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梁浩:传染病防控研究的攀登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3

卫婷婷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和人类肆意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的影响,微生物发生了复杂化的变异,几十种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艾滋病、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就是其中的代表。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自流行以来,短短数月席卷全球,截至2020年8月,已造成2012多万人感染、70多万人死亡,且还在不断蔓延中,成为近百年来人类最大的健康威胁,阻滞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做好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尤其是传染病的防控,来保障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安全,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实践,广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梁浩正是其中的一位……
  
学成归来,解家乡之所需
  1965年,梁浩出生在广西钦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既有高血压,又有很严重的肺气肿。可为了生计,父亲不得不拖着孱弱的身子去地里干活儿,取药的事情就交给了懂事的梁浩。“看到父亲痛苦无助的样子,我就非常难受,心里想着要早点把药取回来才行。那时候农村缺医少药,我要跑好远的地方才能取到药。而且很多药店的药都不齐全,我得跑很多家,才能把药备齐。”梁浩说,当时村里很穷,医疗环境也很差,身边有很多人都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那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大家不得不靠吃红薯、木薯充饥。他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小伙伴就是因为吃木薯中了毒,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最终失去了生命。这件事对梁浩的触动非常大,“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一名医生,我或许就能及时救好他!”就这样,励志做一名医生的想法慢慢在梁浩的心中生根发芽。
  1984年,梁浩顺利考入广西医学院(现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但老师却在选配班干部时把他调到了卫生系。刚开始,梁浩很不情愿。“我的愿望是当医生去治病救人,疾病预防有什么用呢?”但通过学习,他逐渐认识到,预防医学的主要责任是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与临床医学一样对人类健康有巨大促进作用,而且防病更甚于治病。“很多病不从预防着手,到了晚期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任何高科技都不可能使病人恢复到得病以前的状态。就像一件衣服破了一个口子,找世界上最好的裁缝来,还会留下疤痕一样。任何疾病只要预防和保养在先,发病的机率才会降低,甚至可以完全化解和避免。疾病一旦发生,人体平衡就会被打破,治疗成本肯定会远远大于预防成本,有些疾病还会迅速恶化和危及生命。”在不断的钻研中,梁浩对预防医学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带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踏上了预防医学之路。
  大学毕业后,梁浩被分配到了柳州铁路局南宁铁路防疫站工作。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环境、轻松的工作,让旁人羡慕不已,梁浩却感觉工作乏善可陈,自己的视野也越来越狭窄。为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梁浩离开了工作三年的防疫站,重返广西医科大学任教并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1997年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至今。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社会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0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梁浩,又开始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开始关注艾滋病这一“世纪难题”。他认为,随着艾滋病形势日益严峻,它不仅是医学难题,甚至将演变为社会政治难题。读博半年完成课程后,梁浩申请到国内艾滋病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深造。在那里,他大开眼界,该机构所承担的都是国家级甚至是国际级的艾滋病防控科研项目。学习期间,他师从我国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并接受了国家级高水平科研培养。由此,梁浩的科研能力得到飞跃式的提升。
  2003年,梁浩完成了博士学业。当时许多国内知名的艾滋病科研单位高薪聘请他去任职,有的机构已经发出了调档函,他都婉言谢绝了。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广西,回到他所熟悉的校园——广西医科大学。“渴望为家乡做些事。”梁浩的理由简单而干脆,他告诉记者,艾滋病被称为“世纪瘟疫”,30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而广西是发现艾滋病感染者数量最多的五个省份之一,他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家乡尽一分绵薄之力。
  为了学习国外更为成熟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2006年,梁浩远赴美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训练,重点研究毒品对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影响,并率先阐明了冰毒促进艾滋病病毒复制的病理免疫机制,且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达6.0的SCI论文,同时获得了一项美国NIH课题,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Raghava Potula教授和Yuri Persidsky教授共同署名撰写了评述文章。
  博士后出站即将回国的时候,国内又有不少的科研机构都纷纷高薪聘请梁浩。但他清楚,虽然那些科研机构的条件比广西好,但广西更需要艾滋病防治方面的人才,广西更需要自己。
  事实证明,梁浩的选择没有错,他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母校、离不开他为之奋斗了30年的舞台——广西医科大学。在学校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梁浩牵头建立广西医科大学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在全国高校中,广西医科大学是第三个拥有该类实验室的学校。实验室的建立为广西艾滋病的确证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梁浩不断汇集学科人才,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开展艾滋病科技攻关。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NIH等13项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其中2008年获得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实现了广西历史新突破。他还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此外,他还主编专著2部,申请专利19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策咨询奖三等奖1项。近年来,梁浩为区域培养了包括东盟百名杰出青年科学家(越南)、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校卓越学者、八桂青年学者在内的一批传染病领域高层次人才,他自己也成为了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构建应用体系,填补技术空白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亦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恶性传染病。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目前,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而在广西,艾滋病主要以性接触的途径进行传播。梁浩发现,大多数感染者都是由于自身安全意识不足或者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不愿意使用安全套,导致了感染。那是否还有其他补充性策略,可以减少艾滋病经性传播的风险呢?为了找到答案,他开始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了一项研究,分别在南非、肯尼亚及乌干达的1万名男性中开展。三地的实验结果非常一致:包皮环切手术能使异性取向的成年男性HIV感染率降低60%,感染疱疹病毒2型和各种人类乳头状病毒HPV的风险降低30%。这项研究成果于2007年被发表在《柳叶刀》(Lancet)杂志上,引起了医学界的很大反响,被《时代》杂志宣布为2007年十大医学突破之一,由此包皮环切手术被WHO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推荐为艾滋病预防的重要补充策略。
  梁浩说:“包皮环切作为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和效益高的预防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手段,这一项目若是在我国尤其是西部欠发达省份实施,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他主动联合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团队,共同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率先在国内开展“包皮环切在我国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重点人群推广模式的研究”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这也是广西主持的首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由于历史、宗教和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包皮环切手术在国内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根据统计,中国男性进行包皮环切手术的几率不足5%,而在欧洲,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90%,在美国为80%左右,而在一些宗教国家,男性进行包皮环切手术的几率几乎达到100%。如何提高国内艾滋病重点人群的包皮环切率是项目团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由此,梁浩提出了医学大学生引导重点人群实施包皮环切的“顶端效应”理论。
  “简而言之,就是医学大学生带头进行包皮环切手术,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带动流动人群等重点群体也进行手术。”梁浩说,我国的男性务工人员由于流动性大、卫生健康知识薄弱、高危性行为活跃等特性,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因此,在这一类人群中开展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十分必要,但是这类人群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十分不配合他们的干预和随访工作。
  梁浩记得,项目团队曾深入广西百色市进行宣传干预。在百色市疾控中心的帮助下,他们来到煤矿工人的宿舍区开展专题讲座,但工人回宿舍休息时,一般都比较疲惫,根本无心听这些讲解,因此效果甚微。后来不得已,项目组成员翻山越岭,前往煤矿的入口区,利用工人午餐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团队成员与工人一起吃饭、聊天,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取得了工人的信任后,项目组成员就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让工人明白包皮环切手术的重要性。“当地的交通非常不方便,道路也都是坑坑洼洼的,我们一路颠簸,很多人都晕车吐了,那里的生活环境也比较简陋,偶尔还会停水停电。尽管如此,当看到这些煤矿工人的卫生健康意识在逐渐增强,我们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梁浩说。
  经过10年的项目实施和成果应用推广,该项目成功构建了完整的包皮环切预防艾滋病的理论和推广应用体系,填补了我国“有效减少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的关键性技术空白,并被应用到艾滋病防控实践中去,在国际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用实际行动践行“One Health”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不论是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环境问题,还是恐怖组织、暴力冲突等安全问题,都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才能有效解决。我们常说“One World 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One Health(同一健康)”理念。它是指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协作来预防新发传染病,保障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该理念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组织(OIE)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是目前国际上最新公共卫生的理念。
  为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践行“One Health”理念,梁浩开展了多项相关的研究课题。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染病跨境传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我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此项政策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而广西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相邻,是我国与“一带一路”东盟国家衔接的重要门户。由于地理环境相似,广西受到输入性传染病的严重威胁,研究其输入性高风险传染病的防控极其必要和重要。
  梁浩带领团队在“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下,通过在广西邻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输入性传染病的特异病原体,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防控保障关键技术的研发,以阐明病原体的组成与特点、流行规律、传播趋势并建立关键防控技术和体系,为制定降低输入性传染病的传播风险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梁浩介绍说:“我们的项目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与实验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技术手段,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及CDC开展联合攻关。项目的实施将揭示输入性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传播风险,获得一批关键防控技术,建立起早期预警预测体系和防治网络平台,研究成果将为广西乃至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生物安全提供重要保障,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2019年,梁浩新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要研究HIV区域性机会性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TM)是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感染免疫缺陷人群,尤其是艾滋病(AIDS)患者,引起TM病。该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国家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疾病。
  梁浩带领团队在与合作单位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共同分析艾滋病住院病人情况的时候,发现广西艾滋病住院病人的TM合并感染率为16%,并且是造成艾滋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研究成果发表在行业内顶级期刊),抗真菌治疗死亡率仍高达18%。然而,艾滋病人易感TM的机制尚未阐明。因此,深入研究HIV促进TM感染的作用机制、寻找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十分迫切,这符合我国艾滋病“两降一升”的防治需求,也为我国在防治区域特色疾病领域引领“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抢占先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以巨噬细胞为切入点,因为巨噬细胞是机体控制TM的关键细胞,而巨噬细胞极化对其抗菌功能十分重要。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HIV感染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促进TM感染的科学假设。”梁浩说,此项研究成果,不仅将为广西乃至全国的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辐射到“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起到科技引领作用。
  作为一名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人员,梁浩除了进行艾滋病防治研究工作外,还将目光放到新发再发传染病上。2018年,梁浩团队就建立了广西首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填补了广西尚无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平台的空白。2020年,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梁浩带领团队建立的广西生物样本库/广西医科大学生物资源大数据中心正式启用。此外,他还牵头成立了广西预防医学会新发再发传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以此加强广西新发再发传染病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该领域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自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爆发以来,梁浩更是带领团队成员围绕疫情防控开展了系列工作:在疫情爆发初期,组织广西新发再发传染病领域专家,向广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提供了13条防控建议,远程会诊、社区干预、核酸检测下放至三甲医院等建议得到了采纳;2020年3月,申报并获得了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培养资质(广西唯一、全国第二批获此资质的实验室),这为在广西开展新冠病毒分离、培养、病原监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疫情防控流行病学分析和溯源研究,并获得广西新冠病毒性肺炎防控应急项目资助等。
  2020年5月20日,第二届广西创新争先奖获奖者名单公布,梁浩赫然在列。他坦言:“非常感谢广西科学技术协会等有关部门的肯定,这个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我身后整个团队共同努力和学校大力支持的结果。”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正是对科研工作的无限热爱让梁浩与他的团队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未来,梁浩将带领他的团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披荆斩棘、奋力前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