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3
范佳乐
中药现代化立足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特征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封亮一直致力于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工作,通过组分结构中药的研制,让中药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命运的驱使”
传统中药以“丸散膏丹”的剂型方式应用于临床,存在诸多不足,已无法适应现代临床药物需求和标准。张伯礼院士在原“973”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组分中药”。“通过这种方式,将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关系以组分配伍的方式体现出来,明确其组效关系,使中药达到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现代水平。”封亮说,“中药的成分复杂,其功效是多组分按照一定组成比例共同发挥作用,我们称之为‘组分结构’,就好比行军打仗讲究队形阵法,只有让中药的有效成分形成一个有序的统一整体,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药效。通过优选组分结构可以获得优效的、稳定的、可控的制剂原料,再通过物性和药性的评价,设计成适宜的中药制剂载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中药产品。”
事实上,封亮的研究方向不仅包括了组分结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及产品开发研究,还包括优效组分制剂原料发现及其性质评价。目前,封亮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经典名方开发、企业横向课题等20余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公益行业专项等各类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相续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项。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优秀青年学者科技成果汇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已获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期刊60余篇。并担任《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青年编委。
当被问及是如何走进中药研究领域的,封亮笑着回答:“这可以用‘阴差阳错’来形容。”2002年,封亮考上了江苏大学药学专业,由于家庭条件困难,只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我本想大学毕业后去做医药代表,可以缓解经济压力。大四那年,室友们都去考研复习了,就剩我一个人在宿舍打发时间,觉得实在没趣,就开始和他们一起复习。”由于对中药比较感兴趣,封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了与中药相近的生药学专业。后来,他来到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跟随贾晓斌教授开展课题研究,机缘巧合下被推荐到澳门科技大学朱荃教授实验室攻读中药学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后,回到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工作,担任副主任;2017年获得政府留学基金到美国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访学。
2018年6月,封亮作为人才引进,成为中国药科大学一名老师。“中国药科大学有‘药界黄埔’之称,科研环境更自由些,平台更高,想在科研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封亮说。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选择,让他的人生不断发生改变。
“团队的力量”
2018年8月,贾晓斌和封亮牵头成立了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组分结构创新中药实验室。实验室包括组分结构中药创新平台、中药再评价再发现再创新平台,形成组分发现与效应评价技术体系、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评价技术体系、组分释药系统设计与评价技术体系、中药制剂物料性质及制剂处方优化技术体系、中药多维质控技术体系以及儿科中药研究技术体系等。团队先后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组分结构创新中药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中药组分性质表征与组分制剂技术”创新团队,中国药科大学双一流高原团队“中药制剂再评价再发现再创新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组分结构创新中药实验室面积达3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约1000万元,目前团队人员共有40余人。封亮介绍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组分结构理论为基础,开展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以组分为释药单元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特色。”
贾晓斌和封亮带领团队相继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基于中药物料性质的(口服)剂型设计与制剂处方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组分结构中药新品种奥斯替宝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等项目20余项。
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实现研究成果和技术体系向生产力的转化与应用。他们与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封亮说:“研究组分结构中药,是为了让中药既有好的疗效,又清晰可控,创制现代高水平中药新药,为患者服务。”
“在传承中创新”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如何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封亮说:“中医药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也存在着‘糟粕’,需要我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例如现在的市场上,有许多中药产品和制剂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批准生产的。当时的科研技术和工艺水平十分有限。工艺是否合理?有效性、安全性如何?这就需要对这些药品进行再评价、再发现、再创新。”
由此,封亮提到了中国药科大学在进行“双一流”建设时,他们所开展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共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再评价,以临床报道有严重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中药复方制剂、高风险剂型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实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再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与产品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再发现,基于再评价过程与“效-毒”关联性,以结构特征提升组分与方剂优效性,为再创新提供新源泉;三是再创新,以优效组分为基本单元,制备高端、智能的组分制剂与释药系统,实现高效低毒创新产品。最终,在五等级项目评估中获得了B类的好成绩。
除此之外,封亮还在中药剂型的改进方面下功夫。“中药的剂型并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由中药制剂成型前的物料性质来决定。物料的溶解性如何,是否能被人体有效吸收等都需要去考虑。例如有些物料容易吸潮,有的药苦涩,那么在做制剂处方时就要有所改善。”
为此,贾晓斌和封亮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中药物料性质的(口服)剂型设计与制剂处方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此项目以中药大品种、特有品种为载体,以3类物料性质(中药粉末、提取物、组分)为切入点,建立物料性质与剂型设计优化相关性,选择以“口服”为主要给药途径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剂型开展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和适应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中药经典剂型中的“散剂”,现代剂型中的“片剂、口服液、软胶囊”,以及以“微丸”为基本剂型的中药高端制剂和以微小丸为基本单元的中药释药系统。项目还将“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和片剂的可压性的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与固体制剂(片剂)的改进与设计结合起来;将“提高缓控释制剂载药量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与“以微小丸为基础的中药释药系统设计”结合起来。技术成果辐射应用到同剂型品种与中药创新产品研制。
“中药注射剂也是中药现代剂型中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剂型,因临床应用过程中若干品种暴露出不良反应甚至毒性,其改进设计与再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封亮介绍到,项目重点研究中药注射剂的增溶性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并创新性地研究中药大分子物质替代增溶辅料及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核心技术。
在儿科中药制剂方面,封亮也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2016年,封亮合作开展了江苏省双创企业博士项目“小儿蒲地蓝糖浆研制”,将蒲地蓝产品设计成儿童版,已获批文,即将填补儿童蒲地蓝药品市场。未来,封亮将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儿科中药的研发上,他希望设计更适合儿童的创新中药,为儿科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助力中药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