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平分1.5亿奖金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13

 

  9月25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九大领域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其中数学物理学领域6人,生命科学领域5人,天文和地学领域6人,化学新材料领域5人,信息电子领域6人,能源环保领域6人,先进制造领域5人,交通建筑领域5人,前沿交叉领域6人。
  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
  据介绍,“科学探索奖”希望通过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表示:“我们非常期待‘科学探索奖’可以长期支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潜心探索、献身科研,希望将来在他们当中诞生科学大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获奖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中,有48人拥有教授或同级职称,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科学探索奖”的评审“英雄不问出处”,50名获奖人中既有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
  鼓励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是“科学探索奖”的特色。“同等条件下,更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女性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的获奖者仅30岁,她就是来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芊芊。
  黄芊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新型计算等领域的应用。2006年,她考取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本科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继续留在北京大学深造。5年时间,黄芊芊顺利获得了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读博士期间,她综合素质排名第一,先后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大学学术十杰、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2017年,黄芊芊正式入职北京大学,并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奖项。2018年获国家优青项目资助;2020年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2020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除此之外,她还获得了“2019 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以表彰她在超低功耗微纳电子新原理器件等方面的出色工作。
  对于女性比例仍然较少的情况,腾讯公司副总裁、“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表示,“评委和发起人很多在欧美国家工作生活过,对女性的支持是根植在头脑里的。获奖比例是客观反映了女性科学家在(一些领军的核心)科研领域(做出成就)的比例。我们希望女性科学家比例能逐年增加,但这不是—蹴而就(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也是“科学探索奖”首次对港澳地区放开申请,港澳地区共有59人申报,最终3人获奖,他们分别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
  “科学探索奖”联合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表示:“我们选拔出的这些年轻人,我相信有相当一部分,未来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的工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长远的意义。”
  “腾讯发起和支持‘科学探索奖’,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好的条件,就是希望鼓励他们投身基础科学,面向未来,自由探索,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表示。
  
非高校系统增多
  从两年间“科学探索奖”100名获奖科学家分布来看,基本体现了目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整体实力。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以17人位居第一,清华大学以16人位居第三,三家单位合计刚好50人,占据了获奖者的“半壁江山”。不过,今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获奖人数显著减少,非高校系统增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6名获奖者仅位居北清两大名校之后,可谓实力强劲;南京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各3人获奖并列第五,超越以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为近年来罕见;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各有2名获奖者;其他14所高校各有1人获奖。
  对比两年来的获奖情况,除中国科学院以外,获奖者所在单位仍以双一流高校为主。然而,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南方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海军工程大学近年来发展快速,在各项榜单上不断提升。
  今年的获奖者来自34个科研单位,去年仅26个。在本届获奖名单上,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各有1人入选,去年中国石油有1人入选。
  
超800名两院院士参与提名、推荐、评审
  “科学探索奖”的提名分专家推荐和自行申报两种方式。自行申报的青年科学家也越来越获得评审认可。今年50人中自行申报的有14人,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科学探索奖”委员会鼓励青年科学家自荐,获得三个教授级别的人推荐,就可申报。
  据介绍,2020年“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学家的申报材料,经过初筛、初审、复审、终审四轮评审,产生最终获奖名单,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2020年,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800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13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和100多位发达国家的院士参与,数量和2019年相比有很大增幅,体现了奖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提升。
  “我们在评审全过程中严格执行了回避原则,在已有的师生、亲属、项目、商业合作等回避关系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将同单位、提名、推荐也纳入了回避关系。”“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奖项秘书组提供了一组数据:在今年同行评审阶段,执行了250多人次回避,复审阶段执行了140人次回避,终审阶段执行了67人次回避。评委队伍因此大为扩张,评委从去年的60多位增加到近100位。
  此外,“科学探索奖”还设立了“断开式评审”的机制,在初筛、初审、复审和终审四个环节中,初审环节由完全不同于评委的另外一批“小同行专家”完成,以避免同一批评委“一评到底”。“小同行专家”的数量,从去年的近300位增加到近500位。
  受疫情影响,海外答辩人和评委今年只能以线上方式参与,这也让今年的终审变得格外复杂,包括视频展示在内,还有评委用于确认的手机电子签名、为回避制度设置的线上等候室..一切新技术的采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充分交流、合规有序。
  “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委员葛明表示:“我们在终审现场的各个领域都去观摩监督,履行我们的职责。看到工作人员在时间控制、事前提醒、回避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参加评审的委员与候选人都严格遵守规定与规则;科学探索奖要站得高,立得住,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领先的学术价值,评审工作也要合法合规,这是奖项能办好的根本保证,也是监督委员会的基本职责。”
  “科学探索奖”联合发起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说,“‘科学探索奖’正在不断释放出自己的吸引力,在流程和标准上也越来越和国际标准靠拢,专业和严谨是‘科学探索奖’要一直保持下去的特色。”
  “我们将持续投入,且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希望有越来越多青年科研人才能够受到奖项鼓舞,心无旁骛,潜心研究。”腾讯基金会负责人表示,腾讯基金会先期为“科学探索奖”投入的10亿元人民币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
  未来,“科学探索奖”将为青年科学家搭建跨学科互动交流的平台,还将举办重大主题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受资助期间,获奖人还将按要求向评审委员会定期提交年度科研进展报告,并担任科学传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动和科普活动。
  据介绍,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14日在北京举行。届时,50位获奖人将公开亮相,众多国内外科学家代表也将应邀出席。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