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8
——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翟丙年
李晓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首《黄土高坡》将渭北人民特有的纯朴和勤劳唱得淋漓尽致。
渭北旱塬横亘东西,从关中平原眺望,像条巨型腰带,又因这里干旱少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被人们称为“陕西的旱腰带”。这里地广人稀、植被覆盖度低,长期以来多以生产小麦和杂粮作物为主,兼以养猪牧羊,还有煤炭等矿产资源。20世纪90年代,这里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后,竟然发现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符合七项气象指标的最优苹果产区。敦厚淳朴、低调务实,这里的人民与天斗、与地斗,换来了麦黍飘香、春华秋实。
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宝鸡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翟丙年对熟悉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近三十年如一日,不管是早年埋首于滚滚麦浪之中进行植物营养化学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还是之后醉心于硕果累累的苹果园中进行高效土肥水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探索,最让他感到高兴的还是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够“开花结果”,惠及一方百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顶天立地做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当这些岁月沉淀的智慧浇灌出美丽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时,他和渭北的土地和人民也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承师之恩 创新前行
陕西关中腹地,大名鼎鼎的杨陵坐落于此。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尧舜时代,就诞生了周的先祖后稷,其在当地“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5000年农耕文明,被后世誉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主管农业的官员。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后稷传人在杨陵这片热土上始终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当地在农业领域积蕴的优势,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被誉为“农业硅谷”。
杨凌的新腾飞,得益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强力支撑。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和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的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中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特色高等农业院校。建校80余年来,一代代西农人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恪守“诚朴勇毅”的校训,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形成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和“团结、求真、坚韧、自信”的西农科学文化,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翟丙年一直感慨于自己的幸运,能够置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浓厚的传承文化氛围之中吸取几代师生的经验、精华,并最终凝练成自己特有的理念和感悟。
1986年秋,翟丙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原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大学期间,他一直都是活跃上进的优秀分子。凭借优异成绩和出色表现,4年后,他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推免研究生的资格,慕名拜在我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劳动模范赵伯善老先生的门下。赵老先生是《农业化学总论》的参编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极力倡导将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成果向生产一线的转化应用,且一辈子躬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恩师的带领之下,翟丙年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就已经注重应用研究,聚焦植物的化感作用,试图从一些野生植物中提取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并以其为主成分,与企业合作研制开发出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小麦种衣剂、玉米浸种剂、油菜增效剂、果树花果调控剂及果实品质改良剂等系列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
“赵老师带给我的最大影响是他一直倡导的‘生物同源’理念,就像传统中医所倡导的从天然的中药材里提取治病的有效成分一样,我们的理念是力求从中草药和野生植物中寻找能够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形成植物生长调节剂系列产品。这一理念也为我后来坚持新型肥料研制与应用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翟丙年得以更好、更快地把握好科研方向,立足学科前沿及一线所需发光、发热。时至今日,恩师的影响仍照亮其前行。
幸运的是,博士阶段的翟丙年同样收获了博士生导师李生秀教授的“馈赠”。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营养学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陕西省劳动模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6项。“李老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学术造诣很高。他通晓英、俄、日、德、法5种外语,尤其擅长英语,国际交流十分广泛。他扩展了我的国际视野,把我引入了氮素营养研究及旱地作物土肥水高效管理等新的研究方向。”在李老师的带领之下,翟丙年参与完成的“黄土高原旱地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论和技术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时至今日,翟丙年对两位恩师带给他的影响仍念念不忘。在他看来,传承的灯塔,其强大在于指明方向,带给他的是继续向前乘风破浪的无尽勇气和力量。继承前辈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致力创新,翟丙年得以绽放出属于他们新一代西农人的特有光芒。
顶天立地 硕果累累
渭北旱塬属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亏缺和土壤贫瘠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胁迫因子。加之,近二三十年来,老百姓过度重视化肥、轻视有机肥,化肥过量施用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降低了土壤质量,造成了化肥面源污染,对当地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翟丙年顺应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质量提升及化肥用量零增长的战略需求,立足西北,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陕西省苹果重大专项及多项横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当地主要作物,特别是苹果科学施肥的限量标准和施肥指标体系研究;有机(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机理及技术研究;水肥耦合机理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土壤退化机理及土壤改良修复和质量提升技术研究;施肥的环境效应研究;土壤改良修复剂、专用配方肥、商品有机肥、水溶性肥料及果实品质改良剂等农化产品的研制与应用……进入翟丙年的研究世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农业科学世界,正是这些年埋首田间地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换来了如今的风吹麦浪、硕果满园,它们是翟丙年多年倾力奉献结出的智慧结晶。
从1993年获硕士学位留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再到2001年7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一步一个脚印,翟丙年从一名原本稚嫩的学子逐渐成长为一名讲师、副教授、教授,成为领域里的佼佼者。他把青春和热情都投注到科学研究上,更是把智慧和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近30年,他的足迹遍及渭北山川,同时也不忘提升自己,曾经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作物化学调控研究中心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土壤和作物科学系做访问学者各1年,对以色列果园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过短期考察。这些沉淀都为他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梦想埋下坚实伏笔。
2008年对翟丙年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苹果试验站,从此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旱地苹果园土肥水高效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上,在国家、省部级及杨凌示范区和学校各级各类项目的资助下,对黄土高原,特别是陕西渭北旱地苹果主产区土肥水管理现状、土壤肥力状况、产地环境保护现状、高效土肥水管理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家底,踏上了征程。
“中国是世界上苹果种植面积最大,也是总产量最高的国家,分别占世界的46%和49%左右。而我国苹果主要集中在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区,尤其是西北黄土高原产区,由于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苹果糖分积累多,着色好,具有生产高档优质苹果的生态环境条件。”对翟丙年来说,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综合系统地运用到促进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发展上,无疑是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两山”理论及“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重要指示精神的最佳落脚点,也是他将自己毕生所研搬下高阁,惠及普通老百姓的一个最佳落脚点。是机遇,也是挑战,立足一线深入研究,最终换来一项又一项技术成果的开花结果。
结合自己多年在植物营养调控、旱地作物土肥水管理研究工作的积累,根据黄土高原产区面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土壤和产地环境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翟丙年带领团队先后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苹果树的营养特点与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不同施肥方式对果园土壤质量、果树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这些工作为他们后来针对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老果园升级改造等系列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果园的现代化转型目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果园陆续进入衰老更新期,老果园改造问题凸显,果园的果树品种、栽培模式与管理技术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老果园升级改造,也被业内认为是苹果产业乃至水果产业供给侧改革重要一步;又比如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使得果园的化肥面源污染问题更加突出……”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翟丙年和团队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针对陕西苹果主产区老果园土壤退化、重茬建园再植障碍、温室气体排放、硝酸盐累积和淋溶损失、种养结合系统中有机肥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在摸清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肥料、农药及不同种类污染物在不同产地苹果种植系统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规律及相应的管控技术;从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方面加大对主要产地果园污染阻控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增加有机物料投入、减少化肥用量、改变施肥方式、施用微生物制剂等多措并举的防控与修复技术来实现果园土壤质量和产地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将这些技术与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结合,集成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多年深入田间地头,翟丙年及其团队紧紧围绕苹果产业绿色发展的目标,先后开发出土壤质量修复剂、无机及生物质炭基苹果专用肥及水溶性肥料等绿色农化产品;形成了旱地苹果“树盘覆膜,行植油菜”二元覆盖保墒技术及有机替代化肥减肥增效技术,集成了旱地苹果“一喷二盖三调控”土肥水高效利用综合技术模式,并制定了相应技术规程。这些研发成果为帮助政府决策,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果品品质和安全性,促进苹果产业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覆盖保墒与合理施肥是渭北果园高产高效的必要措施,为提高苹果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多年深入系统的调研分析,翟丙年及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在苹果树盘下覆盖黑色塑料膜或地布,在树行间种植小油菜(或自然生草或人工种植生草),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氮磷钾化肥用量,确定适宜的施肥时期和养分配比,果实膨大期喷施抗蒸腾叶面肥及果实品质改良剂,再配以轻简实用的果园机械”的旱地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旱地苹果园土肥水综合管理措施,它可以做到调控土壤水分、调控土壤肥力、调控树体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通过田间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果农的一致好评。“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分和养分既是影响旱地作物生长的主要胁迫因子,又是一对联姻互补、互相作用的因子。良好的水分条件可以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合理施肥能够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可以使作物觅取更深层次和更大空间的水分,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真正实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果树是多年生植物,有机肥施用量、化肥基追比例与追肥时间都会影响土壤水分和肥力,从而影响果树生长发育。我们之前的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果园覆盖或果园施肥管理的单项技术,将施肥管理与覆盖保墒措施相结合来进行果树水肥调控不失为一个综合有效的方法途径……”很早以前,翟丙年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土肥水高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多年积累的单项技术一个一个悉心梳理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由点到面综合集成使得他和团队的旱地苹果园土肥水高效管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工作走入佳境,多项综合技术模式在主产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顶天立地做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翟丙年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撒播希望 惠及百姓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30多年前,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中国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的赞颂与希冀,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农业全面改革的美好序幕;30多年后,歌声依旧传唱,而梦想照进现实:如今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番生气勃勃的景象。
作为伴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翟丙年对中国农业取得的巨大进步深有感触,而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一直鞭策着他与时代同行。融入歌声中,他把人生的每一次机遇和挑战当成是进步的阶梯,不断攀爬的过程中,赢得了众人的肯定,也获得丰硕成果。他先后获得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主编和参编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规划教材6本;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主编和参编科研专著6本。作为主要完成人,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制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3项。
见过翟丙年的人都说他看起来更像一名扎根农村的基层技术人员,想不到他是一名“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科学家。“我希望通过技术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农民特有的爽直、质朴一直保留在这名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身上,正如他所说,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到哪一步都不忘自己的出身及价值所在。正是这一份质朴的想法帮助他坚定执着地走过这么多年深入田间地头的探索推广历程。
作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肥一体化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陕西省生态肥业联盟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肥料工艺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秘书长,这些年来,翟丙年一直在坚持做着“团聚起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将现代农业技术搬下高阁,带到农民身边去”这一件在他看来“非常重要、非常值得”的事情,所以即使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他分内的任务,就算再苦再累他也要坚持做下去。
多年来,翟丙年的足迹遍及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新疆、西藏、山东、辽宁等苹果主产区,更是常年深入到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等地的农技推广站、百姓果园、田间地头,为当地的技术人员和老百姓做了大量的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工作,从合理施肥与覆盖保墒的必要性,到土肥水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从对果园土壤成分的监测到对环境污染的管控……每到一处,他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跟当地的老百姓融成一体,谈及自己的专业,翟丙年总是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一桩桩、一件件地耐心剖析、细心科普,可以感受到他把全部的爱和热情都奉献给了自己一生挚爱的事业,渴望将自己毕生积蓄的知识和经验及技术带给当地老百姓,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自己一分力量。让他备受感动的是,百姓也回馈给了他同样真挚的感情,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有问题及时反馈、积极主动地配合他的工作,给予他完全的信任和敬仰……
“其实跟老百姓们在一起,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他们的经验、他们的需求,沟通起来常常能给予我不少的启发和灵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和百姓们真正地融合在一起,翟丙年感受到了梦想实现的快乐感。
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翟丙年和中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北京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集团公司、陕西康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谷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果业集团公司等著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担任这些公司的技术指导或联合开展新产品研发,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应用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百姓和企业之间建立了进一步沟通的桥梁,为解决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铺设了平坦畅通的大道。
让翟丙年感到高兴的是,在他的身后,一群年轻的博士生、硕士生也成长起来。曾经,自己沐浴在西农大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及在恩师的教诲下找到了人生航行的方向,“学农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指导一线生产的实践中去”……恩师的叮咛仍时常回响在耳畔,传承的血液早已流淌在身体里。如今,翟丙年也希望带给学生同样的感受,他会带他们到田间地头跟农民吃、住、行都在一起,也会给学生们提供到国际国内更大平台交流展现的机会……高能站在国际前沿捕捉学术动态,低能埋首田间果园撒播果实芬芳,通过言传身教,翟丙年身上沉淀的积蕴魅力也正一点点地被后人传承。
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但翟丙年的人生还有很多的目标和方向,怀揣那份研究惠及于民的最初梦想,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