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28
——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
王 军
熟悉彭志勇的人无一不曾见识过他性格上的大胆果断。他学成归国,雷厉风行地对中南大学重症科室的生命支持技术进行规范建设;然而他操作这些技术的时候却又十分地谨慎细致,大多时候都是皱着眉头小心地在病人的生死边缘和死神战斗;他是生命的守护者,曾多次出现在SARS、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抢救工作的第一线……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这些年来取得的成就在业界是有目共睹的,大家敬佩于他多年来在重症医学领域的刻苦钻研。然而当提及他所做一切的愿力从何而来时,他却说,是来源于几十年前的一次经历。
生与死之间的摆渡人
时隔多年,当彭志勇回忆起自己在医学院上本科的某天下午时,眼神里依旧闪现出一丝遗憾。
那会儿的他正在医学院学习对普通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家里突然传来了堂叔患肠梗阻并且病情已经危重的消息。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重症医学刚刚起步,对于这类病情发作严重的疾病往往回天乏力。手术之后堂叔就陷入了休克,很快便失去了生命体征。这件事给尚还年轻的彭志勇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那么年轻的一个人,怎么就不行了呢?”
“如果当时医院有ICU的话,他一定不会死亡。”彭志勇说道。因此本科毕业以后,他决心进入重症医学相关领域。
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彭志勇的足迹踏过武汉、香港、美国,一直在学习着关于重症医学基础科研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知识。直到2015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全力引进人才,彭志勇决定放弃在美国的助理教授职位和大好的发展前景,回国推动国内重症医学的发展。但当时的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科室抗击新冠疫情的中流砥柱,为那么多人的生命和死神抗争。
战斗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2020年年初的中南医院ICU病房里,所有医护人员都身穿防护服紧张地忙碌着。在他们周围躺着的病人大都气管插管,呼吸虚弱。在当时,这样的情况正在所有武汉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里发生着。“我国虽然在这之前有和SARS及禽流感病毒抗争的经验,但在这次新冠病毒的应对初期,也出现了一些困惑。”
作为疫源区的武汉,很多患者已经出现了发热、呼吸道咳嗽、憋气等症状,甚至肺部已经出现病变。“但过高的诊断标准使他们容易漏诊。”为了避免因为潜在的病人被漏诊而引发家庭传播和社区传播的问题,彭志勇在最敏感的时期提出放宽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一措施的实行有效地打破了病人难以确诊的尴尬局面。
在这段时期,随着疫情的蔓延,由于对新型冠状病毒缺乏了解,国际上出现一片恐慌气氛。
2019年,彭志勇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关于感染性疾病的重大专项。如今,面对这种紧张的环境,抗战在疫情最中心的他在高强度的抢救工作中挤出时间,在该重大专项的基础上和团队开展对新冠肺炎的临床科学研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上。在报告中,彭志勇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肺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在彭志勇及其团队发表的文章中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80%以上,为当时弥漫悲观的阴影中带来了一缕阳光,增加了大家在疫情初期对感染者病症的了解,这个文章被美国各大医院列为重点参考文献。除此之外,他还借助科技部重大专项开展了一系列和新冠疫情相关的临床实践,对社会各界抗击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彭志勇还带领团队开了湖北省成功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先例。1月8日,中南医院ICU接收了一名病情极其危重的病例——来自黄冈的53岁的胡先生。当时胡先生肺部感染严重,经常规的肺保护性通气仍有严重呼吸衰竭。经过谨慎考虑后,彭志勇决定为胡先生实施ECMO治疗。得益于这一创新性的举动,胡先生的缺氧症状明显改善,到1月28日,胡先生已经康复出院。而ECMO人工肺从此也成为抗疫战争中医护人员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和死神争夺时间,是彭志勇在整个疫情期间的工作状态。“在48小时之内,将雷神山ICU病区建立起来。”2月8日,彭志勇接到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的指令。他从其他科室抽调70多名医护人员,连夜进行紧急培训。2月9日夜间,中南医院在雷神山医院的第一个ICU病区已经投入使用。但直到雷神山最后一名病人出院,他依旧没感觉到放松。“我们所有的入院普通病人都还需要进行病毒筛查,否则第二次爆发的可能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出院的病人进行后续正常的医疗随访。”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彭志勇等在疫情期间逆流而上和死神抗争之人的真实写照。在民间,百姓称他们为“逆行者”“义人”。基于在与疫情的抗击战役中围绕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做出的一系列对社会具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工作,彭志勇被授予“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该奖项以“德为先、术要精、能力强、基础厚、贡献大”为评判标准,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
为医学鞠躬尽瘁
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日常工作中,彭志勇时刻想着尽最大可能保住病人生命。“进入ICU的病人基本都是全身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发生衰竭,病情危重。”他介绍道。而这种情况也决定了ICU科室的治疗必须要考虑多个身体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相对普通科室来说,ICU对病人的治疗任务更加复杂而庞大,必须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
由于科室的特殊性,回国后的彭志勇将这些年积累的关于重症医学的技术经验带到中南医院ICU科室的临床治疗中。他还不断地强调技术的使用规范:对哪类病人可以使用,怎么避免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另外,治疗环节必须分解到个人身上,每个人按照流程做好相应的工作。”
他还带领团队开展了关于“TIMP-2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裂周期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脓毒症中,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重症病人中的常见并发症。彭志勇及其团队通过研究推测脓毒症AKI可以诱导TIMP-2表达,从而影响肾功能及预后。因此他们准备通过注射沉默TIMP-2慢病毒和基因敲除小鼠研究调控TIMP-2对肾功能变化和预后的影响。这项研究有助于理解脓毒症AKI机制,为判断预后、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不仅是项目方面的研究,彭志勇对中南医院ICU科室有系统的规划。“我们的下一步目标是成为区域性的临床医学中心。”彭志勇表示,中南医院将会提供自身所有的规范化的技术和本省的医学机构分享。当然,彭志勇很清楚,自身的科研能力一定要不断提升。“我们的科研项目一定是依附于临床需求的,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大家都关注的问题。”
重症科室是患者在和病魔斗争时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时候我们保护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这也是彭志勇学习重症医学的初衷。因此他规划将武汉大学相应的重症医学资源整合成为一个院系,给重症医学专业的同行进行技术规范方面的培训。他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重症医学骨干,让他们在其他地方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在疾病和疫情面前,人类的生命总是显得非常脆弱。但正是因为有如彭志勇这样始终保持着仁爱之心的医生在,我们才得以在身体遭受疾病摧残的时候减少恐慌,放心地将自己的生命交给医生来守护。正如彭志勇所言:“命运无常,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让他们有机会享受人生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