)地面、井下抽采工程设计、施工及工程总承包“一站式”服务。2008年以来,先后在陕西、山西、安徽、河南、四川、黑龙江、贵州等地完成煤层气抽采试验井近50口,创造了我国侏罗纪低煤级煤层气井单井日产量连续三年稳产1000m3以上新纪录和碎软低渗煤层地面煤层气井日产气量10000m3的新纪录。2010年以来,井下瓦斯防治业务向瓦斯防治工程拓展,完成瓦斯综合探测与瓦斯抽采工程项目10余项。
  在物探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依托矿井综合物探核心技术和地面物探研究基础及技术装备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了服务于煤炭资源与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的物探工程产业,业务包括地面二维、三维地震,瞬变电磁,高密度电法和井下槽波地震,直流电法,瞬变电磁,音频电穿透等勘探工程,服务遍及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宁夏、甘肃、江西、新疆、辽宁等矿区。
  在钻探/钻井工程方面,西安研究院充分利用特殊地层与特种工艺钻进核心技术优势,利用自主研制高端钻机,结合引进高端设备,积极开拓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水害防治钻井工程和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地质异常体探查、探放水钻孔工程等业务,并以地面对接井、水平井施工技术与工艺、分段压裂、射流等增透技术为突破口,对外开展地面煤层气抽采定向钻井工程总包。
  2019年10月22日,西安研究院应用自主研发的大功率定向钻进技术及装备在神东煤炭集团保德煤矿进行钻孔工程示范,完成了主孔深度3353m的沿煤层超长贯通定向钻孔,打破了2019年年初自己创造的2570m超长定向钻孔的孔深世界纪录,再次创造了我国井下定向钻进新的世界纪录。3353m沿煤层超长贯通定向孔的成功实施,是井下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发展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井下定向钻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对促进煤层大区域瓦斯超前治理、以孔代巷工程、水害防治及地质勘探等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钻探装备制造方面,西安研究院钻探装备制造现有5个生产车间,厂房面积约38000m2,检测试验用房面积约4000m2,共有各类先进的专业加工设备230余台。目前已具备年产1500台钻机(包含分体钻机、履带钻机、车载钻机及其他装备)、30万根钻杆(包含外平、螺旋、随钻测量、三棱、打捞及地质/石油钻杆)、71500只钻头(包含硬质合金、金刚石、金刚石复合片、锚杆、煤层气/石油、扩孔及潜孔锤及配套钻头)的能力,是全球生产能力最大的坑道钻探机具生产基地。
  在物探仪器制造方面,西安研究院物探仪器制造用房面积约660m2,检测试验用房面积约2000m2,设有电装、调试、装配、检验、机加工、产品老化、充放电、特殊工艺、标定、维修等专业工作室。主要生产煤矿井下巷道顶底板、侧帮、掘进前方含水异常探测、小构造探测及矿井水情监测监控等各类物探仪器20余种,具备年生产2000余台套的生产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大煤炭企业,是国内生产矿井物探仪器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单位。
  
奋进:凝心聚力的团队精神
  西安研究院在岁月洗礼中经受住一次次考验,艰苦卓绝的攻关历程不仅不断提升着科技成果的性能,对于全院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心理也是一种淬炼。他们在锤炼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我国煤炭行业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同时,也为我国的行业发展不断培养领军人才。
  古人云: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凝心聚力的大团队,有这样一群同甘共苦的奋斗者,我们的事业才能很快地向前推进。”董书宁一语道出西安研究院快速发展的秘诀,“我们明白要干成一件事,必须先要把共识凝聚,思想统一,剩下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
  众所周知,煤炭行业的艰苦不言而喻,不要说常年在一线打拼的工人,就是科研人员也要经常下井、出野外、跑沙漠、战戈壁、穿越黄土高原,去做各种试验,承揽工程,一年出差在外200天以上更是家常便饭。
  作为一支作风过硬的团队,西安研究院人都懂得,话说得再漂亮也没有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正是这种对于科技创新的追求和工作的忘我奉献精神,使得西安研究院人攻克了戈壁、沙漠、黄土塬等煤炭勘探的“难点”和“禁区”,不断攀登煤田地质勘探科研高峰,以新方法、新技术与新装备研发为突破口,开展煤矿井下构造、水害探测科技难题的攻关,取得丰硕成果,构建了以煤为主、多种资源协同勘查的综合勘查理论体系,形成了以三维地震与瞬变电磁、矿井电法、槽波地震等为特色的系列化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了煤层底板高承压奥灰岩溶水害隐患地面区域超前治理的新技术,不断创造并刷新煤矿井下顺煤层超长定向钻进孔深世界纪录,并在煤矿重特大水害事故抢险救援中屡建奇功。
  科技兴国,最稀缺和宝贵的一直是人才!西安研究院的领导班子深知,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他们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财务制度和内部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坚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坚持资本投入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创造条件,推动骨干人才的使用与培养。
  他们加强人才制度建设。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为科研、技能、营销、管理各类人才提供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打造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使之成为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
  他们注重人才激励政策。畅通科技人才晋升通道,技术高级岗位对应享受中层待遇;实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体系紧密结合,鼓励按劳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实现高精尖人才的价值增值。
  他们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不断优化人才结构,硕士、博士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5%;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制定了《西安研究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简化聘用和考核程序,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待遇;借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后,按入职博士对待,提高政策支持和补贴待遇。
  他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先后组织了三期共45名技术骨干赴纽约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修学习,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建立了管理、技术、营销、技能4种类型的理论培训和实践培养体系。近3年开展职工培训123项,共有8200余人次参加;通过科研项目培养青年人才,积极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申报并参与科研项目,通过锻炼使其快速成长;利用西安研究院内部专家和研究生导师资源,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备专业导师、师傅,实行“传、帮、带”,加速其成长。
  他们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起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队伍及一级、二级、三级专家队伍,培养行业(领域)领军人才;通过打通各类科技人员成长通道,构建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人才梯队;通过科技人员动态管理、双向选择,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未来: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技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董事长,董书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等全面创新。西安研究院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覆盖传统四大专业“院级研发中心+研究所”的自主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不断整合外部资源,加速多学科技术成果和煤炭行业的融合创新。
  西安研究院围绕煤炭地质保障的主要任务进行科技创新,在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安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依托煤田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四大专业,西安研究院在煤炭行业最早提出了“煤矿地质保障技术”“煤矿地质保障系统”的概念,在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和公益性研究方面,研发了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
  2020年3月初,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目标,提出了煤矿智能化对地质保障技术的要求。煤矿智能化开采凝聚了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行业共识,不但成为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还为今后煤炭地质保障系统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实际上,从2011年起,西安研究院就开始并持续开展了智能探测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在智慧煤矿和智能化开采这一复杂的系统面前,已经完成了煤矿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随采地震探测技术与装备的工业性试验,实现了对回采工作面内部静态地质异常体的高精度智能探测,开展了煤矿开采动力地质灾害的微震、视电阻率动态监测预警,初步实现了智能工作面三维地质透明化,以及透明工作面三维动态地质模型与“三机协同信息互馈”。在智能掘进工作面的地质透明化方面,他们依托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将定向钻探与钻孔物探技术融为一体,实现了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前方“腔状”二维空间地质透明化,正在开展基于煤矿井下掘进机震源的智能探测现场试验。
  未来的智慧矿山是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发展的最高形式,它将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化装备等,形成自主感知、万物互联、自学习、自决策、自控制的高度智能系统。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透明矿井的基础之上,要求煤炭地质保障系统不仅要在精准探测技术上实现颠覆性创新和跨越式发展,还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三层架构下的全息透明,并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将大幅提升矿井地质信息监测,以端边云融合模式,构建透明矿井综合感知指标体系,实现人—机—环的协同管理。
  为此,西安研究院组建了透明矿井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所,并于2019年创建了深圳研发中心,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实现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煤炭地质保障技术的加速融合,打造智能开采时代煤炭地质保障技术的升级版。
  过往、今日的影像交织重叠,西安研究院站在承往启今的时间纵轴之上再度启航。六十四年风雨如磐,六十四年砥砺求索,西安研究院始终聚焦国家需求,扎根三秦大地,守望着煤炭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履行着实业报国的时代担当!又一次出发,面对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薪火相传的西安研究院人,一样会用奋进的壮歌,守候投身民族产业的不变初心,乘风破浪,续写新的篇章!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