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2-06


中国大亚湾实验功成身退
  中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大亚湾实验)装置,在实现原定科学目标、完成科学使命后于12月12日正式退役。
  主持大亚湾实验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亚湾实验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让中国在基础科学国际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方队,更为未来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开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门。
  才“17岁”的大亚湾实验装置为什么要退役?大亚湾实验负责人、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指出,实验继续运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精度,精度不能提高,继续运行就没有意义。大亚湾实验的精度已经不能由增加数据量来改善,它的整个误差是由仪器设备本身精度所决定的,而仪器设备本身的精度已达到极限,再运行下去精度不能提高,就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目前,大亚湾实验中微子振荡振幅的测量精度已从2012年的20%提高到3.4%,预期最终精度将好于3%。这是自然界的基本参数,其精确测量具有重要科学价值。预期在未来几十年,该精度不会被其他实验超越。
  谈及对大亚湾实验的整体评价,王贻芳说:“总体来说,我认为是超出我们的预期,如果最后的结果跟预期完全一样是100分的话,我们多少超点。无论是设备还是物理成果,远远超出预期。”
  据介绍,大亚湾实验装置退役之后,将移交给中微子实验场地所在的中国广核集团,由其进行后续的开发利用。其中,距地面最近的中微子探测实验大厅,将改造成为一个科普基地。
  
“一带一路”人类表型组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在12月13日举行的2020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人类表型组分论坛上,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人类表型组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中心”)成立。联合中心由复旦大学牵头发起,哈萨克斯坦、加纳、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蒙古、俄罗斯、匈牙利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0家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
  在分论坛上,由中国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HPCC)、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人类表型组计划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科学界对人类表型组作为生命科学下一个战略制高点和原始创新源的重大科学意义形成共识,各国高度重视推进人类表型组相关研究,我国已率先启动布局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从2020年来看,人类表型组研究“奇点初露”,研究成果与科研设施快速增长;人类表型组计划加速迈进,17个国家21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协作组”在2020年10月底已就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的重点任务达成共识,将优先聚焦“新冠肺炎和其他重大疾病的表型组学研究”、“表型组研究技术体系与科研基础设施构建”及“表型组学研究中的标准操作程序(SOPs)”三大方向。《报告》还列举了人类表型组研究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部分重大科研成果与应用进展。《报告》认为,人类表型组学新范式必将引领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新革命”。
  
中国已正式向世卫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在视频连线出席“从三千万到零病例:中国经验助力非洲国家消除疟疾”国际网络研讨会议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疟疾防控,2017年至今已连续近4年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20年11月已正式向世卫组织申请国家消除疟疾认证。
  世卫组织颁发消除疟疾认证的标准是,一个国家证明了疟疾的本地传播链已在该国连续中断3年。此外,该国还须建立一套能够快速检测和应对疟疾病例的国家监测系统,同时制定有效方案,防止疟疾再次发生。
  作为全球重大传染病,疟疾一直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也曾在我国广泛流行。中国在与疟疾的长期较量中,从中草药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有助于全球疟疾防控工作。中国建立了全国疟疾等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和疟疾实验室检测网络,完善了疟疾媒介监测和疟原虫抗药性监测体系,制定了“线索追踪、清点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总结了疟疾报告、调查和处置的“1-3-7”工作模式及边境地区的“3+1防线”。其中,“1-3-7”工作模式作为全球消除疟疾工作模式,正式写入世卫组织的技术文件向全球推广应用。
  目前,中国正在探索基因技术辅助智慧决策,应用新型遗传流行病学手段推进消除疟疾的监测工作。李斌表示,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加强与非洲国家的疟疾合作,将其作为中非卫生健康合作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入推进。
  
中国首次在珠峰开展航空重力测量
  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8848.86米引发关注。中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最新一代捷联式重力仪,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提供了“尺子”。有方有圆、大小不一、轻重各异,这些神秘的“铝匣子”被称为“地球CT仪”的重力测量“神器”,正是它们填补了中国国产重力仪研发的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研制出捷联式航空重力仪的国家。
  专家介绍,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这同时也是一项代表国家测绘科技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测绘工程。此次测量综合运用了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卫星遥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技术。似大地水准面是珠峰高程测量的依据,而重力测量关系到似大地水准面的测量精度。因此,重力测量就像一把尺子为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提供了测量标准。
  如何给珠峰“量身高”?专家说,珠峰地区的重力场极为复杂,开展重力测量就需要多个基准点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传统的地面测量,需要作业人员进行远距离高海拔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效率低,作业难度大。在这样的条件下,航空重力测量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航空重力测量,就是将重力仪放置在飞机上进行动态重力测量的一种方式,可以在空中像犁地一样沿着事先设计好的测线飞行,获取飞机经过的空间位置点的重力数据值。”专家表示,在珠峰高程测量中采用航空重力测量的方式,可以快速地获取珠峰地区大面积、高精度的重力测量数据,极大地提高珠峰地区似大地水准面的测量精度,这对于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肿瘤登记体系已覆盖5.98亿人口
  从近日召开的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已建立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肿瘤登记体系,2020年肿瘤登记工作区县达到1152个,覆盖5.98亿人口,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4亿覆盖人口。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已经从10年前的30.9%上升到目前的40.5%。男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胰腺癌、淋巴瘤、脑瘤;女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为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子宫颈癌、肝癌、子宫体癌、食管癌、脑瘤。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说,目前癌症防控国家级中心平台已基本建成,并构建起全国癌症防控网络,建立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制度。2020年我国各级参与肿瘤登记的机构达到49102家,实现了各省肿瘤登记工作的全覆盖。这意味着,我国肿瘤防控政策制定有了更高质量、更精确的数据参考。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说,“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国家癌症中心将继续高质量地推进肿瘤登记工作,协调推动各省省级肿瘤登记年报发布,落实全国人群肿瘤登记扩点、扩面,探索和推进区域性癌症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肿瘤单病种质控工作,积极提升基层癌症早诊早治服务的可及性,统筹实现全国癌症防控质量和效率“双提升”。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