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创新引领砥砺行 突破瓶颈绘蓝图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02

  
——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徐辉雄
  
干思思

  
  
  一所学校好,是因为有好的老师。同样,一家医院好,一定是因为有好的医师和好的临床学科。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有这样一支专家团队,他们以学科建设为纲,以人才培养为目,矢志不渝发展各种临床新技术;他们积极开展临床和临床前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多种疾病的诊断标准、诊疗模式。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团队从默默无名到在国内外声名鹊起,跻身2020年复旦医院管理研究所排行榜超声医学排行榜前列。
  这个学科的带头人徐辉雄就是同济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超声医学科学科带头人等职,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优秀超声医学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等一系列荣誉。在他的带领之下,学科开创了传统医技学科向临床学科转型的新局面,建设了独立的超声介入手术间,成为国内少数拥有日间病房和住院病房的超声医学科。他们培养了多名国家级优秀人才,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向联盟医院和新疆、青海、云南等偏远地区普及推广各种适宜超声技术,为医疗资源下沉和促进人民健康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
  
偶然相遇却成终身职业
  徐辉雄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临床医学,但1994年本科毕业到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工作时,留在了当时的超声影像科却纯属偶然,因为当时医院大内科、大外科都没有留人的计划。只是这看似偶然的相遇,却奠定了徐辉雄此后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研究方向,让他在超声医学的海洋中不断遨游。从此他在超声领域不断深耕下去,并不断为行业发展和公众健康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的医疗技术远不如现在发达,很多病人因为缺乏术前准确的检查手段,无法精准地对病人进行评估。“记得当时在内外科轮转时很多疾病的入院诊断是‘待查’,手术前的通知单上是‘剖腹探查’,很多病人因为术前诊断不清而遭受了较多痛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刚参加工作的徐辉雄敏锐地意识到,分辨力高、无创、实时、快捷、性价比高的超声影像可以通过体表看清楚体内的各种脏器和病变,将来在临床上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当时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认为“超声是医技科室,整天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拿着一个探头在病人肚皮上滑来滑去,没有太大的前途”,徐辉雄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超声医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一门学科只要沉下去,发现它的神奇奥妙,对它的感情也会日渐深厚。”在之后的工作中,徐辉雄在临床实践中看到很多复杂的疾病都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更坚定了他从事超声医学的信心。在任住院医师期间,他基本上每天下班后都在科室待到很晚,很多时候都睡在值班室内。在值班室内,他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周永昌教授和郭万学会长主编的《超声医学》,厚厚的一本书,有些章节和段落都能倒背如流。他汲取到了前人无数的营养。在此基础上,他内心萌生了对疾病的本质和机理、超声成像的原理和方法等进一步了解的渴望。因此,他又选择了继续深造,考入同济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超声诊断专业,师从当时科室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我国超声医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的超声医学专家张青萍教授,直到博士毕业。
  “张教授作为国内超声领域的顶级教授,尽管直接带教我的机会不多,但他与人为善、循循善诱的人格魅力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张教授给我创造了很多学术交流的机会,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从事超声医学的决心。”跟随张青萍教授学习期间,徐辉雄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博士期间,他主要从事三维超声成像有关的工作,相关工作获得世界三维超声临床大赛全球唯一的特等奖,并获得5000美元奖励,引起业界轰动和注目。
  2001年,徐辉雄博士毕业之后,放弃了留校的机会选择南下中山大学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吕明德教授开展超声介入方面的工作。
  外科医生出身的吕明德是国内超声介入的殿堂级人物。在他的指导下,徐辉雄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对超声介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事和参与了大量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培训,很多临床知识就是在此期间学习并实践的。“吕明德教授青年时代在日本九州大学就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对科学研究有近乎残酷的严谨和坚持,这些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对学科发展方向的选择。”徐辉雄说。直到现在,徐辉雄总还念念不忘恩师。
  
学科建设路漫漫
  从中山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来后,徐辉雄选择留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波科工作,这一工作就是10年。在此期间,他通过原卫生部组织的公派留学赴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病院消化器内科学习,期间师从国际著名超声造影专家森安史典教授,开展超声造影的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且每天都在临床一线独立诊治患者,使他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0年间,徐辉雄很快破格成长为当时中山大学最年轻的临床正高和博士生导师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华南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复杂病例,医院尤其强调临床技能的培养和教学。在此工作期间,徐辉雄不光是临床能力显著提升,而且科研和教学能力也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等多个项目。回想起那段时光,徐辉雄这样概括:“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的经历奠定了我今后的发展,为我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感恩医院对我的培养。”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平稳中似乎少了点激情和挑战。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徐辉雄受到了时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教授的邀请,独自一人来到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工作。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看看自己离开老师的怀抱、离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样一个著名的平台,能否做出一点业绩来。”徐辉雄说,他选择离开广东来到上海工作的初心很简单,没想到的是之后不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压力,都让他经历了很多挑战。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前身是上海铁路中心医院,尽管有近百年的历史,也是国内首批三甲医院,但影响力相对较弱。超声医学科成立于1960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超声学科。学科创始人是林周璋教授,曾获1998年“中国超声医学先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曾作为原铁道部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林教授编译了国内第一本《产科超声诊断图解》,并主编《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学术专著。但2000年以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却风采不再。初到医院,徐辉雄就意识到他面临着缺机器、缺人、缺场地、缺学科特色等诸多困境,业内同行、医院同事、科内同事都投以怀疑的目光。很多人甚至会带着一种同情的眼神并且说:“你怎么会去那样一所医院?”
  “一个这么大的三甲医院,超声医师竟然只有10个人。由于工作强度大、待遇较低,人员不断流失。”时至今日,徐辉雄想起当时的工作状态,仍然有些后怕。他形容,当时的感觉就是经常处于有今天没明天的状态,学科濒临崩溃,各种排班捉襟见肘,简单的日常运行都难以为继。科研工作也是一片空白,国家级项目为零,高水平科研论文为零,科研奖项为零。医生队伍以本科、专科学历为主,没有临床诊疗特色。超声设备老化,场地简陋,来自临床和患者的纠纷投诉不断……
  面对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差强人意的科室,徐辉雄一度一筹莫展,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调查,他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沉下心做大做强科室这一条路。从此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学科建设和再创业历程。
  徐辉雄深知科室建设急不得,只能因地制宜。因此在临床特色方面,他选择了相对比较容易的甲状腺、乳腺等腹部及浅表器官超声造影入手,逐渐使科室发展成以弹性成像、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新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及肿瘤超声多模态成像和多功能诊疗一体化等为主要工作。事实证明,他这一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以不断强化临床诊疗能力为核心,开展了60余项新技术的研究,其中很多技术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率先开展。同时大力推进超声诊疗模式变革和病种结构转型,通过介入化、精准化、功能化、分子化、高频化、智能化等六大举措,显著提高了科室对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徐辉雄所在团队的医疗指标,尤其是超声介入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逐渐进入华东乃至全国前列,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2019年,在全市38家三级医院中,他带领的超声医学科质控在上海排名第一。
  在临床工作站稳脚跟并且不断辐射全国的同时,徐辉雄并没有忽视科研工作。这些年他将研究的项目主要分为三大块: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这三部分工作其实密不可分、不可偏废,都是以肿瘤的预防、早诊早治、预后评估为核心内容。”徐辉雄总结道。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平台建设逐步摆上议事日程。依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团队逐渐发展成为为数不多的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及唯一的上海超声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辉雄带领团队建立了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实验场地近1000平方米。团队的研究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开始深入探索肿瘤微创介入、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影像基因组学、肿瘤免疫治疗等一些前沿热点问题。
  进一步提高超声检测的灵敏度及创新诊疗模式是超声医学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对此,徐辉雄近年来带领团队开展了许多原创性研究。他们突破传统超声分子成像探针的局限性,研发了智能响应型及多模态探针并进行了结构优化,显著提高了肿瘤检测的灵敏度。同时他们探讨了成像机制,为新型超声多模态造影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他们提出并验证了“连续空化”的理论,创立了连续空化+射频消融+化疗的协同诊疗一体化模式,使得抑瘤效果提高10倍以上;他们突破了多模态超声理念临床转化的瓶颈,促进了临床诊治水平的大幅提升……
  徐辉雄说:“研究的关键是要创新,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你们要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重复别人的研究不要做。”在他的带领下,学科创造了超声医学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的成就。
  超声医学是一门医工交叉的学科,徐辉雄利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的机会,积极向工程、信息、5G、人工智能、生物等跨行业的专家学习,从而推进医疗仪器的研制工作。《文汇报》等多个权威报刊对此进行了报道,称徐辉雄等研制的5G超声诊断系统“标志着上海医疗正式进入5G时代”。他们研制的产品已安装到国内近80家医院,在推进分级诊疗和新冠疫情防治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鉴于徐辉雄的出色研究,世界超声生物医学联合会(WFUMB)官方邀请他共同制定两部国际权威指南——《国际肝脏超声造影指南》和《前列腺超声弹性成像指南》,其中他提出了肝脏、前列腺、甲状腺等多种疾病的国际诊治标准并被指南收录。徐辉雄是制定WFUMB全球官方指南的首批中国专家。他的团队成员还作为重要成员制定了《WFUMB甲状腺超声弹性成像指南》。
  “能执笔这三个国际指南,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超声医学的认可,代表中国的超声医学在部分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并引领全球超声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把国内先进的超声理念写入国际指南中,更是加大了中国超声事业与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徐辉雄表示。
  虽然团队各方面建设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对徐辉雄及其团队来说前路漫漫,唯有不断前行,才能再有突破。
  
实现几代超声人的夙愿
  通过近10年的建设,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逐渐从一个单纯的医技检查科室发展成为一个诊疗一体化的临床科室,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成为医院重点支持学科,是同济大学癌症中心、上海市甲状腺疾病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目前已有病床28张,即将规划为58张,有两间独立的手术室,有独立的日间病房。在治疗方面以影像引导的肿瘤精准微创治疗为特色,科室成功救治了大量的病例。每月收治出院病人在120例以上,并且以每月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与此同时,科室临床诊治能力快速提升,住院、手术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上海以外的病人占绝大多数。
  在这些病人中,其中有一位来自青海的原发性肝癌病人令徐辉雄印象深刻。“患者来到我们这儿的时候他的肝左右叶有六七个病灶,最大的超过5cm。之前请了一个北京的著名教授到西宁给他实施了微创治疗,但不彻底。”徐辉雄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况,最终经过介入科、普通外科、超声医学科的综合诊治后,患者至今无瘤生存已经超过8年,而且从来没有复发,堪称生命的奇迹。
  在引进国内著名超声介入专家余松远教授后,团队在子宫腺肌瘤和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妇科疾病超声介入诊疗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很多子宫腺肌瘤和卵巢巧克力囊肿的病人多年来求医无门,部分病人甚至心理失常,甚至产生跳楼的念头。在我们治疗的过程中,很多女性病人一边流泪一边说:“为什么这么好的技术以前都没有人知道,这次治疗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为广大女性患者带来了福音。”能够用微创的技术解决病人的苦痛,徐辉雄言语之中感到十分欣慰。他说:“这就是我们发展学科,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类似这样的案例数也数不清。
  在徐辉雄的带领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的科研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近年来发表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论文近20篇,高影响力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人才项目在国内均名列前茅。科室近3年来培养国家杰青1名,国家优青2名,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2020年获得10项,引来多位国内知名医院院长、院士的注目。科室拥有门诊、手术室、日间病房、住院病房等全流程工作体系和硬件;近年来培养研究生、博士后近百名,培养全国各地研修生、进修生近500名。
  “我们的团队规模、软硬件建设在国内居于前列位置,彻底扭转了创业初期人员不断流失的情况。”徐辉雄自豪地说。在他们科室,一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并在多个全国性的学会当中担任重要职务。可以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成为医院甚至同济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是科室建设的典范之一。
  作为带头人,徐辉雄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团队在科室建设、医疗质控、新技术开发应用、人才培养、科学普及、惠民利民、基层帮扶等方面做了一些实在的工作。“我所带领的超声医学科已成为一个诊疗一体化的临床科室,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超声学科发展的天花板。”徐辉雄说,最近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超声医学专业刚刚从影像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这可以说是实现了几代超声人的夙愿。为进一步推进学科转型发展,徐辉雄表示,他还要带领团队不断苦练内功,把超声医学科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诊疗一体化的优势科室。
  “我一直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超声医师不是技师,而是会超声的临床医师,比一般的临床医师多具备一双慧眼。”徐辉雄说,超声介入医学代表的是先进的、前沿的方向,代表的是可视化、精准化的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接下来,面对精准医学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徐辉雄打算不断推进影像-基因组学的融合,实现个体化的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他最终的目标就是:不断推进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为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相信在未来,徐辉雄和他的团队不仅致力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还将绘制一个又一个学科发展新蓝图。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